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作文
(湖北省农业厅,武汉,430033)
六十年的辉煌普照荆楚大地
——祝贺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
望作文
(湖北省农业厅,武汉,430033)
20世纪50年代末,我曾在武汉市蔬菜所(当时为武汉市郊区农科所)工作过一段时间,离开所后,一直奋战在蔬菜科技战线上,与所里的领导和同志们联系甚多。几十年来亲眼见到、亲身体验到所的创立、发展及辉煌的成长历程,在建所六十周年庆典之际,谨以此文致以热烈的祝贺。
1955年我参加工作就在洪山区农业科;1958-1960年在武汉市郊区农科所(本所前身)工作,后一直工作在市郊蔬菜科技推广战线上;1976年调到省农业厅,从事全省蔬菜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当时我省尚没有省级蔬菜科研机构,在蔬菜科研方面主要依托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的武汉市蔬菜所。多年来,我曾多次参加过该所的项目、课题申报、评估、成果鉴定、审定等工作,并经常与该所的高友才、叶新垣、涂同明、杨宝国、覃守俊、温文生、林处发七届领导和以孔庆东先生为首的各位专家联系、交流、商讨,聘请他们参加省里的各项蔬菜科技活动,向他们请教,倾听他们的指导,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中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发,受益匪浅。回顾该所走过的艰苦创业、快速发展、硕果累累的光辉战斗历程,联系到全省蔬菜事业的发展,搞好六十周年所庆,展示该所六十年辉煌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孔庆东、代明顺、彭良知、陈军等专家就扎根于武昌农场(即现在的市蔬菜所),在基层探索奉献。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的需要,市里决定集郊区的蔬菜科技力量成立了武汉市郊区农科所,即市蔬菜科研所的前身。针对郊区蔬菜生产的需要,所主要是负担一定的蔬菜科技普及、推广任务。几经变迁后改为武汉市蔬菜畜牧所,以武昌农场部分土地为试验基地,直到1984年挂牌成立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才正式开展了各学科、各门类的科研工作,走过了漫长艰苦的创业历程,现在已具有一定的科研基地和科研设施,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在20世纪60-70年代,孔庆东、肖润敏、徐莺荪等老专家,选育出了武农四号番茄、秋丰番茄、西宁菜豆、早熟武白一号大白菜、武青一号萝卜等,揭开了育种工作的序幕。李天谷、毛世荣、肖斯铨、乐正义、龚成柄、张美笑等专家主持的灌溉技术、土豆两季栽培、地膜、温室、塑料大棚等保护地栽培、基质栽培、水培及工厂化育苗等研究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植保专家叶新垣、朱树勋、司凤举、吴冰玉等进行了多种病虫害防治的研究。甜菜夜蛾的为害、黄瓜疫病、莲藕病虫一度在郊区蔓延,造成生产上一些损失,他们研究的防治措施解决了生产上的难题。武昌农场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即开始食用菌工作,60年代初蘑菇菌种生产一度达年产3万瓶,当时由下放到农场的华侨学生林明秀等主持,后来食用菌工作一度中断,到80年代食用菌专家许襄中等又开展研究出菌菜结合、间作套种的成果,调节蔬菜和菇类的栽培茬口,创出了新路。80年代后,我任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那一段时间接到市蔬菜所报审的蔬菜种,一年比一年多,在省内影响越来越大。张雪清、李汉霞等专家选育的双红萝卜在省内宜昌、荆门、荆州、沙市等地习惯销售红皮品种的地区,深受欢迎,抗热品种夏抗40天解决了夏季萝卜的耐热栽培。司凤举专家在研究豇豆病虫害的同时,选育出了五号长豇豆新品种。肖润敏同志的西宁菜豆引种与推广及秋丰番茄育种成功,都受到市郊菜农欢迎。最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是敢为人先、积极申报国家级水生资源圃的项目,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国家水生蔬菜资源圃,受到何康部长的重视并得到农业部的批准,建圃后水生蔬菜研究的专家们不辞劳苦,跑遍了全国,收集到了14大类、1 700多份宝贵的资源,并进行整理、保存及利用研究,从资源中选育出了鄂莲1-5号,茭白一、二号,芋等一批优良的新品种。这些品种迅速被各地采用,同时开展的莲藕茎尖培养,大棚早熟栽培等一系列研究,特具现实意义。国家水生蔬菜资源圃收集整理保存利用研究的大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闻名全国。
