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幸福,罗礼智,许国庆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2.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ergualHübner)是一种世界性农业害虫,从北纬40°至南纬40°均有分布与为害,在亚洲、澳洲、美洲、非洲及欧洲均有严重为害或成灾的记录。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甜菜夜蛾主要是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和陕西关中地区发生为害。东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各省,虽有分布,但为害较轻。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甜菜夜蛾为害的地区逐渐扩大,为害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不仅连续多年在我国南方地区和长江流域暴发为害,河南、江北、山东、山西、陕西、北京等地也遭受甜菜夜蛾的严重为害。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作物栽培、布局和管理的变化,甜菜夜蛾发生为害的区域不断扩大,其大发生北界已抵达辽宁省沈阳市。1997年在辽宁葫芦岛市大发生,2000年后在辽宁省也常常发生为害。
为有效控制甜菜夜蛾在我国的发生为害,我们在甜菜夜蛾国家公益性行业 (农业)科技专项(200803007)统一部署下,2008-2010年在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高桥镇孙屯村建立了甜菜夜蛾防控技术示范区。在示范区内集成了以性信息素和灯光防治为主的多种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培训当地农业技术人员,调查种群发生为害情况,监测并及时对甜菜夜蛾种群动态进行预测预报。并通过轨迹分析法分析了示范区内的甜菜夜蛾虫源的迁飞性质。
辽宁省 “甜菜夜蛾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示范推广基地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高桥镇孙屯村,占地约666.7 hm2。基地上茬主要种植圆葱、反季节胡萝卜、韭菜、白菜等。下茬主要种植作物有胡萝卜、大豆、大葱、白菜、芹菜、玉米等。甜菜夜蛾主要为害下茬作物,某些年份能将胡萝卜地上部分全部吃光,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甜菜夜蛾在基地一年发生2代左右,第2代多为不完全为害代。基地地理条件优越,交通方便,为高桥镇“万亩蔬菜园区”推广工程,有葫芦岛市植保站、高桥镇植保站和孙屯村植保站三级植保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基地在示范区建立以前主要采用化学农药防治甜菜夜蛾,且用药多为拟除虫菊酯类单一性农药,导致防治效果不佳,用药次数增多等问题。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每年5月底在基地安装甜菜夜蛾性外激素诱捕器具,并结合基地甜菜夜蛾为害情况,辅以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新型农药防治。同时,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培训给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培训形式多种多样,有在田间地头授课、现场回答农民和技术人员咨询、发放甜菜夜蛾绿色防控技术手册、明白纸等。经过培训与技术推广,目前基地形成了对甜菜夜蛾发生为害调查、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服务体系。
通过性信息素的实时监测,初步摸清了基地甜菜夜蛾每年的始发期、高峰期以及作物受害情况。2008年,基地甜菜夜蛾始见期为6月2日,属于轻度发生,每晚诱集成虫数目均在10头以下;2009年,基地甜菜夜蛾始见期为7月1日,晚于2008年,但由于基地高温干旱,迁入来的甜菜夜蛾产卵较多,幼虫发育速度加快,甜菜夜蛾发生程度较2008年有所加重,平均每个性诱器在高峰时最多每晚诱到雄蛾22头左右,显著增多。2008年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8月底到10月初,但不同年份差别较大。
通过对基地大葱和胡萝卜等作物受害情况调查表明,2008年度基地甜菜夜蛾对作物为害不严重,但2009年度甜菜夜蛾在基地少数地块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为害,虫口密度高达3~8头/株。
根据甜菜夜蛾越冬区划的研究结果以及实地越冬调查表明,甜菜夜蛾在辽宁地区(包括基地)不能越冬。通过甜菜夜蛾在基地的多年诱蛾数据,结合地面气候资料以及甜菜夜蛾飞行生物学特征,我们利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了基地虫源性质,基本明确了我国辽宁省每年6~7月始见的甜菜夜蛾成虫最可能是由江淮流域的发生虫源迁入。并根据江淮流域虫情发生情况,初步建立了以为迁出地为基础的“异地”测报技术。同时,根据每年的实时诱蛾数据的分析,结合基地作物品种的布局、生育期与实时气候等资料,明确了甜菜夜蛾在辽宁省主要是在每年8~9月发生为害,但每年的短期测报主要依赖于成虫迁入高期的种群数量、当地作物生育期以及地面气候3个重要因素。因此提出,每年在成虫迁入高峰期,要根据迁入种群的数量与卵巢发育等情况,密切注视局部喜食作物如大葱、胡萝卜等作物上幼虫发生动态,并采取适当措施有效控制甜菜夜蛾的发生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