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0-04-04 06:14:28陈琦
长江蔬菜 2010年6期
关键词:海宁市基地蔬菜

陈琦

(海宁市农作物技术服务站,浙江海宁,314400)

浙江海宁市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缘,毗邻沪、杭、苏等大中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市场优势明显;区域内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适宜,土壤沙性,蔬菜种植历史悠久。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海宁市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海宁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通过分析海宁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展对策,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推动蔬菜产业化进程,对进一步发展海宁蔬菜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产业现状

近几年来,海宁市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面积逐年扩大。据统计,2008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9 471.4 hm2,产量 21.9万 t,产值 2.4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0.46%,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5.01%[1],蔬菜已成为海宁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海宁市的蔬菜种植主要分布在临杭的许村、长安和盐官,硖石周边的海洲、马桥等乡镇以及尖山围垦海土塗,形成海宁市的东-中-西绿色蔬菜产业带,区域分布合理,辐射全市各乡镇。主要蔬菜作物以叶菜类、茄果类、瓜菜类和加工蔬菜为主,其中叶菜类蔬菜 4 867 hm2(榨菜 1 600 hm2), 茄果类1 067 hm2,瓜菜类1 400 hm2。设施蔬菜面积逐年扩大,2008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366.7 hm2,随着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在蔬菜“三新”技术引进及推广普及等方面成效显著。

随着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大,海宁市蔬菜产业化的建设进程明显加快,蔬菜产业协会、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龙头企业数量增加。全市拥有蔬菜产业协会1家,蔬菜专业合作社6家,蔬菜加工企业28家,全部为蔬菜腌制类加工企业,加工总产量22.42万t,加工总产值3.1亿元,到2008年,各级蔬菜龙头企业达到20家。

2 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加速扩张,城郊蔬菜面积日益萎缩

随着海宁市环东山区建设等项目的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郊长田、长园、群利等原有城郊蔬菜基地全部被征用,伊桥、马桥等蔬菜面积明显减少,据统计,海宁市城郊蔬菜承担着市区50%的蔬菜供应量,近郊常年蔬菜基地是海宁市设施化、规模化、多样化的蔬菜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市区速生叶菜与多样化新鲜蔬菜供应的便利基地,这些基地被征用后,蔬菜面积减少266.7 hm2左右,城市扩张还在不断加速。

2.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

海宁市蔬菜生产种植还是以露地栽培为主,原有农田基础设施老化,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减退;尤其是海宁市处在水网平原地区,遇到台风暴雨,农田内涝严重,损失成倍增加;设施蔬菜生产中,有将近50%的面积在使用毛竹大棚,遇到雨雪、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抗灾性能差,受灾严重[2];同时对蔬菜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害性天气缺乏预警应急机制,应对能力不强。

2.3 规模基地少,产业化程度不高

近几年来,海宁市蔬菜相对集中的生产区域和专业化生产基地在逐步壮大,马桥街道14 hm2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许村镇有10 hm2的绿芦笋设施栽培生产基地等,但是规模化生产主体还是少,目前海宁市蔬菜生产仍然以单家独户小面积生产经营为主,产品通过蔬菜交易市场、田头集散市场和蔬菜贩销大户交易,缺乏组织协调,蔬菜无公害标准难以得到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安全监管体系还不完善,品牌化发展严重滞后,商品化程度低。同时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初始阶段,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还未达到蔬菜产业发展的要求,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落后,产品与市场需求不能完全接轨,还停留在肤浅的买卖关系和联合关系层面上,使产品的附加值大大降低,造成丰产不增收的局面。

2.4 加工企业原材料明显不足

海宁拥有庞大的蔬菜加工规模,全市腌制类蔬菜加工企业28家,主要从事榨菜、萝卜、黄瓜、茄子等蔬菜的腌制销售,拥有“斜桥”、“云楼”等著名商标,但是海宁市种植的加工蔬菜规模在2 667 hm2左右,仅为本市蔬菜加工企业的原材料需求的40%左右,企业加工原材料需要从四川、余姚、慈溪、桐乡等地收购,原料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3]。

