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高校民间美术教育课程开发的必然选择

2010-04-04 05:39:40涂朝娟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校本民间

涂朝娟

(重庆教育学院 美术系,重庆 400067)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高校民间美术教育课程开发的必然选择

涂朝娟

(重庆教育学院 美术系,重庆 400067)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高校美术教育出现知识等级淡化和多元化的倾向。本文在对分析后现代思潮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开发民间美术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期待从高校美术教育的层面对中国民间美术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后现代主义;民间美术教育;课程开发; 必然选择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民间美术也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下,在我们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民间美术的教育刻不容缓。

1 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相对于现代主义(modernism)而言。现代主义思潮建立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崇尚理性,颂扬科学。后现代主义则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1]。

后现代主义将矛头指向传统哲学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权威的。它由逻各斯中心主义转向非中心的多元主义,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由以人为中心转向反传统人本主义。这种以否定和怀疑为特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渗透到艺术及教育领域,其特点表现为:

1.1 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接受不确定、矛盾、分裂、非主体性等多重观点,主张艺术的多元性,反对一元性。德利兹把多元论观念视为哲学的最大成就。奎因认为,只要符合同一性标准和简单性、方便性,任何本体论都有存在的权利,并不存在某种本体论比其他的本体论具有优先地位。现代主义坚持艺术家对作品诠释的权威性和原则性在后现代思潮下转变为多类别交叉下的非纯粹性;艺术家对美学表现和形式的孜孜追求转变为关注艺术和社会的联系和互动;艺术家也从表现普遍关注的主题向表现本土的主题过渡。

1.2 非理性

后现代主义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产生的一种反工业文明的社会文化思潮,旨在打破以理性为中心的现代文明。因为现代性、科学理性破除了奴役、压抑的根源,但是又设置了新的奴驭枷锁,那就是“权威”、“本质”。后现代主义反对新的奴役和压抑,反对新的“权威”、“本质”、“中心”。所以,后现代主义排斥一切现代性理论,解构和摧毁现代性的观念和理性。

1.3 不确定性

这一特征的基本精神是对秩序和结构的消解[2]。在后现代哲学看来,以人为中心的地位退居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语言总是不确定的。因此秩序和结构理应受到批判和解构。在后现代课程论中,美国小威廉姆斯·E·多尔指出课程内容中除了确定因素外,还有众多不确定因素,正是这些不确定因素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

1.4 大众性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存的等级制度和反对一切假想中心和权威,他们追求绝对的自由选择。他们反对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把目光投向被忽略者和非中心者,让文化成为大众都能参与的领域。思想内涵和深度的削平让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的边界淡化。这也意味着后现代主义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后现代主义艺术观认为主张艺术和生活的结合,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主张艺术家是社会的导向,不能脱离一般常人,而不认同艺术家是走在时代尖端的精英。

2 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2.1 多元状态下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的强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冲破了国界,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全球化不只是一种现象,也不只是一种短暂的趋势。它是一种取代冷战体系的国际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世界正趋于标准化[3]。西方强权文化对全球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托马斯·费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到“世界上的很多人声称,除非我们认真采取措施加强保护本土文化和自然环境,否则美国式的全球化将在未来数十年内消灭全世界花费数百亿年才进化形成的文化、生态和动物的多样性。”[4]与其说世界在竞争中同化各种文化,不如说“其导致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创造多样化的潜在能力更为强大”。

要保持文化的本土性和民族性,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联合国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5]后现代的艺术教育观强调放弃了对一元化的追求,强调对艺术多元化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学生基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取向,不屈服于强权文化,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种知识体系必定是融合了本民族和本土的艺术精华,从客观上又促进了世界艺术的多元化。

2.2 保护和发扬民间美术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灿烂、独特的艺术形式陪伴着中华民族走了几千年。民间美术的种类众多,分布广泛。民间美术作品多为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农民、手工艺人等制作出来并诉诸人的视觉的作品,它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也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情感、追求和审美趣味。

但是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有很多民间美术形态没有给予有力的保护,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强势文化不断吞噬各国本土文化,中国民间美术遭受了巨大的冲击。[6]

民间美术的创作队伍主体在农村正处于瓦解的趋势。原因在于民间美术递承发展途径多以“父子相传”或“师徒相传”,作坊是民间美术存在的主要形式。但是当今社会下,它并不能马上给手工艺人(多为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这迫使许多艺人改行或者手工艺人的边缘化,某些民间美术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

民间美术作品的传统原材料受到当代诸多材料的冲击。民间美术包括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陶瓷、民间印染、民间刺绣等等。其材料多以泥、布、纸、面、木等作为传统的材料。同现代科技新材料工艺品相比,这些传统的材料大多材质低劣,不太便于长期的收藏或长途的携带。而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各种新材料(如玻璃钢、塑料纸、人工化学纤维、现代合成染料)物美价廉,有着很强的竞争力。

