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伟伟,郭 峰
(临沂师范学院,山东临沂276005)
论文化校园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任伟伟,郭 峰
(临沂师范学院,山东临沂276005)
文化校园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丰富人文知识,激发人文思维,掌握人文方法,获得人文精神。建设文化校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举措主要有:凝聚人文精神的校园物质文化;展现人文风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彰显人文关怀的大学精神文化;尊崇以人为本的大学制度文化;创设散发人文气息的校园人际氛围;培育健康向上的人文网络文化。
文化校园;大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它在教育过程中自然也应处于核心地位。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院士指出:“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1]当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提出:“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强调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完善的人格,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和宗旨。美国芝加哥大学前校长赫钦斯也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发展人力(manpower),而是在发展人道(manhood)”[3]。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更为明确地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4]文化校园具有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为此,在倡导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今天,大学校园如何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构建高品味的文化校园,我们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文化是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情感、意愿的反映,反过来文化又对人的生存、发展给予能动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即人。文化的根本功能是培育人。从起源上说,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的对象化;从功能上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文化其根本是在化,这个化就是内化、融合、升华和超越。办大学就是办文化,营造高品质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文化校园相比“校园文化”而言,绝非仅是词序上的颠倒,而是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内涵的根本转变,彰显的是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的涵义。也就是使人能够朝着完善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而现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也就是说文化的本质与现代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追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文化校园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活动层面等的内容,即生态化和人文化相辅相成的校园环境,淳厚向上的校园精神,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等。文化校园既是一种文化理想,又是一个实践过程。文化校园建设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环境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等,但究其核心则是精神文化,如果说物质文化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形象,那么精神文化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它表现为办学思想、办学价值观、培养目标、学校精神、校训、校歌、校风、教风、学风等,是学校文化的全部价值体现。无疑应将重点放在精神文化建设之上。文化校园应充分展示大学教育的真谛:激活思想、放飞学习、张扬个性、唤醒生命。
文化校园的功能是育人。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徜徉大学校园,与名人为伴,与书香同行,开阔视野,醇化心灵。“大学的历史和现实、大学的每一活动机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渗透着浓厚的人文教育,都培养学生的诚信、仁爱、自律、责任等现代人文素养,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自由本质。”[5]文化校园是一种巨大的无声力量,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文知识是人类文化的历史沉淀,是人的精神世界升华的源流,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与灵魂。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丰富的人文知识对于培养良好的人文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丰富、加强意识的内容。大学生的人文知识除了从课堂获取外,更多的是从健康向上的文化校园中获得的。文化校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知识,大学生可以在有意识、无意识中获得这些知识。大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宣传栏、校园网等文化阵地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人文认识;可以在与别人交往或观察别人中,将会获得如何恰当表达自己情感、如何待人接物等社交技能和生活经验;可以通过组建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使大学生在人文氛围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塑造自我等。
人文思维是原创性思维的源泉。人文思维是发射性的形象思维,能够启发一个人的灵感。一件艺术品,不但可以看到艺术品背后真实的故事,而且还要感受到艺术本身给人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无限的思维空间,如果能够抓住一瞬间的直觉,也许就能带来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在文化校园中塑造环境艺术,不仅能够美化校园,更能通过艺术品本身匠心独运地构思启发学生的原创思维,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特别是现代科技文化艺术的展示不仅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现代科技气息,更能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追求,开启学生科学创造的灵感。
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与科学方法不同,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是一种求真的方法、理性化的方法;人文方法则强调定性,强调体验,并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是一种求善的、伦理化的思维方法,即如何通过有效途径达到为个人或社会谋利益的目的。人文思维必须通过人文方法来展现。文化校园中展示的各种文化,目的是启发人的人文思维。在这种人文思维的指导下,要求人不是简单地对传统人文知识简单的接受和照搬,而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吸收、消化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人通过各种文化的价值取舍,发展新的人文思维。这种文化价值的取舍就是人文方法。文化校园建设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文思维,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满足个人、社会、民族、国家的需要。
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涵于人的内心世,是一种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人文精神,是人类最为高贵而奢侈的精神,是人类灵魂的家园,是维系人类社会牢固的纽带,也是人类走向永恒的文化保证。同样,如果文化校园不倡导一种人文精神,那么这个文化校园也就失去就其精神支撑。彰显人文精神是文化校园的特色,也是一个学校的人文优势,这种更具有激励作用和感召力的精神可能对学生一生的追求和行为准则构成不可磨灭的影响。人文精神只有通过文化校园的建设得以理解和深化,才能内化为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变成对科学追求和人生追求的动力;也只有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增强师生的凝聚力,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价值导向。文化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应努力构建文化校园,以达成用文化养人、用文化造人之目的。
校园物理环境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载体。校园物理环境主要是指由学校的建筑物、文化设施、生态环境、班级环境以及各种徽章、标志、服饰等物质形态的环境所营造的校园文化。建筑是文化的沉淀。大学内的校舍建筑无论是古朴庄重的建筑风格,还是现代律动的设计思想,都透融着规划设计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品位。高校校园内的很多建筑在它们的功用性之外,自然也体现出学校的审美追求。而在那些有较长办学历史的学校,建筑更是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传达出比较深厚的人文精神。如美国东部的常春藤联盟,爬满古老校墙的常春藤象征着这些古老大学的长盛不衰的精神、传统和办学水平;北京大学的红楼,其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就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北大办学理念的象征,成为北大人引以为自豪的景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子。校园内的各式雕塑也从不同侧面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一种人文情怀,体现了“文以载道”的精神,远不仅是校园的点缀。舒适整洁的校园可以从整体上给人一种心灵的舒适感,还会使大学生在心里感到和谐宁静,陶冶大学生的性情,激发大学生的美感。教学楼、实验室等与教学相关的场所内外的语录、图画、实物等布置方式,以及校园里那些春兰秋菊、冬梅夏莲、苍松翠竹,都绝非可有可无,它们不仅美化着校园,也在更深的层次上,在点点滴滴中表现出育人的功能,要努力做到物质设施具有人文教育内涵,“让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
