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耀辉,张培芳,李林彦
(甘肃陇南市蔬菜果树总站,甘肃武都,746000)
蔬菜产业是陇南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底,全市蔬菜总面积达37 600 hm2,产量102.2万t,产值8.7亿元。其中露地蔬菜32 286 hm2,产量70.2万t,产值5.46亿元;日光温室 96 hm2,产量 1.191万 t,产值0.16亿元;拱棚蔬菜 5 293 hm2,产量30.7万t,产值3.1亿元。
陇南市发展蔬菜生态气候条件优越,大气、土壤和灌溉用水洁净,符合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标准要求,而且群众种菜基础牢靠,生产技术成熟,市场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显著。蔬菜产业的发展又能带动相关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对全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由于各县区城关及城郊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灾后重建等原因,挤占了许多蔬菜田,并且,由于兰渝铁路、武罐高速公路建设启动,大量工程建设人员相继进入陇南市的武都、宕昌、康县、文县等县区,人口急剧增加,加之农村灾后重建对蔬菜的需求量大增,造成蔬菜供需矛盾突出。
为了进一步扩大陇南市蔬菜面积,特别是推动山区蔬菜产业发展,增加蔬菜产品供应量,满足日益增加的城乡居民对蔬菜产品的需求,从而抑制菜价的进一步上涨,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陇南市蔬菜产业开发提出了以下建议。
川坝区实行了压缩小麦面积,扩大蔬菜面积,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白龙江、白水江及徽、成盆地、西汉水流域许多粮田如今变成了高产高效的常年性或季节性蔬菜生产田。以冬季蔬菜为特色的外向型蔬菜如“三蒜”、冬播马铃薯、甘蓝、大白菜等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色产品;山区蔬菜种植已经破题。
按照市场需求,坚持压劣扩优,压常规扩特色的原则,引进扩大了许多名、优、特新品种,极大地丰富了陇南蔬菜的种类和品种资源。每年引进试验的品种有50个以上,推广的有30个以上。设施栽培得到大面积推广,规模扩张较快,先进的第四代温室建造技术及配套栽培技术得到应用,温室育苗、大棚生产的高效模式得到广泛推广;营养钵、营养土等规范化育苗技术、嫁接技术、配方施肥技术、膜下暗灌技术、物理杀虫技术、棚室温湿度调控技术等均得到广泛应用。生物源、微生物源、矿物源农药及有机肥、绿肥、沼肥也得到推广应用。
近年来,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陇南市冬播马铃薯无公害规范化栽培”、“陇南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陇南市冬播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陇南市蔬菜新品种引进示范”、“陇南市山区蔬菜开发试验研究”等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陇南市蔬菜生产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同时也为蔬菜产业开发储备了技术。近几年,市、县(区)科技人员实施完成了有关蔬菜产业开发方面的科研课题和项目8项,其中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新技术、新模式上不断创新,取得较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每年根据农时季节和工作需要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培训班,为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在一些蔬菜生产的重点村配备了科技特派员,通过科技人员的培训指导,菜农的整体科技水平有了较大辐度提升。
近年来,陇南市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和理念已逐步为广大菜农所认识,截止2008年底,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达到了3.07万hm2,徽、成的“三蒜”、武都的冬播马铃薯还获得了国家“绿色”认证。
九县(区)城关及城郊由于近年城市建设、交通建设、水利建设、灾后搬迁和灾后重建等原因,挤占了许多蔬菜良田。据不完全的保守统计,川坝区蔬菜良田减少了1 020 hm2,仅武都区的东江、钟楼滩、王家庄、灰崖子、石坡、黄家坝、吉石坝等村,面积就减少了700 hm2。
兰渝铁路、武罐高速公路及深圳援建工程等的建设启动,使大量人口进入武都、宕昌、文县、康县等地,估计达8万~10万人,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而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降低,造成蔬菜供需矛盾突出,菜价急剧上涨。
由于缺乏资金投入,一些高新技术的配套、辅助设施配套受到一定限制;科技示范推广步伐缓慢,服务体系、加工、贮藏体系建设受到影响,是产业开发滞后和档次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劳务输出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对蔬菜产业开发影响较大,在新的形势影响下,大量的农村强壮劳动力从事灾后重建和劳务输出,造成产业劳动力不足。
就全市蔬菜产业总体开发而言,贮藏、加工企业的缺乏,仍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没有贮藏设施,造成蔬菜外销和运输困难,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本地菜无法降温,无法外运,旺季生产的蔬菜因无冷藏设施而不能均衡供应市场。
①有些政府部门在决策、决定、计划上考虑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自然规律的因素少,用行政命令的老一套指挥生产。
②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乡镇一级专业技术业务站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发挥不够,搞行政事务多,干技术工作少;一些庄稼医院、个体经营服务部对生产不了解,销售的种子、农药及农资与生产不对接,尤其对国内外优新品种和新农药、新材料信息不灵,引进供应不到位;有些专业协会和经合组织的作用没有发挥好,服务不到位。
③产业链条还不完善。截至目前,直接制约陇南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是贮藏问题,收获后预冷处理、冷藏、冷运问题,以及蔬菜加工等瓶颈问题还没有解决,致使温暖季节蔬菜外销受到直接影响,造成产品滞销和过剩,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同时也影响到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④标准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步伐还较慢;产区农民对标准化还未认识到位,对标准化生产技术还未完全掌握,陇南市蔬菜市场准入制还未实行。
要继续抓紧抓好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调整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按照市委提出的10个百万工程,蔬菜产业的目标规模应为66 667 hm2上。因此,①要对以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沿岸、徽成盆地河谷川坝为主体的3.33万hm2高档次常年性蔬菜生产基地,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挖潜,提高单产和效益。②立足陇南特点,开发山区蔬菜。要把发展山区蔬菜作为今后扩大蔬菜规模的主要方略。经过业务单位的试验研究和调查,许多蔬菜种类可在浅山、高山较湿润区种植,山区空气清新,无污染源,适宜生产无公害蔬菜,利用凉爽气候还可生产夏淡季蔬菜;许多加工的根茎类蔬菜,山区生产的品质好,产量高。围绕山区老百姓的增收,各县都要结合各地方特点,发展相适宜的蔬菜。还可结合各地特点,研究、总结、开发山区野生蔬菜,把山野蔬菜开发当作山区蔬菜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县要开展一场山区蔬菜开发的新高潮,建立山区蔬菜示范点(区),引导农民种植山区蔬菜,不断扩大山区蔬菜种植面积和增加蔬菜产量。
