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与南洞庭地区旅游业发展

2010-04-04 01:33贺常颖龚德宽
城市学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洞庭洞庭湖旅游

贺常颖,龚德宽

洞庭湖洞庭湖的水色风光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向往,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称“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但湖面的萎缩、分割和环境的恶化,使洞庭湖开始以负面形象出现在公众眼前,其旅游形象也风光不再。尤其是南洞庭地区,既乏奇山异水,也少千古名胜,其旅游业何去何从?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讲,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外出旅游的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经过前期对南洞庭地区旅游资源的调查,可以发现,南洞庭地区的旅游开发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本地区文化内涵的发掘,导致景点与项目都失去特色,不能吸引游客。所以要想发展旅游业就必须要重视旅游文化的定位,我们认为水文化是这一地区特别要突出考虑的文化特色。

一、南洞庭地区的水文化特质及表现

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南洞庭地区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形成了本地具有特色的水文化。

(一)南洞庭湖人们勤劳务实、乐观豁达、敢于用生命捍卫家园的精神特质

南洞庭湖是整个洞庭湖区地势最低的地方,也是湘、资、沅三水入洞庭的地方,河道纵横,水量充沛,既形成了便利的水运和“三年干旱吃饱饭”的益处,也带来了无数水患。在这种现实条件下,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勤劳务实、乐观豁达、敢于用生命捍卫家园的精神特质,在一些历史故事、现代传奇和民歌民谣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抗洪是南洞庭湖区人民生活中一件大事,无数次防汛抗洪也培养了他们保卫家园的斗争精神。1996年洞庭湖洪水泛滥,南县县委书记带头跳进洪水中,带领干部群众用身体围成围堰,保住一个大垸;沅江多个大垸溃决后,数十万人家园被毁,但是“在洪水退却的第二天,人们便踏进了积满砂石和淤泥的废墟……在洒完一把心痛的泪水之后,转身投入到生产自救的大军。”[1]洞庭湖中的凌云塔、资江口的安澜亭都表达了人们降伏洪魔的信心,10万人在3个月挖出来的45公里长的南茅运河则是人们抗击洪涝灾害又一里程碑。即使是洪水时常光顾,湖区人民经常要重建家园,但他们始终热爱这片富饶的土地:“春季里来绿茵茵,鲢鱼戏水乐融融。哥整渔船妹补网,一年之计在于春。夏季里来夏至风,鲤鱼戏水跳龙门。妹驾船来哥撒网,擦黑归来鱼满仓。秋季里来菊花黄,巴巴鲫鱼水中忙。哥哥挑鱼街上走,斛来柴米新衣裳。冬季里来雪茫茫,鳊鱼水底把身藏。男帮女做度光阴,赛过织女和牛郎。”[2]这首名为《四季渔歌》的南洲歌谣展现了一种人水相依的生活方式和勤劳乐观的精神品质。

水赋予了这片土地生机与富庶,又赋予这里的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二者结合使得任何侵略者都无功而返:即使在赅人听闻的厂窖惨案之后,赤山岛上的人还是威武不屈:“两支自发组织的抗日自卫队成立。他们手提鸟铳梭标,在芦苇水荡间出没,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家园。”[3]

(二)水是自然资源,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1.地名:南洞庭地区的城市、集镇大多依水而生,许多地名也与水有关:三仙湖、沅江、兰溪、黄茅洲、谢林港、大渡口、赤山岛、接城堤等等,曾有人把南县的一些地名做成对联:“牧鹿湖、菱角湖、清明湖、光复湖、看看富饶的大通湖,紧靠山清水秀的洞庭湖。复兴港、天然港、得胜港、子午港,走走吉祥的太平港,连接人杰地灵的神童港”。对联中的水气夹带着几分自豪扑面而来。

