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智者之愚

2010-04-04 08:11:21李润芳
池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魏延蜀国蜀汉

李润芳

(池州学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 247000)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智者之愚

李润芳

(池州学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 247000)

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所展示出的人格魅力和演绎出的超凡入神的智慧故事,无疑是《三国演义》的最大看点之一。然而“智者千虑、终有一失”,本文从诸葛亮日常生活的失调、用人方面的失误、军事方面的失策等角度分析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及蜀国迅速衰亡的原因。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蜀国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贤相的典范,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彪炳千古;《三国演义》中的他更以“运筹帷幄帐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术谋略引人入胜。博望烧屯,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赤壁大战,木牛流马等等,无不显示了他的高度智慧,成为三国中“智绝”人物。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的一句批评语:“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虽是对小说“失真”的批评,却也间接说明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着超人的智慧谋略。但是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人,也不是完人,在他的一生中,也曾有过失误,即俗语“智者千虑,终有一失”。他的失误如下:

1 日常生活的失调

第一,事事亲力亲为。诸葛亮在出山后的二十七年中,事无巨细,必亲自操劳,以致劳累过度,积劳成疾,终于在六出祁山的过程中溘然长逝于五丈原。第一百三回司马懿曾问蜀使者孔明寝食及事之繁简,当得知“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的情况后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从人道的角度看,司马懿大概也对孔明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当然,作为竞争的对手,他倒希望诸葛亮的身体早些垮下来。故有蜀汉主簿杨顒进谏诸葛孔明,“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司马懿之言,真至言也。”孔明则答曰:“……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及我尽心也!”此话充分展现了诸葛孔明作为一国之丞相对蜀国的竭忠尽智和对事业的兢兢业业,他的耿耿忠心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让人佩服感叹不已。但事实上,诸葛亮作为领导,需要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的、关键的事务,把所有的事情都拿来自己处理,长期下去,必定力不从心!

第二,不注意培养人才。诸葛亮尽管足智多谋,却不注意培养人才,以致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对此冯文楼先生在《诸葛亮形象的寻绎》一文中通过引用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就说明了关于蜀汉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蒋琬死,费袆刺,蜀汉之亡必也,无人故也……勤于耕战,察于名法,而于长养人才,涵育熏陶之道,未之讲也……”面对荆州诸将不断伤亡缺失的现实,诸葛亮并未开科选将,进一步培养将才,致使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再者,如前所提,“事无巨细,亮皆专之”,“罚二十以上皆亲焉”。这样作,只能使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具体事务上,一方面对领导决策者本人不利,另一方面还会使下属有不被信任感,致使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丧失积极主动性,同时产生依赖思想,而难以成为蜀汉政权的后备人才。这才是凡事亲力亲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势必导致生活失常,健康恶化,力不从心。

2 用人失误

第一,不能人尽其才。魏延是《三国演义》中一个令人痛恨交织的悲剧性人物,他为蜀国的前途命运出生入死,战绩突出显赫,最终却不得善终。魏延的悲剧,除了他本人的缺陷所造成的原因外,身为主帅的诸葛亮没有进行正面进行教育,并有节制的加以引导和重用是有很大关系的。魏延是在刘备势弱力薄的时候来投奔的,他的赤胆忠心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有了最初的充分的表现。刘备在曹操八路大军的威势之下放弃樊城,“夫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遂“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来到襄阳城下欲与刘琮联合抗曹,“刘琮闻玄德至,惧而不出”,蔡瑁张允 “斥军士乱箭射下”。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观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在第五十三回中,刘备攻打长沙,关羽在黄忠马失蹄时不忍杀死他,黄忠因为关羽的义气不忍射杀之而引起了长沙太守韩玄的极为恼怒,欲杀黄忠,这时魏延再次挺身而出,救起黄忠,杀死太守韩玄,魏延的两度义举,在投了云长之后,诸葛亮却令刀斧手斩死魏延,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关于脑后反骨之说在当时甚至是现代医学上也缺乏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让人听来似乎有些滑稽,果然魏延后来被诸葛亮“限制使用”。

第二,用人不当。刘备率大军入西川,进攻益州形势不利,作为军师的庞统战死落凤坡,而刘备亦被围困在涪关,“锐气新挫”,“并不出战”,派关平往荆州请军师诸葛亮,并教诸葛亮“自量才委用”镇守荆州之人。当时诸葛亮已度知刘备之意,听从了他的意见,遂令关羽攻打樊城,关羽居功轻敌,违背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原则,结果樊城未拿而荆州失守,关羽亦败,被东吴杀害。进一步深思之,刘备之所以将镇守荆州的重任委以关羽,与他们桃园结义之情不无关系,此时亦未参谋诸葛亮之见,可见刘关张私交远甚于与诸葛亮的关系,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身为军师的诸葛亮完全能以自己的计谋决定留守荆州的最佳人选,“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但却随了刘备意。同时也没考虑到加强荆州的防守。同样,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伐魏,竟让从未亲自单独领兵打仗的马谡当北伐先锋官,守街亭这一战略要地。马谡“自幼熟识兵书”,知识渊博,善于宏观思维,是一位很有战略头脑的人。然而,一个精于运筹谋划的战略谋士,未必能上前线当好指挥官。刘备在临终时对诸葛亮叮嘱过“……朕观此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诸葛亮仍然任用马谡为街亭战略主将,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舍水上山,致使街亭失守,蜀国元气大伤,形势发生关键性转折。诸葛亮“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诸葛亮态度固然相当谦虚,但“授任无方”、“明不知人”也是事实。

第三,赏罚不明。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违背了事先立下的军令状,“军中无戏言”,按理本该处斩,只因刘备求情,加上诸葛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于是就饶了关羽,立下的军令状如同儿戏被搁置在一边不加理会。同样,对待街亭失守的马谡,如果给他做更适合并能充分发挥其长处的工作,让他出谋献策,戴罪立功,使他多献几条“攻心计”和“反间计”,岂不更好?被诸葛亮誉为良才的李严在刘备入蜀时屡立奇功,有怨言的蜀水校尉廖立,上庸失守后投刘备的刘封均被诸葛亮或废为平民,徙梓潼郡,或废为庶人,徙之汶山,或被杀。参军蒋琬进劝诸葛亮:“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士,岂不可惜乎?”同时没有后续人才,以致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被动局面,可谓蜀汉的悲哀!

