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彤 宋文忠*
(1.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农业技术推广所 245500; 2.安徽省黄山茶业学校 245000)
茶业是黄山市最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在全市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下,通过努力,茶产业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茶树良种化水平、开发名优茶和有机茶、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和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茶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茶叶供求关系出现的重大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茶叶的品质营养和安全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黄山市茶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特别是少数企业及个体经营户法制观念不强,质量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忽视产品的安全卫生,降低或不执行质量标准,掺杂使假、农残超标、铅超标、假冒伪劣和以次充好等事件时有发生,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黄山茶叶的声誉,黄山茶叶要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力,突破茶叶进口国在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贸易壁垒,满足国内外市场对茶叶质量安全更高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实施生产全程监管。
茶叶基地必须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不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农业生产区域,无土壤、水源和大气污染。农田灌溉水不得含有国家规定的有毒有害物质,指标应符合G B 5084规定要求。土壤中重金属 (铜、锌、铅、镉、铬、镍)、有害物(汞、砷)含量和农药残留量不超标,指标应符合 G B 15618规定要求。茶园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总悬浮微粒、飘尘浓度均应符合国家标准中的一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应符合 G B 3095、G B 9137规定要求。
首先,在肥料品种的选择上,严格禁止施用工业废料和污染物超标的城市垃圾及氯化铵、硝酸铵等化肥。茶园应使用生物钾肥、矿物磷肥、茶叶专用复合肥、尿素、硫酸铵等化肥。必须按照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以有机肥为主,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生物活性。有机肥无论采用何种原料(包括人畜禽粪尿、秸秆、杂草、泥炭等)作堆肥,必须高温发酵,以杀灭各种寄生虫卵、病原菌、杂草种子,去除有害有机酸和有害气体,使之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农家肥原则上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商品肥料及新型肥料必须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登记认证及生产许可。所有肥料,尤其是富含氮的肥料,应不对环境和作物(营养、食味、品质和植物抗性)产生不良后果。
其次,坚持合理的科学施肥方法,以重施腐熟有机肥料(符合 N Y 5020用肥标准)为主,合理配施 N、P、K肥。秋冬施基肥每 667m2用菜子饼(或花生饼)500k g,或猪粪、鸡粪 2 000k g、有机复合肥100k g、磷肥 100k g,混合拌匀后在树冠垂直下方开深沟施下盖土,施肥时间在秋茶刚结束的 10~11月份前最好。早施的肥料在雨水的作用下分解加快,春茶萌发前即可吸收利用,有利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追肥也一样,一定要掌握施肥时期,围绕春、夏、秋三季茶芽萌发前 15~30天施下,春茶追肥提早到 2月上中旬,667m2用量为全年的 40%,成龄茶园每667m2每次用尿素 15k g(幼龄茶园用量为 10k g),开沟深 10c m,将肥施下盖土。产量较高的茶园在夏茶期间加施一次速效氮肥或茶树专用肥,可增加产量。总之,不论是基肥或追肥,适当早施比晚施作用大。特别是宜多施有机质肥,可提高土壤肥力,不但可以提高产量,对产品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香气、滋味的影响最明显,体现出无公害茶优良品质的特点。
茶园病虫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标准范围以内。
2.2.1 强化农业防治
