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方
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文化,与环境及其选择密切相关。香港人认为“风水其实是环境地理学”。李约瑟在《中国科技文明》书中也提到风水是“神秘生态学”,指风水属生态学理论,是维护景观、创造人与自然均衡的生态环境的理论。笔者认为风水作为一门科学、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神秘主义的交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它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1]风水联系于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学。对风水的全盘否定是一种自掘祖坟的民族虚无主义,一种完全扬弃传统文化的奴才主义。1988年以来,对风水开始有了新的认识。[2,3]
人们研究风水,注重“藏风得水”,避风近水,因此建筑结构常常背山依水,“得水为上,界水则止。”这样不仅景观优美,而且生活方便。好的风水具有人地谐和,环境保护,术艺合一,形势兼备等功能。[4]按照俞孔坚教授非常具有见解的观点,风水意识存在五层结构:生物遗传层次,文化沉淀层次,哲学解释层次,技术解释层次和迷信解释层次。[5]笔者认为技术解释层次应该可以包括现代科学和传统的罗盘方法两个方面。
在此笔者讨论在整体区域中的风水,称为大风水。并提出大风水中的“风”也有“峰”的意思,即好的大风水应该有山有水,依山傍水。这样全社会才能起居方便,而且风景秀美;在战略上易守难攻,进退自如。这不仅是适宜居住的地方,并符合中国的总体地貌。笔者按照大风水的观点,论证了云南宾川鸡足山作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区位优势等中都具有一个特殊的地位。[6]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说:“一个城市的兴起首先决定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城址与地理位置也是必要的客观条件。”从《诗经.大雅》中的《公刘》一诗可知,周人先祖公刘为择地而居,营造都邑,登山观水,开展了建立早期长安的奠基工作。这也可以认为是最早的风水勘察。《尚书》记载,公元前1125年周成王欲迁都城到洛阳,于是周公到洛阳占卜和勘察地形,选择地址。这是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正式按照地理(风水)确定城市(都城)的史料。出土文物何尊中的铭文也肯定了这一史实。
《管子》指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中国古都学会第一任会长史念海教授发表过《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中国古都概说》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文。回首中国的七大古都,每个城市皆有风水优势。[7,8]而对于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处作为商贸大都会,是非常优越的地方,但作为华夏都城,按照风水说就大有不足之处。进一步,在七大古都之间进行比较,它们也有很大差别。
西安古代称长安等,是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朝等的都城,时间长达1000年。“秦中自古帝王都”。西安位于秦岭之北,渭河之南,关中平原中央,西有陇山,北为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函谷关,四周山川环抱,所谓“被山带河”,“沃野千里”,犹如一座规模庞大的天然城堡。[7]周开创的都城长安,属于关中盆地型,类似整个中国的大盆地型。[5]《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说:“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同时把长安与洛阳作了比较。于是刘邦决定定都长安。汉长安北面形似北斗七星,南面形似南斗六星,因此当时称为“斗城”。古有渭、泾、灞、沣、浐、滈、潏、涝等八河流,故称“八水绕长安”。汉武帝在长安西南开凿昆明池,周围四十里,这既可以操练水军,又是蓄水池。而且为以后风水环境中南有水开辟了重要典范。隋文帝杨坚重建长安时由宇文恺具体负责,开创了都城和宫殿坐北朝南的典范。他把新城中的六条岗阜(六坡)作为《易经》乾卦的六爻进行整体规划。于是东临浐灞,南对终南,西有沣河,北濒渭水,悠悠四水贯古城,形成山环水绕,交通便利,风景宜人的新都城。[9]但由于长期开发和战乱导致关中缺水,因此风水缺一,无怪乎长安逐渐衰落。其他地方的发展应该充分吸取这一前车之鉴。现在水源不足仍然是西安的致命弱点。