如果说校园物化环境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文化资源,那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是动态的、开放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资源了。各高校应通过积极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大学生主动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健康的人文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如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校园文化节、科技节,读书沙龙、诗会、报社、影展、文艺演出等丰富的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这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还开阔了大学生视野,活跃了大学生思维,陶冶了大学生情操,激发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交流情感,学习互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文情怀,将人文素质类课程中习得的人文知识整合、内化为人文精神。
大学精神是基于对大学本质、大学特色、大学品牌、大学办学规律以及大学人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的深度认知,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声誉及凝聚力、感召力、发展力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6]。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最高文化价值的追求,是大学历久弥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是实现大学发展的精神支撑。大学精神渗透在学校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学习风气以及工作特点方面,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正如林语堂所说:“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味各不同,皆由历史沿袭风气之所造成,浸润熏陶其中者,逐染其中气味……”。大学精神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就是人文精神。培育现代大学的人文精神,就是要弘扬人的主体性和价值,在校园内营造自由和民主的浓厚氛围,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作为学术上的民主要求学术平等、学术宽容,坚持在真理和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大学的各种事务都要公正、公平和公开,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平等和正义,让学生感受到大学的尊严、大学的神圣。而大学精神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靠校训去引导、凝聚和涵养。校训是把校魂注入每个不同的个体,起着支撑精神世界、重铸灵魂的作用。如东南大学百年校庆恢复“止于至善”的校训,寓示做人做事追求尽善尽美,永不停止。
制度也是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不同的制度蕴涵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发展理念,为人的活动提供不同的现实可能空间,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又反过来培育和营造大学文化。学校制度制定得合理与否以及执行得公平与否,有时是作用很大的隐性课程,其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原因,中国的大学长期运行于行政权力主导的环境中,大学缺乏相对独立性,缺少办学自主权。可以说,中国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以及权力结构不是基于学术发展的目的而自发形成的,而是由行政性的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所赋予的。行政权力的泛化和强化导致大学组织内部权力的结构性失衡,学术功能受阻。”[7]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即意味着大学制度的设计、安排和运行要以现实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校园制度的制定反映师生的切身利益;执行过程中要公正、公平、公开;同时要营造民主的校园氛围,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地约束规范自身言行,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另外,完善的校园制度,不应该仅挂在墙上或记录在纸上,更应该表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上,应该深印于每个人的心中。为此,在完善校园制度的同时,更要花大力气进行制度的宣传和教育,让这些刚性的制度、规范,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矫正器”。要以健全的文化制度规范学生,促使他们的行为由被动变主动,由他律变自律,最终内化为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养成高尚、规范的道德行为。
在大学,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主体。大学生们离开父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他们带着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到大学校园,在新环境中相互交融、彼此撞击,不断地改变或矫正着旧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于学生们朝夕相处,他们从人际关系这个潜课程中学到的东西有时甚至超过了正式课程。基于隐性课程的视角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言传身教、以悟导悟的特殊作用,他们形成了教书育人的一种特殊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当教师与学生一起深入了解科学家的发明过程及其人生体验的时候,凝聚和包容在科学研究成果之中的人文精神得到挖掘和凸显;当师生共同深入社会生活观察和体察社会现象的时候,渗透在生活现象之中的人文精神即得到显现;当师生之间建构一种交往互动的和谐师生关系的时候,师生之间便生成了一种活生生的人文精神。
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使教育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同时也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通过网络能开阔视野,感受到自己无法亲身经历的情理。从理论创新到生活点滴,从新闻宣传到民间舆论,从轰动事件到先进人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鉴别是非的能力,提升文化品味和道德修养。通过网络信息,还能使学生增长人文知识,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高校可在校园网上开辟“人文论坛”,定期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其人文现状。同时,教师要利用校园网进行人文方面的网上教学,引导社团设立自己的网站,锻炼大学生利用校园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总之,大学应积极地进行互联网、校园网和人文网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和人文道德的培育。
一言以蔽之,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的有效途径。文化校园的建设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努力创建文化校园,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高素质人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顾子筠.人文关照 树魂立根 ——杨叔子院士访谈录[J].科学中国人,2006(8):40.
[2]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3.
[3]陈媛媛,黄安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J].教学研究,2008(2):119.
[4]马毅,胡凡.大学的主流文化与“以善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3):160.
[5]岳阳.从软实力角度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观察,2008(5):108.
[6]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 (4):91.
[7]常艳芳,王可刚.论公共视野下大学与大学人的使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9.
[责任编辑:何宏俭]
Cultural Campuses and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EN Wei-wei,GUO Feng
(Linyi Normal College,Linyi 276005,China)
Cultural campuses have important function i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It is able to enrich their humanistic knowledge,to stimulate humanistic thinking and grasp the humanistic method,to gain the humanistic spirit.In order to improve human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we should strengthen campus culture building, the main measures such as setting up material culture full of humanistic spirit;developing activities of schoolyard filled with spirit of people's;highlighting university spirit culture of humanistic care;worshiping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culture should focus on people;creating human communication with rich cultural ambience;keeping a healthy and upward humanistic network culture and so on.
Cultural Campuses;College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
G40-055
A
1001-6201(2010)05-0194-04
2010-04-20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09XJ YJ05)
任伟伟(1979-),女,山东苍山人,临沂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郭峰(1966-),男,山东沂南人,临沂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