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田维毅,王文佳,韩 洁,蔡 琨,俞 琦
(贵阳中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550002)
四维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探索*
王 平,田维毅△,王文佳,韩 洁,蔡 琨,俞 琦
(贵阳中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550002)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的总体概括。在多年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本研究室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探索,总结出“教学-科研-临床-德育”相结合的四维教学模式。
高校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学途径来完成,要激发起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关注和热情,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热爱教学,潜心研究教学方法,认真备课,充分运用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才能,使课堂讲授生动,妙趣横生,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过程中本教研室积极探索本学科的教学规律,努力总结出一些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
1.1 导入式教学法 导入是教学组织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一般在课堂教学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承上启下时适用,导入式教学组织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气氛和主动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细菌学各论中本研究室充分使用导入式教学法,在学习葡萄球菌的时候,首先告诉学生这个细菌自发现以来,一直在和人类进行着生生不息的斗争,这好似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也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青霉素的发现使其所引起的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可以说是这场战争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但1961年在英国发现了第一个耐药菌株MRSA,并以极快的速度向世界蔓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可以说是这场战争中的第二个转折点,目前,它已经与癌症、艾滋病、肝炎一起并称为世界的四大顽症。这样的开场白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样,在讲肠道杆菌时,先问大家:“谁会是你们的终身伴侣?”同学们开始好奇的看着,“是你们的父母吗?”“不是。”“是你们的爱人吗?”“不是。”“是你们的子女吗 ?”“也不是。”“那是谁呢?”同学们开始渐渐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大肠杆菌,是的。当人类出生以后,汲取第一口母乳时,大肠杆菌就随之进入肠道,然后在肠道里面安居乐业,和人类和谐相处,并陪伴终生,当之无愧的是人类的终身伴侣。”在理论教学中,经常使用诸如此类的导入方式开始教学,往往能很快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1.2 比喻式教学法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采用比喻法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是教师释疑解惑的常用方法之一,比喻的恰当使用,无疑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讲免疫提呈细胞时,可以把抗原比作罪犯,提呈细胞比作警察,T细胞比作法院,提呈细胞的提呈过程就是警察抓罪犯再交给法院处理的过程。讲特异性免疫应答时,通常会把机体比喻成一个国家,把免疫系统比喻成保护国家的军队,这支部队对内清除自身损伤、衰老、死亡的细胞,对外清除入侵机体的各类微生物。总之,根据不同的内容恰到好处的应用比喻,加之幽默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给人以启迪的动作,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具有明显的促进理解和加深记忆的效果。
1.3 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形式,组织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材料,论述和阐明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并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正确的结论,故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益方式。本研究室将此法用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在细菌学各论中,将讨论式教学法与各章节典型病例结合,提出问题,确定讨论范围,教师围绕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围绕问题自由发言,各述其见,互相补充纠正,教师针对学生考虑不到或抓不住重点的问题进行引导,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回答学生关注和疑惑的问题,并强化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在讨论过程中的贯穿和使用。
高等学校对本科生能力的培养就是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科研能力的培养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教育部在第2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中提出:各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2]。21世纪大学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前提和坚实基础,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2.1 良好的本科生科研环境 本校近年来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基金,用于资助在校大学生的科研项目,资助对象为2年级以上在校本、专科生,要求课题申报者必需是课题实际主持人,并要有确定的指导教师(讲师以上职称),在教师指导下填写《贵阳中医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课题申报表》,由学生所在系部推荐,科研处负责组织评审,通过评审的项目予以人民币500~1500元资助,每年资助20项。相关实验室向大学生免费提供仪器设备,教师指导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入教师工作量。
2.2 开放实验室 强调实验室开放,主要是指实验室在时间、空间、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开放,设计若干个开放性实验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题目进行实验,实验前,要求学生就实验内容查阅有关书籍、文献资料,了解该项目的国内外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结合实验室条件,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在开放性实验中,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的准备工作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技术人员根据学生的实验需要提供相应的实验保障,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主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记录、分析、总结。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但要避免大包大揽,要使学生通过实验准备,明确实验目的,在实验中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使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创新性思维、树立科研理念、孕育发明创造的重要基地。
