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
(北京市隆福医院骨伤科 北京 100010)
椎动脉型颈椎病为骨伤科临床常见病,近年来随着电脑普及,伏案工作增多,其病发呈多发上升趋势,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此病是由机械性压迫(骨质增生等)使血管(椎动脉)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的病症,属中医“眩晕”范畴。笔者近期对此病症采用手法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
选取本科室门诊患者5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31例,年龄在30~65岁之间,平均年龄(52±8.69)岁,病程在2周~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1.65±0.77)个月,按简单随机法分为2组。
按《全国中医诊疗技术标准规范与中医院(科)工作政策法规全书》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依据: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多发于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检查: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中医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痰湿阻络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
内听动脉栓塞,美尼尔综合征,位置性眩晕,多发性硬化症,位置性低血压,小脑-桥脑角肿瘤,小脑肿瘤,相关中医按摩手法禁忌证及不能与医生合作者。
2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差异,年龄大小,病程长短经卡方检验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卡方检验法。
按摩手法:从枕外隆凸沿斜方肌走行处施滚法、按揉、拿法,行颈部手法牵引:双手大拇指顶在“风池”上方,切勿用力过猛以免引起头晕,其余四指及手掌托起下颌,沿颈椎前屈15~20°方向缓缓上提拔伸,动作要疏缓柔和,持续半分钟,重复3~5次。点按揉风池、天鼎、缺盆、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内关、外关、小海、天牖,轻推桥弓,提拿双侧肩井数次,直推督脉及膀胱经,于颈肩部行摸法,透热为度。手法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次20min,每个疗程间隔1周,共2个月。
患者服用颈复康颗粒,每次10g,每日2次,颈椎牵引,每次15min,每周3次,3周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周,共2个月。
据:全国中医诊疗技术标准规范与中医院(科)工作政策法规全书:治愈:原有病症消失,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表2 2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因颈部椎体、关节、韧带及椎间盘等发生退行性改变,引发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眩晕和其他一系列症状。施滚按、揉拿等手法于颈肩部可刺激局部肌肉组织,改善血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并为下一步的手法牵引做好准备、创造施术的有利条件,以避免在牵引过程中引发肌肉韧带的损伤、痉挛。颈动脉由第六颈椎横突孔穿入,出于第二颈椎横突孔,沿环椎后弓上缘入颅腔[1],此段动脉多由增生、横突孔相对狭窄、血管病变内膜粥样斑形成或关节紊乱等种种刺激因素而引发痉挛或狭窄,进而出现本病供血不全的症状,因此旋位搬法虽然可以纠正关节紊乱、解除肌肉痉挛与粘连,但在施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使颈椎各节横突孔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进一步刺激到血管,因而使眩晕症状加重的情况多有发生,因此笔者在本病治疗中用疏缓的手法牵引来替代颈部旋搬,以达到滑利关节、解除粘连、纠正复位的作用,之所以在牵引过程中沿15~20°斜前上方向施力,是由于一般人的胸椎上半部后凸前屈,若竖直向上(躯干正直方向)牵引则实际上使颈椎处于过伸位,进而刺激到椎动脉使患者感到不适、甚至于症状加重,只有屈曲15~20°时,即顺应胸椎前屈度数则颈椎为正直方向(若是圆背则前屈度数还要加大些)[2],沿此方向施术才能取得最佳牵引效果。手法中所选穴位 “小海”主治颈肩臂痛、头痛目眩、耳聋耳鸣,“肩中俞”、“肩外俞”可治肩背酸痛颈项强急,“风池”治疗头痛、眩晕,“内关”、“外关”治眩晕耳鸣。手法实施时要贯彻“轻揉为补、重揉为泻”、“急摸为泻、缓摸为补”的原则;肝肾不足及气血亏虚型眩晕,用温补类手法补其不足,使正气充实[3],轻揉诸穴、推桥弓、督脉、膀胱经,配合施于肩颈部的疏缓摸法,以调和气血,使之上荣于头面;而痰湿阻络型要用重手法点按穴位、拿捏肩井、肩中俞、肩外俞、高频率摸法等疏泄类手法以泻实邪[3]疏通气血。术中所选颈部穴位下深层为颈升动脉、颈横动脉、静脉等血管走行处,刺激摩擦相应局部皮肤及组织可剥离粘连,使局部温度升高,引起血管壁扩张,血液流速流量加强,改善血供,促进新陈代谢[4],从而解除椎动脉痉挛,缓解因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眩晕症状。总结观察结果,证明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按摩手法是祖国传统医学中历史悠久广泛实用的医疗手段,没有药物治疗的毒副、致癌、致畸作用,对许多疾病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疗效,在越来越注重自然疗法的今天,手法治疗应进一步发扬推广。
[1]杨克勤,张之虎,张潭澄,等.颈椎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47~48.
[2]刘洪奎,刘大雄,李家顺,等.现代颈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174.
[3]宋一同,李业甫,宋永忠,等.中国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0.
[4]张雪军,府强,成为品,等.中外独特按摩技法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