北京是金、元、明、清及北洋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的都城。从金贞元元年(1153年)开始,几乎连续为都城近900年。这可以和千年帝都——罗马相比。北京三面环山,北部和东北部是属于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它如一张弯弓,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仅东南为华北平原,其东还有京东第一山——盘山。西面为北京周围最大的永定河。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城西有水流入。元初忽必烈的谋臣郝经说:“燕都东控辽碣,西连三晋,背负关岭,瞰临河朔,南面以莅天下。”易学大家刘基(刘伯温)称北京:“北龙结地最为佳,万顷山峰入望赊。鸭绿黄河前后抱,金台千古帝王家。”《日下旧闻考》中称:“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而太行之山自平阳之降西来,北为居庸,东入于海,龙飞凤舞,绵亘千里。重关峻口,一可当万。独开南面,以朝万国,非天造此形胜也哉”。[10]这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北京的风水优势。
元大都是由元初忽必烈的重臣、易学大家刘秉忠奠定,以后由虞集建成的。这是一个完全按照易学原理,经历700多年,从元大都到明清和现代的北京,基本格局保持不变的空前绝后令人惊叹的城市建筑典范。张展和张岩则论述了北京从军事重镇上升为全国首都的背景及北京建都的条件。[10]北京紫禁城也是最佳的风水典范。它背靠景山,前有金水河,形如“干水成垣”,西有南中北三海和什刹海。这与北京的整体地形颇为相似。而十三陵西有朝宗河也与它们相仿。目前保护北京风水的关键是保持水源充足。
朱熹形容:“翼都,天地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前面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诸山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过于翼都”。西安、北京都有类似中国全国的地形。这也是一种分形结构。二者是第一等古都,大风水好。
洛阳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武周、后梁、后唐及夏商等时期的都城,历时达800多年。洛阳号称九朝古都,“背负邙山,面对伊阙”,位于“天下之中”的伊洛平原。从整个地理形势看,洛阳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诸山,紧临洛阳城北,有蜿蜒的邙山为天然屏障;南有伊阙,石壁高峻,中流伊水,南面遥峙嵩山;东扼虎牢、黑石等关,[9]西有函谷关、华山,四周群山环绕。洛、伊、珶、涧四水贯流,所谓“河山控戴,形势甲于天下”。曹魏和西晋在洛阳城北修建金墉城,其北紧靠邙山,为全城制高点。[11]这一特点一直影响到北京紫禁城等的建筑格局。
南京是东吴、东晋、南朝、南唐、明朝初年、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时期的都城,历时400多年。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江,万里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滚滚而去,形成天然屏障,是七大古都中山河最险固的城市。[8]南朝诗人谢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萨都剌,《念奴娇》)。诸葛亮称南京“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朱元璋时的儒士邓佰言对南京的赞颂是“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东有钟山(紫金山),东北有玄武湖,西南有莫愁湖。秦淮河城南穿城而过的一段,是天然的“干水成垣”,宛如紫禁城中的金水河。因此被称誉为“金陵自古帝王州”。
南京北部龙潭山、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一直伸延到象山、老虎山、狮子山(卢龙山)、八字山、清凉山(石头山)。中部宝华山、龙王山、灵山、钟山,西延一直到富贯山、覆舟山(九华山)、鸡笼山(北极阁)及五台山、鼓楼岗等。南部汤山、青龙山、黄龙山、大连山,跨秦淮河为方山、祖堂山、牛首山、凤凰山,直到聚宝山(雨花台);其中方山犹如一颗石印,又称天印山。[7]朱元璋的皇城北倚钟山,气势雄伟,处于全城的制高点之下。[11]孙中山在 1918年出版的《建国方略》中说:“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南京的优势在于水运方便,水源充足,但当务之急在于水质。
这是第二等古都,局部风水非常好。
第三等:开封是战国魏国、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金的都城,号称“七朝古都”,历时约380年。开封一马平川,古代城内汴河、金水河、惠民河、五丈河,“四水贯都”,交通发达,和平时商业繁荣,但作为四战之地,却无险可守,且地势低湿,这是开封的致命弱点。正如《宋史.张方平传》所说:“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11]因此北宋禁军一直非常多。但既便如此,繁盛一时的北宋也始终国力衰弱。为此宋徽宗在开封宫城的东北人造山峰——艮岳,使得百姓民怨鼎沸,结果在东北方来了金兵,最后使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北方。而且从秦始皇的大将王贲引水灌魏国都城大梁而灭魏,到李自成水淹开封,天灾人祸,开封多次被淹。目前开封更是处于比黄河低10多米的位置。