2.3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开设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增强学生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激发科研思维的一种有效模式。本教研室从2004年开始摸索本门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选题和设计,2006年初具规模,2008年基本成熟,近年来本教研室在2005级、2006级中医专业(包括英语方向)、中西医结合专业(包括英语方向)、骨伤专业、医心双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应用心理学)、护理专业(包括英语方向)各本科班级中都开展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教学,实验题目是“粪便中肠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球菌的鉴别培养”,以综合性实验为主,在部分班级开设设计性实验,在实验结束后,对部分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94.5%的同学均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很满意,90.5%的同学认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对于自己科研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目前本教研室仍然在不断的摸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选题,并逐步倾向于结合教师申报的科研课题设计实验,本教研室多名教师申报的各项科研课题,如“贵州小型猪肠菌群失调模型的制备”、“马鞭草醇提物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小鼠感染幽门螺杆菌模型胃微生态研究”等都有本科生参与。为结合教师科研课题设计实验,先由课题主持人对课题技术和功能进行细分,分解为若干个系列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题目,如微生物培养、分离与纯化;观察菌落形态和特征;平板菌落计数法;用稀释法分离细菌、霉菌;用平板划线方法分离微生物;学习斜面接种等无菌操作技术;其他一些关于微生物实验方面的内容等。学生以5~6个人为1个小组,选择其中的某个实验题目进行研究。学生在跟随带教老师开展科研实验后,认识和熟悉了更多仪器的功能、原理,能熟练的使用包括电子天平、厌氧培养箱、酶标仪、CO2培养箱、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一些与科研密切相关的仪器设备。同时,积累了一定的科研思维和经验,培养了初步的科研能力,加深了对教师所从事学科的科研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这门课程的热爱,这样既利于调动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更利于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并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总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科研思维为目的,这一实验教学模式正在不断创新,日臻完善,在本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临床思维是临床诊断与确定诊治方案的前提和基础,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及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是临床医生迅速成长的关键。因此,也成为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联系密切,是一门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及必要的实验技术,同时,还要使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能运用微生物学知识,熟练地判断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源,并及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最大限度的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3]。因此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3.1 病例的来源与选择 病例的来源可以是多途径的,因特网及校园局域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为获得临床病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由张佩和李咏梅在2006年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案例版》中,也能找到很多有用的病例。在教研室的集体备课中,多次请临床教学医院资深医师来讲解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典型案例,并做好笔记,反复学习,同时加强与其他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学、生理学、解剖学之间的联系,参与在学校举办的病案讨论活动,与同学一起从案例中获得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融合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当然临床病例种类繁多,各有特点,教师要针对各章节的知识点选择适当的临床病例,所选择的病例应当与教材及教学内容相呼应,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导出教学内容,并明确所要讲授的重点和难点,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2 病例的设计 基础课教学中临床病例的出现是授课内容的一个亮点,但切记不能喧兵夺主。联系临床是为了加深对基础的理解、扩展思路、更好的适应将来临床知识的学习,而不是临床知识的提前介绍,因此,病例内容的节选和介绍方式需要精心设计[4]。目前,本教研室都是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此在病例介绍时,多采用文字与图片结合的形式,但用文字表述时必须言简意赅,不能长篇累牍,一定要抓住重点,对每一个文字都要字斟句酌,与授课内容关联不大的尽量舍去,一些尚未学习的专业术语、指标、数据等要加以注释。怎样将病例与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临床病例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同样是病例设计的一部分。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医学院校要培养合格的医学生,就应该把专业知识教育和医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讲微生物学发展简史时,引入无数微生物学先驱者为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刻苦专研,百折不挠,奉献自己毕生精力的动人事迹。例如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在进行沙眼衣原体研究时,以自己为实验对象,将该“病毒”接种于自己的眼睛,造成人工感染,为观察典型的病理过程,坚持40d才接受治疗;美国青年医生立克次为研究立克次体而献身;在SARS流行期间,北京302医院的传染病学专家姜树春教授在抢救患者时受到感染,毅然首先在自己身上用恢复期患者血清进行实验性治疗;还有无数不知名的微生物学家和医务工作者在实验室里、在手术台上夜以继日的工作,为人类战胜微生物感染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学生们被科学家为追求科学真理不屈不挠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深深感动,从中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有利于培育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在讲授霍乱弧菌、乙肝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时,常常结合实例进行讲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教育。大学生多过集体生活,因而也成致病性微生物常攻击的群体之一。2008年某校曾出现过霍乱的小范围流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疾病流行期间,作者在网上浏览了该校一些学生的博客,在博客里写满了恐慌、埋怨和不信任。作者常常问学生如果遭遇病原菌侵袭的是你们,你们会怎样做?“作为医学生,你们是未来的白衣战士,生命所系、性命相托是你们走进医学殿堂后的第一句誓言,因此当病原菌来侵袭的时候,希望你们能够更从容、更勇敢,如果你不幸成为一个患者,你应该明白自觉隔离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你不是一个患者,而你身边有这样的患者,无论是你的室友、同学、朋友、亲人,都希望你能够给他比平时更多的关怀和爱,而不是将他冷漠的拒之于千里之外,只要有关怀和爱,相信人们终究能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同学们的友谊在病原菌的挑战下应该更牢固,而不是土崩瓦解。”
总之,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随处可贯穿德育教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个教书育人的阵地,适时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把握好本学科教学特点,积极挖掘内在德育因素,根据新形势下医学生的思想“脉搏”,不断探索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培养精于医术、诚于人品的合格医学人才作出贡献。
《管子》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作者认为教学、科研、临床、德育教育同样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4个维度。在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本教研室遵循教学-科研-临床-德育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在学生中获得广泛好评,多次在学院教学通报中获表彰,并有2名年轻教师在近两年学院举行的教学竞赛中获学院二等奖、基础部一等奖的好成绩。新时代有新的人才标准,作为高校教师要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和推行新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出忠诚于医疗事业、具有创新精神、乐于奉献、技术精湛的医学人才努力奋斗。
[1]喻良文.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9):99.
[2]李媛,梁华正.普通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109.
[3] 王春敏,李丽秋,李检,等.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6,29(2):99.
[4] 王红,赵亚朴,王沛,等.临床病例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6):736.
R37;R392
A
1671-8348(2010)05-0623-02
贵阳中医学院2007年教改基金立项课题(200721)。△
,电话:(0851)5601174;E-mail:zyxywp@163.com。
2009-06-18
200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