民间美术作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具有是实用艺术品,具有审美价值的装饰品,还是各民族、各地域民俗文化的物化形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承载民间美术的人文背景发生巨大改变,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博士在中国西北农村考察后总结到:“在陕西洛川县栖风镇谷咀村里,我们再也看不到一幅完整的中国西北传统乡村图画了。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席卷,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剧的改变。窑洞里不再有人贴剪纸,为了洁净和便于打扫,人们在炕围上铺满了瓷砖,因此,传统的由剪纸图案组成的炕围花已被瓷砖上的绘画所代替。在窑洞以前贴剪纸画的墙壁上,已被城市流行的一些印刷品、照片所替代……,摹本就是来自电视,电视媒体的传播加速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而且是一种全方位的、从生活方式到观念上的渗透。”[7]

尽管对于民间美术面临的危机,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对民间美术的保护 (如在部分省级博物馆收藏有传统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开展民间美术节,但是在高校开展民间美术的教育,在青年人中播撒民间美术传承的种子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青年人可以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产生、流变、种类、地域特色、造型、色彩、审美趣味,掌握多种民间美术的制作技艺方法,激发热爱祖国民间美术的情怀,为抢救、整理民间的各种美术形态发挥积极的作用。[8]

2.3 高校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民间美术的心理需要

艺术既能为人类提供一个替代性意象,又是心理能量移置的实际对象,人们各种被压抑的需求都能在这种意象性世界中得到满足,并借以宣泄心中郁积的各种能量。艺术与现实能够使活动主体以及欣赏者的心灵得到洗涤,在陶冶中得到升华。

2.3.1 对民间美术的审美需求

中国优秀民间美术是我国艺术的瑰宝,它能丰富高校学生的审美经验,满足他们精神的欲求。需求是有机体由于缺乏某种生理和心理因素而出现与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趋向平衡的力,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起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需求的反映。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审美需要本质上是人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它表现为人对感官、情感、心理、精神的愉快的追求。它可以是观念性的满足,如艺术的审美、知识的获得等等。

青少年对中国民间美术的需求并非天生就有的,而是同成长过程中的审美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当主体从没有体验过审美对象,初次见到时,是很难产生足够的注意和兴趣,往往视而不见,缺少辨别审美特质的体验。经过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对民间美术的审美体验,高校生的眼睛更为灵敏,更富审美经验和审美判断。但是这样的审美经验如同储存在头脑中的片段是分散的,它需要让头脑中的民间美术的储存形象、储存观念和情感更为全面化和系统化。[9]

2.3.2 自我实现的需求

动机是推动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部原因,起着心理动力的作用。动机产生有两个因素:一是需要,二是刺激。所有的人而具有心理发展的潜能和需要通过生活美术实践,使教育的双方发挥了“自我实现创造力的潜能”,满足成长的需要,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那么他们的心理、人格会得到健康的发展。在高校生中,部分学生有着艺术的创造力和专业能力;另一部分是潜在的,存在于每位学生的身上,作为一种素质(如足够的现实感、目标定向、自主性等)也能够达到自我实现。

美国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最高层次便是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的含义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必须成为那样的人”,即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社会作出有意义、有价值的贡献,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通过创造和给予社会而获得满足。

高校学生,尤其是美术院校的学生,有着良好的美术实践和审美素养,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认识到保护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民间美术遗产的重要性,继承中不断创新,将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民间美术的传承结合起来。

3 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开发的可能性

3.1 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转变同样也会促进中国美术教育的改革。高等美术教育作为基础美术教育的再发展也为培养高艺术修养的人才奠定基础。但是传统美术教育过多强调精英文化、雅文化、上层文化,而20世纪以来的高等美术教育方式结合西方美术教育尤其是法国和前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而对于民间美术文化重视度并不高。1986年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国家教育部1988年和1996年两次下发文件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普及和加强艺术教育。[10]直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为高等艺术教育指明了方向。重视民间美术的教育是针对经济一体化可能带来文化一体化格局而提出的对多元文化的保护,也是对中华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悠久丰富的民间美术同其他美术形态一样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美育思想体系,只有民间美术的共同参与中国的美术教育才会健康和全面的发展。也只有民间美术的共同参与,中国美术才会具有文化多元化的价值。民间美术课程是美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立足点,促进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推广,是美术教育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1]

3.2 校本课程开发的现行研究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为民间美术课程在高校的设立提供了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英文表述是“sit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或“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菲吕马克 (Furumark,AM)和麦克米伦(MCMullenj)两位学者首次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1985年,在以色列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学者们对“校本课程程开发”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研究。

3.2.1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1979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一份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报告中指出:学校是多种互相依存的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同样要求教育制度内权利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强调的是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们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基于学校课程需要的自发的行动,促使地方和中央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利和责任重新分配;使得学校获得法律、行政和专业的自主权,进而得以从事自身的课程开发过程。”[12]

