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荣
(重庆市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重庆 400053)
随着国家人事制度和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在企业中出现了一批特殊人群,即企业的聘用员工。他们没有正式编制,但与有编制的正式职工一样,分布在企业的各个岗位,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主力军。特别是在一些加工业、建筑业和服务性行业中,他们所占比例达到了企业职工总数的 70%左右。深入细致地做好聘用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他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企业文化上来,统一在企业的工作目标上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精神,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新时期企业必须做好的一大重要社会课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其特点,认真关注其愿望,切实以人为本,才能做好这张社会答卷。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资料可知,我国 85%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都是自发的,有组织外出做工的不足15%。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性的行业,如加工业、建筑业和服务性行业。这些行业的劳动用工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变化而变化,对劳动用工的要求也是非固定、非正规的。因此,大多数聘用员工签订的都是非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工,从事的是劳务派遣工、承包工、季节工、计时工等非固定工作。这就导致他们流动频繁,稳定性差。同时,企业聘用员工大多数是农民工,一般只有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学历,随着打工潮的兴起而走上外出打工之路。由于他们长期在农村生活和较自由的农耕劳动,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不愿意接受组织的约束,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伺机跳槽,这就增大了聘用员工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
企业聘用员工的劳动报酬普遍较低,待遇较差。就重庆市而言,2009年规定最低基本工资标准为680元。在重庆市区从事服务业的聘用员工,工资标准一般在 680元—1200元之间,只占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标准的一半左右。而且他们干的多数是脏活、累活、苦活、危险活,技术含量低,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除了工资和加班费外,基本上没有其它福利待遇。据国家统计局 2009年调查结果显示,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外出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 26天,每周工作 58.4小时。其中,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 44小时的占 89.8%。从农民工集中的几个主要行业看,制造业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58.2小时,建筑业 59.4小时,服务业 58.5小时,批发零售业 59.6小时。平均劳动时间最长的是住宿餐饮业的农民工,他们每周的工作时间超过 60小时。
企业聘用员工住的基本上是临时工棚,或者是单位的偏角空房,以集体宿舍为主,条件简陋。企业不少正式职工对他们存在着偏见,认为比他们高一等,对他们抱有歧视态度,几乎不主动同他们交往。使得大多数聘用员工存在着较强的自卑感,感觉自己被现实社会边缘化了。他们的交往活动基本上限于老乡和工友之间,长期处于一种工作、吃饭、睡觉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周而复始地奔波在工作现场与生活场所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其生活方式单调,生活质量较差,幸福指数低。
根据 2009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当中文盲占 1.1%,小学文化程度占 10.6%,初中文化程度占 64.8%,高中文化程度占 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 10.4%。从这个统计数字来看,企业聘用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是偏低,与城镇工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正因为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合法权利弄不清楚,法制观念淡薄,维权意识不强,找不到合法手段和有效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当他们碰到纠纷和矛盾时,总是忍字当头,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就去找老乡或工友私下运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进行解决,很少依靠组织形式来维护自身的权益。由于方法不当,往往使自己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甚至触犯法律。
在新的时期,企业所聘员工的综合素质均有所提高,必然有其合理的基本愿望。归结起来,企业所聘员工着重于经济和政治的基本愿望。
愿望一:提高工资待遇。企业聘用的员工,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用以改善其家庭生活条件。而企业支付给他们的报酬离其期望值还存在一定差距,甚至于工资增长速度低于企业发展速度和社会物价上涨速度,每月工资甚至维持自己生活也较困难,更不能满足其生理与心理需求。所以要求提高工资待遇是企业聘用员工最为迫切的经济愿望。
愿望二:相互平等地位。自 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聘用员工除了要求提高工资待遇、同工同酬外,还要求在政治上和人格上同正式职工平等。如要求加入工会,能参加企业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竞赛和培训等;要求在企业职工代表中有一席之地,能对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有建议权、知情权和表决权等。这是企业聘用职工的政治愿望。
愿望三:建立保障体制。企业聘用员工,一般为一年或几年签订一次劳动用工合同。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情况的需要、员工工作表现等决定是否续订合同,企业对聘用员工的去留具有较大的决定权。聘用员工不知道自己能在企业干多长时间,说不定哪天就会被解聘,严重缺乏安全感。因此建立安全可靠的保障机制是企业聘用员工的另一愿望。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在新的时期,我们仍要继续发挥这一优势,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聘用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聘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体现出主人翁责任感,就要看聘用员工在企业中是否得到了实惠,企业的发展与聘用员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成正比。因此,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决不能脱离聘用员工实际生活的需要,必须妥善解决好聘用员工的福利、住房、保险等问题,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完善制度建设,允许聘用员工加入工会组织,参加企业组织的各项活动、竞赛与培训。在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为他们设置住房公积金,设立绩效考核奖等,使聘用员工亲身体验到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相应的收益。企业可以为聘用员工设立活动室、阅览室,这样既能丰富聘用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能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缓解矛盾和冲突,培养聘用员工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的乐业精神。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希望得到企业和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对企业聘用员工而言更是如此。因为他们与企业正式职工相比,总觉得是寄人篱下,受聘于人,要低人一等,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不愿意将内心秘密和真实想法告诉别人。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实施情感渗透,融入人文关怀,必将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工干部在思想上不能歧视聘用员工,说服教育要入情入理,让人心悦诚服,感到温暖;在工作上要信任聘用员工,做到平等相待,和蔼友善,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生活上关心聘用员工,把他们的冷暖挂在心上,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我们同聘用员工的情感才能相互交融,才能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迸发出巨大力量,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
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中国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败。企业离开了聘用员工队伍的稳定,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服从、服务企业稳定这个大局,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要在聘用员工中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企业的目标和规章制度,鼓舞员工的信心和斗志,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消除那些有损企业形象和集体利益的行为。政工干部要经常性地深入聘用员工中去,着力解决好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消除他们心中的怨气和迷惑,维护聘用员工队伍的稳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服务,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形象建设服务,把工作重心下移,融入到企业安全生产的全过程,渗透到企业工作的各个环节,摆脱形式主义,跳出“大而空”的怪圈,不断激发聘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使之为实现企业的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企业聘用员工在不同程度上对正式职工抱有戒备心理,对个别正式职工的工作懒惰、纪律松懈、作风漂浮等行为,敢怒而不敢言,只好避而远之。所以,企业干部要时刻注重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办事能力,要深入到员工中去,同他们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认真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言行一致、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得到聘用员工从心底里信任和敬佩,解除隔阂。只有这样,说话才有人听,讲理才有人服,否则只会出现“你说我听,口服心不服”,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干部还要加强业务学习,熟悉企业的业务工作,在谈及业务时不外行,让员工感觉是同路人,增加亲切感和信服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成效。
企业聘用员工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其文化程度、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参差不齐,有的还养成了自由散漫的坏习惯,组织纪律和法纪观念也比较淡薄,单靠企业政工干部苦口婆心地去疏导、劝解,进行正面教育,还远远不能达到目的。因此,必须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利用行政手段来加以约束,对违规违纪员工进行处罚,强制其改掉不良行为,使每个员工的行为都能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达到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步调一致和行动统一。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聘用员工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在企业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我们只有不断地创新工作方法,与时俱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和环节,真心实意地为聘用员工解决实际困难,才能凝心聚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更好地为企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00319_402628281.htm,2010-03-19/2010-04-10.
[3]王家刚.以人为本: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则[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