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延俊
在课堂教学中彰显身体语言的魅力
■苏延俊
所谓身体语言,指非言语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等。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研究结果指出,人们获得信息总量分配=文字7%+声音38%+姿势55%。可见身体语言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课堂教学中,正确、适度、巧妙地运用身体语言,能够修饰、润色口头语言,有时不但可以代替口头语言,甚至能表达言语所难以表达的情态,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撷取其中的几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彰显身体语言的魅力。
做老师的都曾学过《穆老师的眼睛》这篇文章,“穆老师的眼睛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又圆又大。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穆老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哪。”全文列举了四件事,写出了穆老师眼睛的传神作用:语文课上,我做小动作时的暗示;公开课上,我胆怯时的鼓励;我生病复学后,课上对我的关心;下课游戏时的提醒。
这是一篇典型的描写老师眼语的文章,它涵盖了眼语的传情功能及特殊魅力。课堂教学中,目光的运用是教师最常用、最有效地利用非言语行为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即用眼睛“说话”。教师利用目光来调控课堂教学秩序和组织课堂教学,是一种极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目光能起到缩短师生距离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目光的对视会给学生一种“老师就在身边”的感觉,避免了他们精神的游离,并使之振作精神,全神贯注地听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在学生注目的中心,他的一招一式都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学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并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反应。教师的“手语”备受关注,它像指挥棒,撩拨、牵动着学生的感情之弦,激发着学生的想象与思维,加深着学生的理解与感受。
罗丹说:“手有时比嘴还能‘说话’。”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手势具有表露感情、加强语言力度和组织管理教学等功能。如用双手打出“T”型手势表示暂停;仅用右手的食指在右脑门边不停地转动或用食指按住右脑门表示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用击一、二下掌示意停下;在学生该得赞许或表扬时,伸出大拇指或鼓掌以示祝贺……。不过手势的运用要“恰当”,而“恰当”则要做到简明、协调和有节制。简明,就是手势要符合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能够让学生接受、理解、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其美的价值。协调,就是手势要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实际协调一致,从而突出审美重点。节制,就是手势要简洁、及时、明了、坚定。手势的频率、幅度要把握分寸,以利师生心灵沟通为度。手势过多、过繁、幅度过大,不但不能突出教师所要强调的“审美重点”,反而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近体学表明:人际距离是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一个尺码,人们之间的关系与人在空间位置上保持的距离有某种关系。赫尔把人际距离分为亲密区(0~18英寸)、熟人区(18英寸~4英寸)、社交区(4~12英尺)和演讲区(12英尺以上)四个区域。课堂教学区域总的来讲,应属于演讲区。教师讲课还是应以讲台为中心,但必要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接近某些学生。例如,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走近摸摸孩子的头;学生做作业时,教师可以弯腰倾向学生表示诚意和耐心,这种近距离的观察或引导可以获得学生的尊敬、信任和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教师接近学生的机会要力求均等,并侧重于后进生。这样通过身体距离的接近,表达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激励和信任,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身体语言除了上述几种之外还有面语、头语、肩语……一般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都有一套吸引和组织学生的非文字言语信号的手段,为达到自己的教学、教育目的服务。
人的体态语言内涵丰富,奥妙无穷,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开发的领域。所以,教师除了要在有声语言的传递上下功夫外,还必须加强课堂上自身行为动作的修养,努力掌握体态语言的表达艺术,提高体态语言的积极效能。
江苏省江都市小纪镇华阳学校)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