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平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日益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毫无疑问,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人却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主观意志的产物”,鼓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可逾越,等等。这些论调既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违背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完全错误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而控制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重要领域,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深重的民族灾难面前,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在积极思考和探索,他们试图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和振兴中国。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但无一不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却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血的代价告诉我们,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一方面,中国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也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1]591帝国主义的到来,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与它们平起平坐的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另外,中国资产阶级也不能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按照一般规律,反对封建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任务应该由资产阶级来完成。但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帝国主义豢养和扶持起来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他们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帮凶和走狗,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他们根本不可能领导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另一部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重重压迫下艰难生长起来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生产体系,更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成份。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仅人数少,力量小,而且具有极大的妥协性。一方面,由于他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勇气。这就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主义革命,更不能把这个革命引向胜利,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到极度困惑、苦闷、彷徨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50年3月《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就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应该是“不断革命”,[2]299即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则进一步阐明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前一革命可以转变为后一革命。后一革命可以顺便解决前一革命的问题。后一革命可以巩固前一革命的事业”。[3]35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依据马列主义不断革命和革命转变的原理,根据中国的国情,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转变问题。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即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1]614中间不允许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中国革命的终极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在革命胜利后,要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1327这就为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而且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苏联十月革命后,世界分裂为两大互相对立的阵营:一个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一个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阵营。毛泽东说,“处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任何英雄好汉们,要就站在帝国主义战线方面,变为世界反革命力量的一部分;要就是站在反帝国主义战线方面,变为世界革命力量的一部分。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1]64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政权之后建立起来的,帝国主义自然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它们敌视中国,不承认中国,幻想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为此,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各国反动派,对新中国采取外交上孤立、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的政策,并派遣特务潜入中国大陆进行颠覆和破坏。当时,与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敌视我们相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则同情我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的解放而感到由衷地高兴,并且在政治上、经济上、道义上支持我们、帮助我们。而且,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这样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只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第一,经济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共中央领导人设想要在中国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并且这个社会要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估计至少要10年,多则15年或20年)。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随我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迫使我们采取现在看来完全是向着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中国很快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即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这样两项根本性的任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任务而奋斗,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当时,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这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即在全国范围展开。解放前夕,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控制了全国金融的 70%,垄断了全国工业资本的 66%,独占了全国的铁路、公路和航空。不没收这部分官僚资本,就不可能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的统治,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就无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到1950年初,人民政府共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余家,金融企业2400余家。毛泽东指出,“没收这些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份。这一部分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1]1321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把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部分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这就为我们全面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最基本因素。没有这个因素,无论我们主观愿望怎样想走社会主义道路都是不可能的。
为解决国民经济面临的崩溃局面而实行的集中统一管理是我们选择社会主义的关健一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尽管有国营经济作支柱,但新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当时,工业破产,农业凋敝,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资产阶级又趁火打劫,掀起了四次大规模的物价上涨风,向人民政权发动猖狂进攻。对此,许多人对我党能不能支撑这个政权产生了怀疑。上海的资本家甚至说:“共产党军事100分,政治80分,经济打零分。”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能否挽救经济危局,关系到新中国的生死存亡。为解决最突出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问题,果断采取措施。首先,加强金融市场管理,禁止金银外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其次,控制主要物资,集中在京、津、沪、穗、沈大量抛售,迫使物价下降。接着,在1950年3月又实行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物资调配,统一全国现金管理。实行这样的政策,如同胡乔木指出:“既不是出于事前预定,也不是出于国外的成规或建议,而只是在特定情况下的唯一选择。”[4]347实行国家集中统一管理,沉重打击了投机活动,结束了资本主义经济垄断市场的局面,使物价得以稳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加强了国家的财力,基本扭转了经济危局。更重要的是,财政经济的统一和国营经济的强大,促使我们走上计划经济的轨道,这是我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关健一步。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以及它们与国家的矛盾,是我们实行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官僚资本被没收以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非常弱小。中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 1/5。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这些工业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很低。很显然,它根本不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为了求得生存,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依靠政府和国营经济的支持;政府为了恢复经济,防止失业,也必须采取措施,帮助资本主义工商业开业。但是,二者之间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大部分工商业主大量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骗国家资财、盗窃经济情报,扰乱了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这使党和政府不得不在1952年开展了“五反”运动。这场运动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企业内部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等都日趋紧张。1953年粮食市场上出现了极其严峻的形势。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大大增加了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而私商的抬价抢购却使国家的购粮计划难以实现,一些地方收购量甚至不足计划数的三分之一。1953年冬政府被迫实行粮食、食油统购统销。随后,由于同样的原因,实行棉花和棉布的统购统销,并使批发商业国有化。同时,加工订货和公私合营逐步由大企业扩大到中小企业。这样,资本主义经济就面临着严重困难,很难再发展下去。为此,只有把私人资本主义逐步引上社会主义轨道,才能适应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的个体农户,耕地少,生产工具不足,资金短缺,更无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果不引导个体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不仅广大农民不能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件,从而成为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土改以后,许多地区的农民从发展生产的需要出发,已经在探索组织起来的各种途径,开始有了实行互助合作的实践。后来中央加以提倡和引导,到1955年下半年全国出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来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同个体农业一样,我国的个体手工业也是十分落后和分散的。它不能使用新技术,在生产和销售中遇到了许多不可克服的困难,并且受到私商的剥削。同时,个体手工业是小商品经济,它同样是不稳固的,如果任其发展,就会使少数人发财而大多数人破产。因此,同样必须变革个体手工业的私有制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
总之,一方面,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条件;另—方面,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不断壮大、资本主义私营经济及个体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困难,又客观上提出了变革私有制的要求。经济条件的成熟,决定了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选择社会主义。
第二,政治基础。
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长期奋斗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2年在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制定了实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最低纲领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纲领,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基于上述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建立。为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三年的时间,首先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接着,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成功地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理想终于实现。
不仅如此,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革命的主力军,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意愿和自觉选择,近代中国革命和社会历史发展所提供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就难以变为现实。自人类告别原始社会以后,就进入到了漫长的阶级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无不憧憬出现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美好社会,中国封建社会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就是这种美好追求的体现。然而,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只不过是空想而已。直到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才使人类对美好社会的追求由“空想”变成了科学。20世纪初,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付诸实践,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人类对美好社会的追求由理想变成了现实。社会主义是一个消灭了剥削、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幸福的社会。它与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追求的大同社会有相似之处,显然比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更具有吸引力。正因为这样,当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社会主义立即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广大知识分子逐步改变对资本主义的信仰,转而向往社会主义,认为它是改造中国社会的良方。广大工人阶级不断觉醒,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自觉承担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占中国人口极大多数的农民成了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他们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获得真正的翻身解放。如果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因为资本积累不可能像外国那样通过侵略和掠夺别国的财富来实现,必将残酷地剥夺本国的小生产者,使他们更加贫困与破产,这是他们所不愿意接受的。所以,觉悟了的中国农民,从总体上看,没有拥护过任何一种资产阶级的主义或理论,没有始终追随过任何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团体,更不用说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了。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指引的社会主义方向,它所提出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和土地革命政策,一开始就吸引了广大农民,深得他们的拥护。他们深深懂得,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走上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可见,走社会主义道路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自觉选择。中国共产党正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愿望和要求,不仅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而且旗帜鲜明地提出在未来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从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积极支持。因此,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绝不是中国共产党主观意志的产物。
综上所述,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都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是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然,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暂短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保留了许多旧制度的弊病和痕迹。特别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低下,经济、文化都还十分落后,这不能不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因此,
目前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
[1] 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7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
[3] 列宁全集:卷33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4] 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