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凯,谭春兰,王嫦娥
(1.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2.上海翡冷翠食品有限公司,上海 200444)
1.1.1 总体上不断发展21世纪,随着对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海洋第三产业的产值逐年提高,只有2003年因受非典影响,在全国海洋经济普遍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海洋第三产业的总产值才有小幅下降(见表1)。
表1 2000~2009年我国海洋第三产业产值(亿元)
1.1.2 增长率高但不稳定由表1数据计算得到我国海洋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率(图1)。图1显示,我国海洋第三产业产值整体呈上升趋势,表现为除2003年外,历年海洋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均为正;且在2002、2004、2005和2007年,该增长率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但是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该增长率尚不能保持稳定,表现出近似周期性的调整振荡迹象。这说明我国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仍不够充分,可供挖掘的潜力和空间仍然较大。
图1 2002~2009年我国海洋第三产业产值及GDP的增长率
1.1.3 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增加我国海洋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增加,首先体现在海洋第三产业占GDP比例由2000年的1.37%增加到2009年的4.48%,并且该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图2)。其次,国家对海洋开发程度提高,使得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具体在第三产业方面表现为海洋第三产业占全国第三产业比例不断提高。另外,在涉海经济活动中,海洋第三产业占海洋产业生产总值(GOP)比例也表现为整体上的上升趋势,这是海洋经济内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必然趋势和外在表现形式。但具体年份,仍存在一些局部调整回落,如2003、2006和2009年在涉海经济中,海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曾出现小幅、短期的降低。
图2 我国海洋第三产业所占比例
1.1.4 人均产出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表2所示,海洋第三产业人均产出效率虽然超过同年中国海洋经济生产的总人均产值31.42万元,但在各主要海洋产业中,海洋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人均产值只分列第5、第7位。作为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洋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人均产值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并且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2 2005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的人均产值(万元)
我国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空间利用、海洋信息等五个方面,但相对而言,海洋空间利用、海洋信息业和海洋服务业发展程度尚不够成熟,目前进入我国海洋经济统计的主要是海洋运输和滨海旅游业。图3数据显示,我国海洋第三产业内部,主要呈现出海洋旅游业比重减少,海洋交通运输业比例上升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我国海洋旅游业占GOP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仅有局部振动,而海洋交通运输业占GOP的比例则明显上升。
图3 2000~2009年我国海洋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从产值来看,2006年浙江省海洋第三产业产值高达1857.1亿元,而同年的海南省海洋第三产业产值还不足它的1/10,仅为161.36亿元,其他省份相应产值相差也较大;从占GOP的比例来看,以上海市海洋第三产业占GOP比例超过90%为最高,浙江省该比例已接近50%,为49%,山东、海南的海洋第三产业占GOP比例均在40%以上,而广西的海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仅为20.45%,在沿海各省市海洋第三产业中发展水平最低。
1.4.1 海洋第三产业产值居前从历年我国海洋经济的主要产值构成来看,海洋第三产业中的海洋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一直位列前三,并且占据较大比例(见表3)。
表3 海洋旅游和海洋运输业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
1.4.2 海洋第三产业综合评价指标居前海洋产业除产值外,其支柱产业还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产业关联度强、运营状态良好,对整个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起支撑作用、能够带动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等特点。前人[3]在综合考虑需求收入弹性、产业关联度、国民经济贡献率、产值规模、就业规模、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基础上,选用因子分析法,对环渤海主要海洋产业进行选择和评价。在选定的三个支柱产业中,有两个属于海洋第三产业:即海洋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借用前人的方法,对其他区域进行海洋支柱产业选择和评价,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2008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及其他海洋灾害134次。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6.05亿元,死亡(含失踪)152人,与以往年份相比,2008年海洋灾害损失高于多年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人数(见表4)。
表4 2000~2009年我国海洋灾害损失
海洋经济主要受风暴潮、海浪、赤潮、海啸、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等海洋灾害影响。尽管国家有关部门采取很多措施,如2006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发布风暴潮预警573份,海浪预警16112份,赤潮预警680份,专项海洋环境预报警报18489份,并派海洋预报技术人员40多人次,累计超过1000 d为海洋油气开发、海上工程作业等提供现场海洋气象预报,仍不可避免地遭受了由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死亡492人、直接经济损失218亿元的重大损失。