①积极鼓励引进外资和合资、合作、合营、租赁等多形式联合开发,特别是要大力推进股份合作制,建立起国家、企业、集体、农民、个体以及外资等多途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②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财政、计划、扶贫等部门的支持,从财政支农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增加对蔬菜产业开发的投入;③市、县财政每年应拿出一定资金,重点支持蔬菜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开展新品种的引进,扶持蔬菜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增强产业发展后劲;④引导、鼓励农户自筹资金谋发展。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蔬菜产业的资金投入。
①坚持不懈地引进优新品种。优良品种的增产、增效作用非常明显,一般可达10%~30%,按10%计,全市33 333 hm2蔬菜如全部使用优良品种,就等于增加了3 333 hm2蔬菜生产田。新品种每年大量涌现,更新速度非常快,要跟上发展潮流。市县都要有长期的新品种试验示范点,引进新的优良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全市每年新引进优良品种150个以上,力争筛选出80个以上适合当地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以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增效作用。
②坚持不断引进、试验总结新技术、新材料。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市县业务单位要不断引进新技术,并不断创新。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建设水渠、路、防护林配套设施,改土培肥成规模,便于机械化操作的蔬菜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开展蔬菜生产,配套建设畜禽养殖、沼气池建设,蔬菜副产品养畜禽、畜禽粪便进沼气池发酵产气,沼液为蔬菜生产提供优质速效无公害肥料,使种、养、能进入良性循环。第二,试验示范建立蔬菜现代化育苗基地,实行工厂化育苗,保证无菌苗栽培,减少农药用量;第三,试验推广适于菜田耕作使用的小型农机具,推进机械化生产,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③加强科技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功能及应用。只有科技深入千家万户,只有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力量才能显示出来。科技培训的主力军是市县业务单位,要把市、县业务部门的技术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要注重培训设施、培训场所、培训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如影像、投影、电脑、模具和直观操作相结合;同时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科技人员进行培训提高。
①要抓好蔬菜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全市九县区蔬菜重点乡镇,要培养、扶持一批像武都汉王镇罗寨蔬菜协会、石门下白杨坝的蔬菜协会、两水前村蔬菜协会、徽县泥阳李磨蔬菜协会那样的经济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使他们充分发挥内联农户,外接市场的桥梁作用。同时抓好营销大户的培育工作,全市要培养5~10个有突出营销能力、营销业绩的大户,走联合开发、经营市场的路子,力争营销率达50%以上。
②抓好市场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为产业开发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服务,在现有的市场中设立信息公示牌,发布信息。
③整顿规范现有蔬菜市场,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和意识,做到“四有”:有组织管理机构、有信息服务网络、有目标任务、有订单生产合作的长效机制。严禁欺行霸市,建立蔬菜运销的绿色通道,畅通销售渠道。
培育、组建一批蔬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经过3~5 a的努力,培育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8个县级重点龙头企业。
通过5 a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陇南市蔬菜产业实现以下3方面的突破。
①在加强现有蔬菜田管理上实现新突破,巩固提高九县(区)的9个蔬菜基地。通过建立一批示范基地(点),改造一批中低产蔬菜田,全面提高蔬菜田的整体素质。
②在扩大山区蔬菜种植规模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增加蔬菜产品供应量。第一,处理好蔬菜基地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大力加强蔬菜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要加大对山区蔬菜开发的宣传引导,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要途径,鼓励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第三,大力开展山区蔬菜栽培试验示范,树立样板,使农民学有榜样。
③在调整优化上实现新的突破,全面提高蔬菜田的产量和效益。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推动蔬菜生产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蔬菜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成立由主管农业的书记或市长任组长的蔬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抓产业开发的总体部署,制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关键性技术信息的传递和重大问题的协调处理;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
市县要把培训作为产业开发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除了常规的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外,还要组织科技人员在主产区、重点产区巡回指导培训,“三江一水”、徽成盆地蔬菜主产区,每村至少配备1名科技特派员,现场解决生产疑难问题。要对全市的蔬菜重点户、专业户进行每年1次培训。同时要组织指导山区蔬菜生产,从技术、优良品种上入手,发展山区适宜种植的蔬菜种类。
科技特派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各示范点制定发展规划,设计发展模式,开展试验示范,加强田间指导。每名特派员至少推广一项新技术,抓好5~10个示范户,示范种植3 333 m2以上“多千田”或“万元田”。
要强化市、县、乡各级服务体系,使其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科技服务单位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职能作用,开展种子、农药、器械、肥料、物资供给等服务,建成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性经营实体。要大力培育市场,发展和培育农村营销组织和营销大户,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解决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要聘请专家学者,建立长期合作的工作机制,解决生产难题,使产业开发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科学性;开展蔬菜产业赴外考察学习的活动,寻求合作伙伴,收集信息,参与共同开发,达到开阔视野,提高产业开发的水平和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