杭州是吴越和南宋的都城,历时230多年。杭州是七大古都中湖山最秀美、风景最旖旎的城市。[8]这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城市,被称为“腰鼓城”,相应于巅峰时期的南宋都城也只是偏安一隅。南宋时的皇城位于凤凰山,北枕西湖,南望钱塘,居高临下,形势险要,占尽河山之胜。[11]然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南宋的“临安”府只是一个临时的安乐窝。“东南形胜,江湖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柳永,《望海潮》)。 1936年在杭州西北郊发现,远在公元前3300-2200年以前就出现以玉器为重要特征的良渚文化。[12]由此可知,此地自古就是享受生活的天堂。但良渚文化在公元前2200年突然消失,这一直是远古历史中一个未解决的神秘的谜。自然史家研究,断定公元前2000年左右,有过一次自然灾害集中爆发的异常时期,由此造成中国许多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的中断和远古居民的大规模迁移。[12]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从古文献记载,大禹在位时是公元前2205至2198年,它与良渚文化在公元前2200年消失的时间完全吻合,绝不是偶然的。大禹历经艰苦,提倡节俭,他统一长江下游,诛杀骄奢的防风氏。雍正《浙江通志》记载:“防风氏庙,在武康南”(距良渚约20公里),这支持笔者提出的观点:良渚文化和防风氏有联系,诛防风氏是良渚文化消失的人为原因。[13]
杭州的武林湾也类似北京湾,特别杭州西边,背靠天目山支脉,前面近处有孤山。“楼观沧海月,门对浙江潮”,风水极佳。但以西山为龙穴,则远处的吴山、凤凰山、玉皇山作为穴附近山的砂又太高。按照“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则主次不分。反之,凤凰山作为南宋龙穴建宫殿,对面的砂也太高。相应南宋一朝,共152年,权相不绝,如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及其党羽执掌朝政多年。总之,杭州整体小而秀气,只能为偏安都城。
殷商建都的安阳,从风水看,它背靠山西太行山,面临黄淮大平原,也有优越之处,但可能殷商时期人类的风水意识还不成熟,因此峰水距离都较远,无屏无据,无险可守。所以商朝多次迁都。曹操以邺为都城时,筑金虎台、铜雀台、冰井台,“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具有象征意义,试图对此有所补救。“安阳好,形势魏西州。曼衍山川环故国,升平歌吹沸南楼。和气镇飞浮”(韩琦,《安阳好》)。虽然它称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邹逸麟也从经济、军事、地理等条件考虑了安阳的一蹶不振。[7]可是按照风水说,其不足之处较多,只能是第四等,所以始为殷墟,甚至被泥沙淹没,最终只是作为考古、凭吊的名胜和一个中型城市。
相传为刘基写的《堪舆漫兴》有:“昆仑山祖势高雄,三大行龙南北中。分布九州多态度,精粗美恶产穷通。”[3]三大行龙中的北龙相应于北京,中龙依次相应于长安、洛阳、开封,南龙相应于南京、杭州。其中开封、杭州是末势,而安阳是北龙的旁势。
回顾相应朝代的历史,许多王朝创业和发展方向与建都密切有关。凤鸣岐山,周和秦都发源于关中。汉高祖刘邦是由汉中先占领关中。隋文帝杨坚是继承了西魏、北周发展起来的。大唐帝国虽然起兵太原,但是先占据长安,以后的战略是:巩固关中,出兵西北,进占关东,收复江南,从而统一中国。[14]金、元、清都发源于北方。明成祖朱棣就是起兵于北京。汉光武帝刘秀起兵于南阳。曹魏及相继的西晋都发轫于中原。明太祖朱元璋发起于南京,以后的总战略是先南后北,先在南方削平群雄,加强实力;然后再打败北方与红巾军两败俱伤的元军。[14]后梁朱全忠等和宋太祖赵匡胤都发起于开封。近现代北洋军阀起源于北方,孙中山、蒋介石发起于南方。中国共产党先占领的是东北、华北。而且有趣的是,国势似乎也呈现出与风水颇为一致的特点。