在诸多海洋产业中,由于海洋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本身受气候因素制约性较大的特点,使其成为受海洋灾害影响最大的海洋产业。2003年,受非典影响,我国海洋第三产业产值出现唯一一次负增长;2008年,冰灾侵袭了南方大部分地区,我国海洋第三产业也受其影响,虽未导致负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见图1)。由此可见,自然灾害仍是制约我国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观念习惯把海洋经济片面地等同于海洋渔业,甚至更加狭隘化地等同为海洋捕捞,以为海洋产业就是捕鱼。这种守旧观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海洋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海洋经济的发展要求海洋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升级,这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加重视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
2.2.1 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在海洋环境状况良好,旅游资源丰富的海南,以及素有“天然港群”之称的广西等地,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既切合当地实际,又符合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具有普遍性,如天津拥有滩涂资源、海洋生物、海盐、海洋石油等优势资源,并且工业发达,在海洋经济实践中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第一、第二产业,而不能盲目地追求海洋第三产业比例的提高。
2.2.2 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要以实际市场需求为基本依据,应该鼓励沿海各地以当地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海洋经济实践为参照,科学地确定海洋第三产业的规模,避免过分强调提高海洋第三产业的比例,而导致海洋产业同构化。
总体来说,海洋第三产业内部呈现海洋旅游业比例减少、海洋运输业比例增加的迹象,但是就各地情况而言各不相同。优化海洋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首先要继续推进海洋旅游业、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业,使其在整个海洋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更加巩固。此外,应加大海洋空间利用业、海洋服务业和海洋信息业等尚不够发达产业的投入和发展力度,保持与其他海洋产业的合理比例关系,以更好地发挥其“服务”职能,为“资源型”海洋经济向“服务型”海洋经济转变奠定基础。当然,各地海洋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合理比例的确定还要综合当地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海洋产业分属不同的管理主体,缺乏一个真正统筹全局的管理机构,产业分工的交流与沟通不够。相关决策部门应从全国海洋经济的全局出发,制定海洋产业发展政策,然后就各海洋产业的规模与分工,按照实际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在各地进行合理分配,并且这种分工也可以具体到海洋第三产业内部。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产业政策的执行,做好分工的协调工作。尤其是在海域行政管理、海洋资源产权界定方面,一定要做好地方间的沟通、协调,这不仅能确保海洋第三产业健康的发展,而且更能使整个海洋经济有序运行。
2.5.1 科技对海洋第三产业的投入科技对海洋第三产业的投入应重点强调对海洋空间利用业、海洋信息业的投入。它们对当前的海洋经济贡献较小,但是对其他海洋经济活动的服务作用不可小视,是海洋第三产业不断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洋信息和海洋空间利用业的未来发展对科技的要求较高,而目前我国的海洋空间利用业和海洋信息业尚不够发达,因此要改变以往将海洋科技重点投向海洋第一、第二产业的惯例,更加重视科技对海洋空间利用、海洋信息业的投入。
2.5.2 教育对海洋第三产业的投入目前涉海类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海洋捕捞学、水产养殖、海洋生物、海洋化工等海洋第一、二产业的研究,对海洋第三产业涉及相对较少,海洋运输类特色高校只有上海海事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有更多的海洋第三产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门应该从专业设置、招生人数角度出发,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和需要,合理为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配置人才。
我国的海洋信息系统已经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海洋信息系统的优化应朝着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而努力。就当前来说,海洋综合信息系统应首要强调以下功能:
2.6.1 信息预报、预警功能虽然我国在海洋预警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和进步,但仍不可避免地遭受海洋灾害的侵袭,我国海洋第三产业乃至整个海洋经济受海洋灾害的制约性仍然较大。进一步强化海洋综合信息系统的灾害预报、预警功能,是完善海洋综合信息系统的出发点。
2.6.2 效益评价功能一个真正完善的综合信息系统不仅要具有信息预报、预警功能,还要能为经济运行健康状况的评价提供必要的信息。我国海洋综合信息系统虽能很好地预报自然灾害,有效地避免直接经济损失,但其本身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却难以对海洋经济及海洋各产业的发展健康状况以及所产生的效益作出全面、客观的判断。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的效益评价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完善对这三个方面的评价功能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然后选择合理模型方法对海洋第三产业的综合效益作出评价。这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综合信息系统今后的努力方向。
[1]王小涵.长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J].湖南农业科学,2009,(8):158-160.
[2]陈蓝荪.中国海洋经济综述与发展特征研究[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8,(增刊):129-134.
[3]纪建悦,林则夫.环渤海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选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