2.5 技术力量薄弱

随着海宁市蔬菜规模的逐年扩大,新增规模基地不断呈现,海宁市现有蔬菜技术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适应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使蔬菜“三新”技术的发展与菜农的实际生产相脱节,同时随着城郊基地的不断征用,新菜区的菜农在技术和经验上存在明显不足,蔬菜“三新”技术的应用普及很难深入到菜农的实际生产中,菜农的种植水平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的状态,直接导致蔬菜产品档次不高。

3 发展对策

3.1 领导重视,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各级、各部门应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成立市政府蔬菜办公室,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工作职责,搞好组织协调,狠抓工作落实,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和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由于蔬菜产业面广量大,又是一个易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制约的弱质产业,更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逐步增加对蔬菜产业的扶持资金,用于无公害蔬菜的基地开发、市场建设、科技开发和推广,检测监控体系、服务体系的建设、风险基金等,政府要制订优惠政策,运用税收、信贷、价格、投资等经济杠杆,引导企业和农民将资金投入到蔬菜产业中来。

3.2 合理规划布局,推进规模化、区域化生产

根据市政府制定的《海宁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和园区建设规划》(2007-2010年),充分依托各乡镇区位优势、区域特色、种植习惯以及生产基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突破“小而全”的生产格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现有蔬菜专业镇、村和蔬菜示范园区的基础上,连块成片、连片成带,着重建好“三个蔬菜基地”:硖石街道、盐官城北村等地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许村、长安镇等地的露地蔬菜周年栽培基地以及斜桥、盐官等地的加工蔬菜生产基地。结合丁桥、马桥等乡镇的蔬菜园区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重点建设蔬菜专业化生产镇、村,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确定蔬菜重点发展品种和发展领域,逐步形成“一镇一菜”的规模化、区域化蔬菜生产经营新格局。

3.3 加快产业化建设,提高组织化、产业化水平

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各级蔬菜产业协会、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蔬菜流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作为各类中介组织的农户与市场、企业和农户之间在政策传递、科技服务、信息沟通、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纽带作用[4]。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蔬菜优势基地、特色园区和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实现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格局,从而提高海宁市蔬菜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水平。

3.4 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标准化、无害化发展

蔬菜“三新”技术的改革创新,是蔬菜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组织相关科研教学单位开展协作攻关,引进转化科研成果,提高技术贡献率。加快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集成应用蔬菜优良品种、茬口搭配、多层覆盖、合理轮作、连作障碍治理、精准施肥、高效节水灌溉、标准化栽培、新型育苗基质等多样化增效技术,推广应用高效种植和周年综合生产模式,加快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蔬菜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必须健全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地检测和销售检测相结合,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追溯制度和认证制度,使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同时鼓励园区、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快蔬菜的标准化、无害化水平。

3.5 实施人才开发,满足专业化、战略化需要

蔬菜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开发。一方面应加强蔬菜专业科技队伍建设,以适应蔬菜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技术干部的专业培训,引导和鼓励蔬菜科技人员与蔬菜示范园区和蔬菜龙头企业对结,建立技术创新基金等,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同时加大对中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力度,选拔专业干部到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实习,为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人才战略储备。另一方面,大力实施蔬菜产业“农民素质培训”,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培训,切实提高广大菜农的科技素质和蔬菜专业劳动技能,使海宁市蔬菜产业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保证海宁市蔬菜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海宁市统计局编.海宁统计年鉴-2008[M].海宁:海宁市统计局,2008.

[2]胡美华,潘慧峰,赵建阳.浙江省设施农业现状及避灾抗灾对策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07(5):494-497.

[3]周海浪.海宁市加工出口蔬菜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J].上海蔬菜,2006(3):8-9.

[4]朱琴妹,胡海娇,包崇来,等.浙江省茄子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9(2):228-231.

猜你喜欢
海宁市基地蔬菜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奇怪的蔬菜
蔬菜
小太阳画报(2020年3期)2020-04-24 09:28:13
我的基地我的连
我最喜欢的蔬菜
浙江省海宁市举办少儿现场书法大赛
中国篆刻(2017年5期)2017-07-18 11:09:31
海宁市优质茧收购的实践与体会
蚕桑通报(2015年1期)2015-12-23 10:14:31
“同题赛场”走进浙江省海宁市
海宁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