2.饮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湖区人把湖里湖外食材的个性摸透了,总结了很多经验:“湖水煮湖鱼,胜过天下好大厨”、“柴鱼肠,鳜鱼花,吃到口里味最佳”等等。湖区人做菜不拘一格,随便扯几根芦笋、掐一把腊菜、捞几根湖藕肠,锅里翻腾两下便是几道时令佳肴,令人食之忘返。湖区的口味特点是辣和鲜,鲜可开胃,辣可祛湿,六月六吃“伏狗”的习俗便是这一口味最经典的诠释。

3.民俗:在洞庭湖边生活的人们,千百年来与水搏斗,与水共依,积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充满水乡文化气息的民俗。

开湖傩戏相传已有千年历史,现在南洞庭腹地的白沙洲、撂刀口等地还完整地保存着这一文化现象:渔民在开湖做埠大捕鱼之前,要举行盛大的祭拜“洞庭龙王爷”的仪式,之后是傩戏剧目表演,其唱腔、语言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沉积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民间艺术,是洞庭湖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如果说傩戏是一种庆典仪式,那么洞庭渔火就是渔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夜晚,浩瀚的湖面上一盏盏微弱的灯火,既可避免渔船相撞,又可给同伴导航,还可传递信息,成了渔民生活的一部分。与渔火相关的还有“渔浪会”、“放焰”、“放河灯”等等民俗。南洞庭湖区还有一种独特的民间娱乐项目:虾子起拱。水中有虾,水边有竹,取竹制虾,举而舞之,用于祈雨或迎春祈福,现在成了一种节日的庆祝方式。与此相近的项目还有舞蚌、舞鱼等,都是水给人们带来的灵感。

二、强调水文化,促进南洞庭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差异是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强调文化特色的原因。同时,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旅游资源。因此在南洞庭地区旅游规划中强调极具地域特色的水文化,是有价值的。目前对水的自然特征进行开发和利用已经得到重视,但对水文化的开发还很不够。

(一)研究水文化,突出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

景观是躯壳,文化是灵魂。现在南洞庭地区对自然景观的开发已有相当的投入,但景点的文化内涵不够鲜明突出,导致景点生命力不强,旅游的整体经济效益差。以南洞庭一日游为例:虽然也有游湖、观苇荡、登塔、品全鱼席等项目,但全程都是游客的自发观赏,对于蕴含着湖区人几百年防汛抗洪历史与智慧的凌云塔、呈现出渔家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鱼席都未作任何深入介绍,不能给游客以收获和享受,也就没有好口碑和回头客。湖区各景区都应当深入研究水文化的内涵及表达方式,让水文化成为景点的灵魂,这才能做活景点,做活旅游。

(二)展示水文化,强调旅游项目的文化特征

当前很多旅游项目都是重复开发,如各地的漂流、农家乐等都千篇一律,这就容易给游客带来审美疲劳。要避免出现这种尴尬,就要突出项目中的文化特征,如洞庭湖边的渔家乐和资江边的花乡农家乐及竹乡农家乐都属于休闲旅游项目,品质高低就在于对当地文化特征的展示程度如何。渔家乐要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同类项目,就要展示渔家的水上生活习性和历史文化,如让游客参与捕鱼、钓虾、采莲、摸藕等等,以恰当方式展示傩戏、渔火、舞虾、舞鱼等有深厚文化意蕴的项目,以加深游客对水文化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留下深刻印象,提升旅游的满足感。

总之,随着社会知识修养的整体提高,人们对旅游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如何在开发旅游业时做到既宣传本地文化特色又保护本地的特色文化,既发展旅游业又传承文化,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对南洞庭地区的旅游业而言,水文化的利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开掘。

[1] 谭柯金.神奇的赤山岛[M].长沙:岳麓书社, 2008:118.

[2] 袁凤丽.人文遗韵[M].长沙:岳麓书社, 2008:44.

[3] 谭柯金.神奇的赤山岛[M].长沙:岳麓书社, 2008:115.

[4] 李海燕.浅析水文化与人们的游观心态[J].开封大学学报, 2004(3):31-33.

猜你喜欢
洞庭洞庭湖旅游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洞庭谣
洞庭湖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星月一舡压洞庭》
旅游
好一个洞庭湖
洞庭湖的麋鹿
洞庭情缘(连载)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