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红(榆树市中医院,吉林榆树130400)
针刺配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78例疗效观察
王晓红
(榆树市中医院,吉林榆树130400)
带状疱疹/针刺疗法;疼痛;半导体激光
带状疱疹近年呈现高发状态,因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形成神经炎、神经节炎引起疼痛,使患者痛苦不堪。笔者用针刺配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78例,取得满意疗效,即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现报道如下。
78例中,男39例,女39例;年龄60岁以上,40~60岁35例,40岁以下17例;发病时间最短1 d,最长3个月。其中15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2.1 常规治疗口服抗病毒和营养神经药物。
2.2 针刺治疗以局部围刺为主,皮肤常规消毒,注意不碰破水泡,用1~1.5寸长毫针,经皮刺入皮损中央,每针相距1~2寸,留针20 min。年轻人用泻法,老年人用平补平泻法。皮损在腰以上者加取合谷、曲池;腰以下者取阳陵泉、太冲、足三里。
2.3 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光斑对准疼痛部位或水泡部位,距离2~3 cm,疼痛较重者贴近皮肤照射,功率2 000 mV,照射时间10~15 min,每日1次。照射期间给患者戴上眼罩注意保护患者的眼睛。
3.1 疗效标准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失80%,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3.2 结果本组78例,治疗7 d,治愈38例;治疗10 d,治愈23例;治疗15 d,治愈15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
带状疱疹,属祖国医学“缠腰火丹”范畴,多因风火之邪客于少阳、厥阴经脉郁于皮肤;或因感染湿毒,留滞于手太阴、阳明经络,导致肌肤之营卫壅滞,发为疱疹。针刺的治疗作用在于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针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国外医学》曾报道针刺作用于机体后,首先引起血管短暂的即时性收缩反应,然后是较长的扩张反应。符合中医“活血化瘀,通则不痛”的原理。针刺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促进作用,有实验证实,针刺治疗带状疱疹,治疗后末梢淋巴细胞显著增加[1]。而且针刺可以促进局部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少水肿[2],这些都可以减少疼痛的发生。现代实验研究证明,针刺还具有提高痛阈值的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感染的作用。
西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复发性感染,主要累及感觉神经节及所属的相应皮区,临床表现以簇集水疱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常为单侧性,伴有神经痛为特征。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是带状疱疹发病的关键。
半导体激光属于低功率激光,具有生物学效应和热效应,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加和增强吞噬细胞的数量和活力,增加免疫球蛋白,并能扩张血管,提高血管通透性,加速血液淋巴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轻水肿,对创面组织修复再生有很好效果。同时亦可以减轻损伤部位神经末梢的化学和机械性刺激,调节神经末梢兴奋性,增强细胞活力,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有利于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消炎、消肿和镇痛作用[3]。
[1]汤瑞.针刺治疗带状疱疹25例的疗效和免疫功能观察[J].中国针灸,1981(3):7.
[2]毕涉.针刺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C].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79:85.
[3]林文注,王佩.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8.
R245.32
B
1007-4813(2010)06-0917-01
2010-04-02)
王晓红(1972-),女,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皮肤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