3 军事失策

第一,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固然重要,但整体效果甚微。除了那里环境恶劣,作战条件相当艰苦等直接原因外,也与北伐经历了多次,耗时长久,“故虽年年动众,未能有克”密切相关;关键的方面是魏蜀吴三国尤其是蜀国与吴、魏两国实力悬殊过大,“皇叔宛转避难,不得早建大义于天下,而大江南北已为吴魏所独攘,独留西南一隅,为刘氏托足之地”,全国十三州,蜀汉仅占一州,无论从兵力和人力还是经济实力各方面看魏国比蜀国都要强。众所周知,战争是人力、物力、智力的较量,而魏蜀两国人力、物力如此悬殊,智力又不相上下,蜀国是不存在客观取胜的形势的。无怪乎司马徽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就说了:“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其中之“时”即暗含了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尤其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昔之读史者,每致憾于昭烈未竟其业,武侯未尽其用。不知昭烈以赤手起家,实与高祖同。当时与高祖为敌者,不过一项羽徒勇之夫耳,且有留侯、邓侯、淮阴诸人为之助。若昭烈,止武侯一人,而曹瞒又岂项羽之匹乎?”为此,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里也有精辟论述“诸葛亮的悲剧在于智慧与国力的错位”。致使蜀汉的正义王道最终让位于曹魏的霸道,注定了诸葛亮悲剧的必然性。大概黄钧先生提出《三国演义》是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也包含有此因素。

第二,六出祁山,从北定中原复兴汉室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但魏蜀两国实力相差悬殊,而且又未能抓住战机。第九十二回,大将魏延献计:“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襄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诸葛亮以“此非万全之计也”,并不采信魏延所献“奇袭子午谷”之策,以致后来司马懿也不无遗憾地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恐有失,不肯弄险。”致使诸葛亮六伐中原,“无岁不征”,“未能有克”;荆州丧失后,诸葛亮仍然两路出兵伐魏,企图以钳形攻势夹击曹魏,以劳待逸,此举在对方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下没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最终在凄怆的氛围中抱恨遗世!

第三,关羽被害,刘备报仇心切,当了蜀汉皇帝后,欲提倾国之兵讨伐东吴,赵云、孔明、秦宓等劝谏不被采纳,“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刘备执意不从,“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刘备此举重义而舍国家前途大局于不顾,也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决策,遂起兵伐吴,诸葛亮虽不能阻止,但也未出谋划策,被命“保太子守两川”,刘备“包原隰险阻而结营”,马良呈本见孔明还未及返寨“改屯诸营”时,陆逊已用火攻致使刘备败至白帝城,“遗诏托孤儿”。难道真是因为“汉朝气数休矣”而心灰意冷吗?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一大失误!

这里并非否认抹煞诸葛亮的二十七年的丰功伟绩,相反,他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历史现实中都是令人仰慕的一代名相。杜甫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后人对他悲剧人生的无限感慨。也许正是由于他的悲剧才形成了《三国演义》一纸成功的原因之一。

[1]吴国联.试论诸葛亮用人的两个失误[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1):53-55.

[2]陈寿.三国志·蜀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

[3]杨国强.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的功过[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6).

[5]罗贯中.三国演义[M].毛宗岗,评.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6]傅惠生.宋明之际的社会心理与小说[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7][明]谬尊素.三国志演义序[G]//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236—237.

[责任编辑:章建文

Abstract:Personality charmand wise stories the image of Zhuge Liang displays is one of the most wonderful part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But even the wise men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Zhuge Liang died in the camp ground before seeing victory and Shu state declined quick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Zhuge Liang's disturbance ofdailylife andfaultofpersonnel arrangementandmilitarymistakes.

KeyWords:Zhuge Liang;Dyinginthe CampGroundBefore SeeingVictory;ShuState

AStudyofImage ofZhuge Liang’s Foolishness ofaWise Man inRomance ofthe Three Kingdoms

Li Runfang
(Chinese Department,ChizhouCollege,Chizhou,Anhui 247000)

I207

A

1674-1102(2010)04-0057-03

2010-05-14

李润芳(1979—),女,安徽宣城人,池州学院中文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魏延蜀国蜀汉
四通八达的路网
梦回蜀国
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 08:29:04
从远古走来的神秘古蜀国
金桥(2021年10期)2021-11-05 07:23:44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艺术品鉴(2019年7期)2019-09-02 01:50:46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北广人物(2018年34期)2018-09-29 12:09:34
蜀汉“大赦”初探
法律史评论(2017年0期)2017-07-09 03:43:58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原来如此
小小说月刊(2014年9期)2014-10-20 03:33:38
立刻·立即
立刻·立即:课桌上的“三八线”
读写算(上)(2014年2期)2014-07-01 06: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