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钢
(重庆教育学院 旅游系 ,重庆 400067)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重庆经开区”)于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西部地区最早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截止2006年12月,已累计引进22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兴办外资企业437家,投资总额达到35.25亿美元。经过13年的开发建设,重庆经开区形成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现代物流等六大产业群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新区,其产值对重庆经开区的贡献率超过90%。并率先在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重庆市行政管理机构中通过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连续多年在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排名西部首位,成为重庆乃至中国西部地区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新形势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重庆经开区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使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加快重庆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庆经开区建设的根本途径,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形成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增长方式,加快建设和谐园区[1]。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关税壁垒作用日益削弱,“绿色壁垒”日益凸现。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利益,在环保方面设置了很多自己容易达到,而发展中国家还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运输、包装、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重庆经开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造成了不利影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有效突破“绿色壁垒”,使企业和产品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扩大对外开放具有积极的意义[2]。
重庆经开区通过循环工业园区建设,依托本市及园区外围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引入补链产业和静脉产业,构建和形成完善的生态产业链网,提高区域内部及产业之间的生态关联度,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结构的稳定性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了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继续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园区经济工作,结合园区资源、环境特点,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后发优势,所有新建项目都应体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特点。
重庆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办公室,建立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制定了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重庆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04年底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从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中水回用、节能降耗等方面,全面开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2005年市政府以市长令颁发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从法律上、制度上和长效机制上,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构建节约型社会。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中国东西结合部,是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为抓住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重庆将按照建设“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战略构想,加快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对外窗口和经济辐射作用。重庆经开区是重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中国西部开发战略的热点,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能源资源赋予重庆经开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重庆经开区以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线,招商引资为龙头,大力开发基础建设,将重庆经开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投资环境的示范区、高新技术的产业基地、都市发达经济圈的核心增长极和都市风貌展示区,在重庆市乃至中国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前,重庆经开区已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具备了较为完善的配套能力,健全了法律体系,简化了办事程序,拥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一支具备丰富开发经验、高效廉洁的管理队伍,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投资者青睐。
根据重庆经开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其他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重庆经开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应该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节约资源优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符合重庆经开区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
根据重庆经开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为进一步推动重庆经开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在制度、产业、技术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消除发展循环经济的各种阻碍因素。制度障碍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最大的阻碍因素[4],也是重庆经开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大羁绊。因此,要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现行的所有制结构和投融资制度,让民间资本参与循环经济建设;改革经济运行机制,提高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转移或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产业或企业,加快发展节能和环保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
重庆经开区打造以汽车、摩托车制造为核心,着重减量化和可循环产业链的构建。汽车及摩托车制造业具有产业链可延伸性强,产业关联带动度高的特点,在重庆市内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在相当时期内将是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技术进步能力的产业部门,对重庆经开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作用。因此,在重庆经开区的循环经济建设中,以汽车及摩托车产业为核心,推动清洁生产的实施,并寻求以汽车摩托车制造为主的产业链上的前后延伸,最终形成虚实结合的闭合循环经济园区。
关键技术种类的发展和创新,是重庆经开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在区内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绿色生产管理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具体途径。因此,在重庆经开区循环经济的规划和建设中,从产品设计开始,按照产品生产周期原则,依据生态设计理念,引进和改进现有企业的生产工艺,应用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区内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以满足循环经济工业的要求。拟在重庆经开区建立包括再制造产业研发系统、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研发系统、终端废物资源化技术研发系统在内的三大高新技术综合研发系统,在高新技术集成的基础上,实现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
重庆经开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机构完善将促进循环经济的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的循环经济管理体系才是发展循环经济有力保证。重庆经开区循环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将形成:以重庆经开区循环经济领导小组为主形成政策宏观面管理领导机构;为重庆经开区发展技术咨询、产品技术研发、废弃物处理等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形成的社会各界的中介服务组织;以企业内部循环经济管理部门狠抓企业内部清洁生产,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实施者和主体;在完备的管理体系的支持下,依托重庆经开区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建立生态工业信息网络系统,为政府和企业,以及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李果仁.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战略建议[J].中国环保产业, 2002,(7).
[3]王吉亚.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思考[J].环境经济, 2007, (4): 47-50.
[4]张金萍等.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主体角色定位与角色转换[J].商业研究, 2006,(6).
[5]刘光岭,李伟.循环经济条件下的技术创新研究 [J].经济纵横, 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