昆明本来是一个背山依水的风水宝地。旧时的昆明城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指派的风水大师汪湛海亲自规划的,其形如龟,东西各有二门,表示龟的四足,南北各有一门,表示龟的首尾,南门为首,面向滇池。一般认为龟城取其久远永固,笔者认为它还有一义,俯首称臣,拥护中央。这对维护统一,安定边疆是大有好处的。[1]汪氏还题字刻石:“五百年前后,云南胜江南。”至今恰好五百多年,此言确实不虚。2006年《中国国家地理》第一期风水专辑,专门介绍的第二个城市就是昆明。但是按照大风水,昆明是不能成为都城的。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五代十国中只有后唐都洛阳。其他四代皆都汴。此证黄河流域之气运,不仅关中以西不复兴,即中部洛阳一带亦不够再做文化、政治的中心点。”黄河及其支流的日益枯竭,风水自然转移。此外,如果考虑全世界的古代文明,埃及、两河流域按照中国风水都不好,可能相应于二者的文化皆出现断裂。而印度则好一些。当然,目前形式的风水非常具有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例如,与外国友人交流时,笔者认为北依山,实际上是有利于防止北风。推广到南半球,就应该是南依山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宇宙生气”(《淮南子》),“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论衡》),按照董仲舒、张载、朱熹等的理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明代王廷相说:“太极即气”,“气有聚散”。风水是天地人三才理论中人的生存条件,风水形成气场。风水好则人气旺,人气与聚风汇水密切相关。特别在现代社会中用好人才就能保护,甚至改善环境,自然达到天人合一,聚风汇水。其实从隋重建长安,元规划北京及其宫殿,直到西递、宏村等古镇的建设已经开创了风水和人气互相促进的良好范例。
当然,早在战国时期,[15]魏武侯与吴起“浮西河而下,中流”,魏武侯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回答:“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因此风水虽好,但必须以修德为主。
进一步,风水、人气、修德等的关系,还与东方经济学及其基本原理一致,[16,17]并且联系于我们提出的社会发展应该涉及五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价值、代价、动力、调控和模式。它们必须全面协调,才能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8]
[1] 张一方.昆明的古滇“金字塔”等自然之谜[M]//UFO论坛.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109-110.
[2] 何晓昕.风水探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0.
[3] 妙摩, 慧度.中国风水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6.
[4] 高友谦.中国风水文化[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4.
[5] 俞孔坚.理想风水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6] 张一方.鸡足山的传统文化底蕴[J].彩云法雨, 2008,1(10):11-14.
[7] 陈桥驿.中国七大古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
[8] 吴晓亮.中国七大古都名胜与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0.
[9] 辛向阳, 倪健中.首都中国[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7.
[10] 张展, 张岩.论北京从军事重镇上升为全国首都的背景[M]//何一鸣.文明起源与城市发展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217-232.
[11] 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12] 陈连开.中华民族研究初探[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4.
[13] 张一方.中华民族远古的三次大统一[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3(1):50-53.
[14] 张一方.战争协同学和《孙子兵法》中取胜的最小熵原理[J].益阳师专学报, 1999(3):1-6.
[15] 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M].
[16] 张一方.多连通拓扑和东方经济学的原理及其数学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 2010(4):59-66.
[17] 张一方.老庄哲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0(5):16-18.
[18] 张一方.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战略和社会发展结构的数理模型[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4(1):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