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货币基金终现雏形

2010-04-04 02:14:29王小吟
产权导刊 2010年2期
关键词:储备库财长外汇

■/王小吟

亚洲货币基金终现雏形

■/王小吟

继2009年5月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会议就清迈倡议多边化主要要素达成共识后,12月,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以及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宣布正式签署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

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的核心目标是既能解决区域内国际收支和短期流动性困难,又能对现有国际融资安排加以补充。区域外汇储备库的正式成立,更显现了亚洲货币基金的雏形。

东盟区域外汇储备库成立

十年磨一剑。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东盟各国更加意识到执行清迈倡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经历了近10年的酝酿、商讨、筹备和发展,2009年12月28日,10+3国家终于宣布正式成立区域外汇储备库,资金总规模1200亿美元。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将强化本区域防范风险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协议规定了各国的份额和借款乘数。东盟出资240亿美元,占20%,中、日、韩三国出资总额为960亿美元,占80%。其中中国与日本出资额分别为384亿美元,占比各为32%,借款乘数为0.5。相比之下,东盟各国的出资额较少,但是借款乘数比较高。例如,越南出资额为10亿美元,份额占比仅为0.83%,借款乘数却高达5。这意味着越南借款范围最高可达50亿美元。份额的分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1200亿盘子对于中日韩三个大国来说太小,实际上是大国为稳定区域金融所尽的一个义务。因为东盟国家借款乘数高,对他们的金融安全会有实质性的稳定作用。通过将清迈倡议“多边化”,陷入金融困境的成员国能更快地从更大的资金池中获得融资。此举加强了中国与东亚国家的经济与金融联系,通过区域金融合作,加强币种相互流通,使得人民币国际化又迈出一步。

清迈倡议多边化正式上路

清迈倡议起源于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关于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倡议,但由于美国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反对,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设想搁浅。但亚洲各国并没有停止区域合作,2000年5月,10+3财长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清迈协议的本质是在10+3框架下的一种双边美元互换安排。根据清迈倡议达成的事项,当某个国家面临外汇资金短缺困难时,其他国家可以帮助其缓解危机。

此前,在清迈倡议框架下,“10+3”各国之间已签订16个货币互换双边协议,涉及8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是,这一安排有两个缺陷。首先,由于是双边的合作,所能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较小。其次,参与互换的双边都陷入流动性危机时,这一安排就无法发挥作用。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清迈协议的局限也显现出来。深受金融海啸冲击的韩国,在2008年10月选择向美联储抵押借款了300亿美元,而没有启动清迈倡议的货币互换。清迈协议到现在从来都没有启用过。于是,各方开始推动清迈协议的多边化。

早在2003年10月,中国总理温家宝首次提出“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倡议,建议将清迈倡议下较为松散的双边货币互换机制整合为多边资金救助机制,得到与会领导人的积极响应。2007年,各国财长决定选择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作为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具体形式。2008年5月,各国财长决定区域外汇储备库起始规模为800亿美元,其中中日韩与东盟出资比例为8∶20。2009年2月,各国财长决定加快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将储备库规模扩大至1200亿美元。2009年5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10+3财长会就清迈倡议多边化具体形式——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出资份额分配、出资结构、贷款额度、决策机制等所有主要要素达成一致。有专家将其形容为东亚的“IMF”。

清迈倡议多边化实际上是在扮演最终贷款人的角色,帮助各参与国弥补外储不足的问题,增强其抵御货币危机的能力。从1998年金融危机提出这份倡议,到现在已经11年了,历经曲折,在此次全球危机的压力下才终于达成。

亚洲货币基金终现雏形

2007年5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东盟10+3财长会议上,各成员国根据清迈倡议多边化工作组的建议,原则上同意选择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作为区域多边资金救助机制的具体形式。所谓自我管理的外汇储备库,是指由各成员国央行分别划出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汇集成区域储备基金,再由该基金签署协议委托各成员国在非危机时期分别管理各自的出资,在危机发生时将资金集中用于短期资金救助。