所历届领导和专家们的共同理念是科技没有行政界限。积极投身于全省的科技活动、将创造出的成果向全省辐射。例如:为解决蔬菜生产淡季供应,明确蔬菜发展方向,所内专家们多次参与了全省蔬菜生产规划、区域布局的调查和论证。通过对鄂西高山蔬菜栽培条件和三峡河谷冬暖区气候环境的考察,提出了许多方向性的建设意见,并实地参加全省蔬菜品种志资料的收集,高产技术栽培协作组织活动,工厂化育苗的推广等。为配合农区蔬菜的发展,在枣阳市进行了晚熟四月白萝卜与小麦的套种试验;水生资源圃的孔庆东、柯卫东、傅新发、刘义满、叶元英、彭静、黄新芳等专家深入全省各地收集各类品种资源,对省内有名的莲藕地方品种、利川莼菜品种资源高度关注。在帮助“保存”“利用”研究中选育的新品种在东西湖、蔡甸建立繁育基地后,又帮助孝感市、荆门市、宜昌枝江市等地建立繁育基地,对全省莲藕生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高山蔬菜生产的发展,首先归功于宜昌菜办的苏志爱等同志的开发成功。省内外不少专家多次参加在长阳乐园、火烧坪等地举行的学术讨论会,建议建立高山蔬菜研究所,不久,长阳高山蔬菜科研所成立。几十年来,我所各研究成果在全省普遍开花结果,使农民得到实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纵观全国,蔬菜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迅猛发展,北方广大地区充分利用冬季相对较强的光照条件优势,发展了大面积保护地生产;南方亚热带地区,利用冬季温暖气候条件建立了“南菜北运”的生产大基地。我省有水面广阔和高山夏季气候条件的优势,可以发展水生蔬菜和建立夏季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而这两个基地的建设,主要技术支撑者就是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全省著名的蔬菜专家、学科带头人孔庆东先生,五十年来,坚守在所这块基地上,既是学科研究的带头人,又是培养新生力量的引路人。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培养了不少接班人,如柯卫东、傅新发、刘义满、张雪清等一大批青年专家,特别是水生蔬菜研究室的优秀青年专家柯卫东同志,被湖北省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实为全所的骄傲。
20世纪80-90年代,我和孔庆东先生有幸共事过一段时间,那是在省园艺学会,我俩担任了几届省学会常务理事(孔先生是副理事长),并分别担任蔬菜专业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学会挂靠在武汉市蔬菜科研所,这一工作平台提供了我和孔先生密切协作的机会。学会主要任务是团结全省蔬菜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每次活动都由孔先生和我们商议策划,其主题主要是与当时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如在宜昌市举行的多次高山蔬菜栽培学术研讨会,是受市领导的邀请,针对高山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出谋划策。20世纪80年代起长江流域省市开展了高产协作活动,省农业厅组织全省各地市开展番茄、大白菜的高产协作竞赛,学会把学术讨论安排在襄樊、黄石市的高产协作现场,使高产协作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蔬菜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大产业,加之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的需要,从20世纪90年代后,蔬菜生产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1996-2007年湖北蔬菜产业十年大发展,每年以百万亩面积增长,到2007年,全省蔬菜面积稳定在100万hm2,年产量达到了3 200万t,产值320亿元,占农业产值的1/3,丰富了城市人民的菜篮子,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2007年湖北省蔬菜产业发展十周年的总结大会上,孔庆东先生和我被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六十年来蔬菜所蓬勃发展,六十年后必将会更加欣欣向荣,在以汪志红为首的新一届所班子带领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六十年来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肩负武汉,服务全省。六十年的光辉,普照荆楚大地。
10.3865/j.issn.1001-3547.201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