3.2.2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

美国课程论学者肖特(Short,E.C.,1983)构建的识别课程开发策略的三维模型包括有三个纬度,即课程开发的活动场所、课程开发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和对课程实施所持有的观念。在这个三维模型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在实际的教育场所中发生的并可望能够使教师们积极地参与并卷入到广泛的相互作用和课程决策之中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

3.2.3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

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的关系密切。课程学者和教育界人士往往把校本课程开发限定为国家课程开发框架内的具体科目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被认为是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

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透析社会需要、跟踪社会发展,以确定参与社会应具有的知识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实现自己目标课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课程资源,包括知识、综合素质、教学方式方法及其价值观;第三、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包括课内资源、课外资源;第四、建立课程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3.3 较为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

民间美术资源课程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如知识、经验、技能、活动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各种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如人力、物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以及对课程的认识状态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美术课程资源分为校本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和教师资源四大类。

民间美术的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资料资源和民间美术作品的展示场所。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东南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都建有民间美术陈列馆,按照地域、年代或材料分类陈列。江苏大学艺术学院下设民间艺术研究所并有民间美术陈列馆的规划。但还是缺乏全面和系统收藏古今民间艺术精品的国家级的民间美术博物馆。

民间美术的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公共民间文化设施、当地民间美术资源及自然环境资源、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工作室和美术作坊。中国各地的民间美术资源极为丰富。(1)民间绘画:木版年画、祖宗画、灶头画、建筑内饰画、画帘、绣帘等;(2)民间雕刻:泥塑、东阳木雕、青田石雕、黄杨小雕、微雕、玻璃雕刻等;(3)民间陶瓷:长兴紫砂、龙泉青瓷、花雕酒坛等;(4)民间印染:蓝印花布、夹缬等;(5)民间编织:竹编、麻杆编、草编、萧山花边、花带等;(6)民间刺绣:机绣、金银等等。

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和东南大学信息中心联合制作中国民间美术信息服务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中国各地民间美术分类介绍、中国民间美术作者研究者介绍、中国民间美术专著与论文索引、中国民间工艺杂志索引等等。

民间美术创作者资源。尽管民间美术创作者人数日年减少,但是各地却涌现出众多出类拔萃的民间艺术工作者。重庆荣昌核雕艺术家吴云平辛勤耕耘30年,将核桃雕刻对广到用李子核、杏子核雕刻出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江苏省扬中市的耿月新先生,能将竹子劈成比头发丝还要细的竹丝,编织人物、动物画,甚至书法作品。著名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嫡孙吕存先生将传统的油画艺术与刺绣工艺相结合,将吕凤子先生创造的 “乱针绣”(又名 “正则绣”)进一步发扬光大。

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张道一在论及民间美术时指出:“对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来说,传统文化的厚积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应该继续发展,使其延续下去。最低限度是保住传统文化的‘火种’,不至于熄灭和中断。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保存着高贵的精神品质和优秀基因,一旦发挥出来,将会形成无穷的力量,其意义是深远的、无可估量的”。

[1]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倘徉[M].北京:高等美术教育出版社,2005,(3).97.

[2]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234.

[3] Kvale S,Postmodern Psychology: a Contradiction in Object,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1990,18(1):35~54.

[4]托马斯·费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11).374.

[5]吴晓凌.论民间美术课程的现代美术教育使命[M].昌吉学院学报,2007,(2).

[6]李智伟,余明.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发展 [M].美术论坛,2004,(6).

[7] 方李莉.正在逝去的手艺[J].民族艺术, 2003,(1).

[8] 李智伟,张超,曾明,陈谦.从民间美术现状论传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6).

[9] 郭道荣,艺术美学[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1).

[10]赵倩.统整课程观对高等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社会科学论坛.2006 ,(10).

[11]吴晓凌.论民间美术课程的现代美术教育使命[M].吉昌美术学院学报.2007,(2).

[12] Keiny,S.,Weiss,Y.(1986)A case study of a school-based crriculum development as a model for INSET,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Vol.12,No.2,156.

[责任编辑 仁可数]

Necessary choice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ollege folk fine arts educ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tmodernist thoughts

TU Chao-juan
(Art Department, 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 Chongqing 400067,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tmodernist thoughts, there appears the tendency that knowledge levels become less important and pluralistic in the college fine arts education.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stmodernist thoughts,this thesis disclo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ollege folk fine arts education in the hope of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the Chinese folk fine 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fine arts education.

Postmodernism; folk fine arts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cessity; feasibility

G642

A

1008-6390(2010)06-0126-05

2010-06-10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重庆民间美术在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08-GJ-156)

涂朝娟(1978-),女,四川达州人,重庆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绘画。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校本民间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现代装饰(2018年2期)2018-05-22 02:50:47
高人隐藏在民间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21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