储备库实际上并非一个真实的基金池,而是由成员国提供的一种承诺,资金的管理权依然归属于各国外汇管理部门。9年间,清迈协议完成了三大步的转变:以双边货币互换为核心的清迈倡议,到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再到建设区域外汇储备库。而在危机时期使用储备库资金时,需要建立相应决策机制。并且为了保障借款国能够按时还款,需要对借款者的宏观经济进行独立监测。协议规定了资金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但尚未披露是否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来行使这一职权。独立机构对于储备库意义重大。东亚储备库加上独立监测实体,其实就是亚洲货币基金的雏形。

利于东亚区域金融稳定

对于持有超过两万亿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在遇到流动性危机的时候,总金额只有1200亿美元的清迈倡议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但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贸易额已经占到了总贸易额一半,保持区域内的金融、经济稳定符合中国的利益。同时,作为一个东亚区域内的多边机制,中国和日本同样处于领导地位。这有利于中国在东亚区域中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作用。从更长远看,在清迈倡议多边化基础上,可以发展成为一个类似于欧元区的货币共同体。

清迈倡议多边化签约后,可以减轻东亚国家对美元储备的依赖,降低了进一步积累美元的必要性。另外,东亚国家可以继续深化合作机制,建立起共同的外汇储备库。甚至东亚国家之间可以货币互相盯住,互相保持汇率稳定,最终形成区域统一货币。

清迈倡议多元化将对维持东亚金融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东亚各国,尤其是中国和日本都掌握着巨额美元外汇储备,将其中一部分拿出来作为区域金融的稳定资金,以适当方式为亟需资金的国家提供必要支持。而东亚国家将一定份额外汇储备汇入储备库,不但强化了本区域防范风险和应对挑战的能力,而且通过规模效应避免了各国为防范金融危机而被迫持有过多的外汇储备。

尽管有专家透露,清迈倡议将设立监视各国宏观经济和财政运营情况的独立机构,以确保外汇储备库在融资过程中的风险系数较低,但这一机构何时、何地设置还在讨论中。但从提出以双边货币互换为核心的清迈倡议,到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再到建设区域外汇储备库,标志着亚洲金融合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江苏淮安分行)

【相关连接】

货币互换原理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通常是指市场中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同时也进行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的市场交易行为。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双方的事先约定就是货币互换协议,但互换的是货币,它们之间各自的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改变。

货币互换的条件与利率互换一样,包括存在品质加码差异与相反的筹资意愿,还包括对汇率风险的防范。

货币互换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起初主要是在商业机构之间进行,目的在于相互利用比较优势,降低各自融资成本,锁定各自汇率风险。近年来,各国央行也开始将货币互换用于区域金融合作、实施货币政策和保持金融稳定。

货币互换的优点:(1)降低筹资成本;(2)满足双方意愿;(3)避免汇率风险:互换通过远期合同,使汇率固定下来。

缺点:与利率互换一样,也存在违约或不履行合同的风险。一方违约,另一方必然因利率、汇率变动而遭受损失。货币互换与利率互换可以分别进行,同时也可结合进行。■

猜你喜欢
储备库财长外汇
本期导读
环球时报(2022-05-19)2022-05-19 17:13:46
经常项下境内外汇划转相关业务
中国外汇(2019年15期)2019-10-14 01:00:42
不辱使命的中国外汇人
中国外汇(2019年8期)2019-07-13 06:01:06
浙江省粮食局直属粮油储备库:人才殷仓廪 创新促发展
外汇套利 稳赚不亏
外汇套利 稳赚不亏
陕西省靖边粮食储备库: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 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中国财长推迟赴日参会
环球时报(2017-05-06)2017-05-06 06:46:18
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医疗保障的实践与研讨
金扫帚
环球时报(2015-06-17)2015-06-17 17: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