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不具来生业报恩”校议

2010-04-03 06:58:42邱震强
关键词:变文佛学敦煌

邱震强

(长沙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5)

“不具来生业报恩”语出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周一良、启功、曾毅公编《敦煌变文集·下集》①和潘重规编《敦煌变文新书·卷四》②:“孃孃昔日行悭妒,不具来生业报恩。言作天堂没地狱,广杀猪羊祭鬼神。但悦其身眼下乐,宁知冥路拷亡魂。”

“不具来生业报恩”,不可理解。从佛理上说,此句当作“不惧来生业报因”。

“恩”当为“因”之形误。从上下文意看,上文有:“阿耶名輔相,一生多造福田因,亡過合生此天上。可連(憐)富貴嬌奢地,望睹令人心悅暢。鍾(鐘)鼓鏗鎗和雅音,鼓瑟也以聲遼亮。”①(P718)这里说目连之父“多造福田因”,所以升天享福;下文说目连之母“不惧来生业报因”,所以地狱受苦,“福田因”与“业报因”前后对比鲜明。就本句而言,如校为“恩”,则“报恩”的主语很难确定,“业”是不能作“报恩”的主语的;如校为“因”,则“业报”可以和“因”形成一个组合,偏正结构,“业报”是偏,“因”是正,这是佛教经论中的常见搭配。周绍良先生是佛门龙象,其《敦煌变文汇录》作“业报因”,③这是正确的;后出选集如张涌泉、黄征的《敦煌变文校注》、④项楚的《敦煌变文选注》,⑤均作“业报因”,应是对周先生观点的正确继承。何谓“业报”?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业报】(术语)应于善恶业因之苦乐果报。又业因与果报。宝积经九十六曰、‘阎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来。业报自招无代者。’南本涅槃经六曰、‘是薄福人受业报故。’法华经序品曰、‘善恶业缘。受报好丑。’宗镜录二十六曰、‘命是一期之业报。’”孙祖烈编《佛学小辞典》:“【业报】谓业果也。由过去之业因招现在之果报。”在佛教经论中,“业报”即是果,果源于因,所以“业报”便可以和“因”组成偏正结构(果之因)。后魏·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论·卷第一》:“唯责己之业报。善恶业报因故。不瞋恨他。心不怀瞋恨等。及无诸结使。不怀瞋恨结使。彼善坚住信欲之中。”⑥唐冥详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至法师前立口云。无量劫来。恼乱众生。诸定业报因。令小疾小许轻受。并得除灭。”“业报”是双音节,而“因”是单音节,这样的音节搭配是不和谐的,所以一般是“业报”和“因缘”搭配,构成双音节对双音节的组合,这样的组合很多。后秦鸠摩罗什译《十住毘婆沙论》:“受业报因缘故。命根相续得住。”⑦後秦·弗若多罗译《十诵律》:“爾時佛語諸比丘尼。汝等勿复说是跋陀迦毘罗事。女人业报因缘故得是女根。”⑧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生得者。行是四無色定。業報因緣故。生無色界。”⑨“业报因缘”亦可简为“业因”,构成单音节对单音节的和谐简洁搭配,用例非常多。北涼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爾時寶女復白佛言。世尊。如來所得三十二相。是何業因之所成就。”⑩隋·闍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但人來者。自有業因。自有福力。”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問曰。何故此二唯凡住耶。答曰。為大梵天王不達業因。”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若依正法念經說。畜生種類各各差別。業因得報亦各不同。”“业因”是一个专用的佛学术语。《实用佛学词典》:“【业因】(术语)善业为乐果之因、恶业为苦果之因者。成实论业因品曰、‘业是受身因缘。’”当然,“因”的定语也不限于“业”或“业报”,如《敦煌变文集》中的例子——《佛說阿弥陀经讲经文》:“若人故意偷他物,必感當來貧賤因,作驢作馬自償他,銜鐵帶鞍多飢渴。”“故諸端語便城(成)佛,虛誑能招惡業因,來生舌相不團圓,凡所出言人不信。”《大目乾連冥間救母变文》:“不如廣造未來因,誰能保命存朝夕。”

“具”当为“惧”之同音代替字。周绍良先生《敦煌变文汇录》,张涌泉、黄征《敦煌变文校注》作“具”,项楚《敦煌变文选注》作“惧”。单从搭配上看,作“具”也是讲得通的,但从上下文意看就不合适了。上文多说地狱之可惧,“口裏千迴拔出舌,兇(胸)前百過鐵犁耕。骨節筋皮隨處斷,不勞刀劍自彫(凋)零。一向須臾千迴死。於時唱道卻迴生。”①(P705-706)下文亦说此意,这里用“惧”是很自然的。而且在佛典中,“惧(畏)因(果)”是常见的动宾搭配。东吴·淨善集《禅林宝训》:“英邵武每見學者恣肆不懼因果。嘆息久之曰……”明通炯编《憨山老人梦遊集》:“煩惱生死苦海之人。口口談空。談禪說道。動以向上一著為己任。蔑視正法。不懼因果。不知揣己。妄自狂誕之如此耶。”清常攝集《西方确指》:“又若言自無其貲。將出自募化。更為不可。佛一代教。無此二字。蓋自末世不識禮義。不懼因果。不知廉恥之徒所為。”“惧”的同义词是“畏”,在佛典中,“畏”与“因”的搭配更为常见。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答曰。先說無所畏因。今說無所畏果。”唐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四舉因顯相者。謂正舉離因顯離果相。反顯畏因及畏果相故。”唐玄奘译《阿毘达磨藏显宗论》:“由有智故不怯懼他。故智得為無畏因性。唯佛四妙智。是四無畏因。”那么“业报因”究竟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后魏菩提流支等译的《十地经论》说:“云何怖畏因。远离此因无怖畏故。”佛学大师虚云和尚说得更明白:“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

[注释]

①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周一良、启功、曾毅公编《敦煌变文集·下集》73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②潘重规编《敦煌变文新书》707页,台湾文津出版社民国83年(1994年)12月初版一刷。

③周绍良编《敦煌变文汇录》175页,上海出版公司1954年版。

④张涌泉、黄征《敦煌變文校注》103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⑤项楚著《敦煌變文选注(增订本)》917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⑥任继愈主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26卷92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至1997年出版(全106册)。

猜你喜欢
变文佛学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4:14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蕅益智旭对《论语》的佛学解读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0
亮丽的敦煌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绝世敦煌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敦煌学辑刊(2017年3期)2017-06-27 01:06:44
敦煌变文研究综述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
艺术百家(2015年2期)2015-07-07 05: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