无公害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提高茶树自身抗性,减少病虫发生与危害。选用抗病虫良种,角质层厚的、茶单宁含量高的茶树品种抗病虫能力强。合理密植,采用双行双株或双行单株种植方式,667m2植 5 350株左右。适时修剪,依据不同树势在茶季结束或春茶前进行轻修剪,春茶结束后进行重修剪,并同时剪去枯弱枝、病虫枝和徒长枝。平衡施肥,按生产茶类和土壤肥力合理配比 N、P、K三要素,保持茶树营养平衡,增强抗病虫能力。中耕除草,茶园深翻除草,既能使有些害虫的蛹和幼虫暴露于地表而死亡,又能减少病虫的寄生场所。分批多次采摘,此法可抵制茶小绿叶蝉、茶蚜的发生,也可减少部分螨类害虫。冬季清园封园,应将茶园以及茶园四周的枯枝落叶、杂草蒿杆清理出园烧毁或深埋,同时喷施 45%晶体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病虫越冬基数,减轻来年危害。
2.2.2 推广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及其它生防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为害利于保持生态平衡。生物防治是无公害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关键,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污染环境以及效果持久等优点。目前茶树生物防治以微生物源和动物源农药防治为主,由于天敌本身是一种生物,受环境影响较大,繁殖饲养比较复杂,而且与化学防治有一定矛盾。为提高生物防治效果,首先要协调好与化学防治的关系。选用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化学农药品种;减少化学防治次数;改进农药使用技术,如用低容量喷雾代替高容量喷雾,对芽叶害虫如小绿叶蝉、茶黄蓟马等进行快速叶面喷雾,对有“发生中心”特点的病虫如螨类、茶尺蠖等进行局部喷洒,以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保护天敌资源。第二,改善天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一般天敌,尤其是真菌和病毒要求在较高的湿度下生长、繁殖和感染昆虫,病毒对阳光很敏感,不宜在高温干旱季节应用。
2.2.3 物理防治
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性诱剂诱杀。
2.2.4 限制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效果好、使用简便、受环境条件影响小等优点。科学应用化学防治是无公害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重要手段。应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或合理混用农药。在病虫发生初期及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对茶树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并严格按照G B 4285、G B/T 8321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把农药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进行防治;绝对禁止在茶树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具体如下:
①准确选用农药品种:防治刺吸新梢汁液的害虫如茶小绿叶蝉、蓟马等,应选用具有一定的内吸作用,有较强触杀毒性的药剂,如敌敌畏、乐果等;对食叶片的害虫如茶毛虫、尺蠖类、刺蛾等,应选用具有胃毒兼触杀毒性的药剂,如拟除虫菊酯类、杀螟松等;对螨类害虫选用有较强杀卵作用的杀螨剂;防治粉虱和蚧类要选择触杀性强,而且对蜡壳有强渗透性或腐蚀力的药剂,如马拉硫磷和亚胺硫磷等;防叶部病害应选用既有保护效果,又有治疗效果的杀菌剂,如百菌清、托布津。
②按防治指标喷药:防治指标是指有害生物为害后所造成的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把高于上述水平的病虫数量作为开始喷药的指标,不是见病虫就治。按防治指标喷药既可防治虫害,又留下不致引起经济为害的虫口作为天敌的饵料,从而保护了天敌,保持了茶园中的生态平衡。制定防治指标和搞好预测预报是茶园病虫化学防治的基础。
③改进喷药技术:一是适期喷药。在害虫的幼龄期和病害发生初期,为害最轻时进行防治,其防效较好,又利于保护天敌。二是控制施药面积、次数和浓度。根据当地病虫发生规律,制定茶园病虫化学防治方案,做到多种病虫能兼治的不要专治,能挑治的不普治,防治一次有效的不要多次喷药,尽量减少茶园化学农药的施用面积、次数和浓度。三是改高容量喷雾为低容量喷雾。用小喷片喷雾机、机动弥雾机代替大喷孔喷雾器,减少用药量。
采摘与贮运是鲜叶管理的重要环节,对提高鲜叶品质和茶叶免受污染有很大的作用。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不宜捋采和抓采。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建议机采。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鲜叶采下后,及时集中验收定级,按茶叶不同类型和级别分贮,并送茶叶加工厂加工。
加工厂址环境是茶叶加工制作全程防污染控制的基础,一定要慎重选择。加工厂应选距离居民区、公共厕所、垃圾场 50m以上;距离畜场、医院、粪池等污染源 500m以外,且要处在污染源的上风向,离污染源烟囱高度 50倍以上;加工场的废物排放处理应符合环境要求。
加工场地和贮青(鲜叶)场所要清洁卫生,制茶的器具应经常清洗、消毒,操作人员要持健康合格证和上岗培训合格证,并建立上岗员的健康档案;鲜叶必须来源于无公害生产基地,并保证新鲜、清洁、无霉败变质,无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加工制作和包装严格无污染操作。
包装材料符合食品要求,直接接触茶叶的包装用品达到 G B 11680的要求。茶叶密封后置于 0~5℃保存,严格防潮、防霉、防虫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