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研究

2010-03-23 10:17黄三生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鄱阳湖庐山经济区

黄三生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据2009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将研究区域主要确定为南昌、上饶、九江、鹰潭及景德镇5市。近年来人们对鄱阳湖区域生态旅游研究较多,如胡遥虹,刘安炉(2007)[1]探讨了环鄱阳湖地区建成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对策;张学玲等(2008)[2]研究了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开发的可行性;孙冬英,樊春梅(2008)[3]对环鄱阳湖生态旅游格局及其发展对策进行了探索;刘积红等(2008)[4]总结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旅游的7条对策。而对红色旅游的研究较少,仅黄三生,卢丽刚(2009)[5]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这些研究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作了不少探索,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但缺乏对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和谐发展的研究。

自2004年国家正式提出“红色旅游”至今,其在经历了提出初期的“繁荣”之后,目前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2009年是全国“生态旅游年”,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年”。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入新阶段;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已成为人们的新理念的背景之下,若能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开发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功能,将有利于促进该区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本文试图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可能性、现实对策等方面来探索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之路。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1.1 资源丰富——和谐发展的基础

该区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南昌是举世闻名的“英雄城”,“军旗升起的地方”,拥有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和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邓小平旧居。上饶曾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有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饶集中营旧址和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旧址。九江曾是八一起义策源地和起义主力部队的出发地,也是开秋收起义第一枪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拥有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庐山会议旧址及庐山别墅建筑群;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叶挺指挥部旧址、庐山中四路286号别墅、马迥岭火车站、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和万家岭战役遗迹。鹰潭曾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上清镇会师旧址、贵溪周坊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贵溪“四门山”红色堡垒旧址等。景德镇有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瑶里改编旧址。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分布密度大(见表1)。另该区各市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南昌围绕城市作文章,结合历史,突出历史文化名城、英雄之都和现代动感都会的时空特色。上饶依托山水资源进行开发,凸显名山(三清山)文化、道教文化和鄱阳湖水文化。九江则开发出与上饶完全不同的山水文化,形成名山(庐山)文化、佛教文化、港口文化和茶文化特色。鹰潭的旅游特色体现在“一山(龙虎山)”、“一铜(铜文化)”上。景德镇的旅游特色则体现在瓷都、名茶和古镇方面。这种差异性迎合了旅游类型多样化发展需求,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表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结构及其比较

1.2 交通便捷——和谐发展的前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长江和京九铁路结合处,是长江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的交汇之地,东面毗邻富裕的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南望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北部、西部与中部地区三大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新特区)遥相呼应,与之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优越的地理位置相伴随的是便捷的交通网络。如今该区已基本形成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环绕鄱阳湖的“口”字形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水路方面: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纳赣江、抚河、饶河、修河、信江5大水系。长江、鄱阳湖、赣江、信江和抚河是江西主要旅游通航水道,九江、南昌是港口主枢纽。陆路方面:沪昆铁路经过上饶、鹰潭和南昌;京九铁路贯穿九江、南昌;皖赣铁路穿景德镇、鹰潭而过;在建的九景衢铁路、合福铁路、向莆铁路、杭昌长客运专线均途经该区。昌九、京福、九景、沪瑞等高速公路网将南昌、九江、鹰潭、上饶、景德镇连为一体。经过该区的还有国道105,320,206,316等线。航空:已有国际机场1个——昌北国际机场,还有九江庐山机场和景德镇罗家机场,上饶三清山机场预计2012年完工。便捷安全的交通网络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的前提,对于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政策支持——和谐发展的动力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认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6],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为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规划更科学、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性,2008年4月江西省政府具体组织设立了10项前期研究课题,在国内外招标,每项课题资助30万至50万元;关于鄱阳湖生态的研究,已有5项重大课题列入国家课题,投入资金5 000多万元;为发挥文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2008年7月江西省委宣传部等4部门举办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高峰论坛;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也意味着国家将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重大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相应地,江西也必须在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配套的土地政策、环境政策、产业政策等相关政策上予以支持。促进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和谐发展作为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迎合了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性区域的需要,而且还有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各级政府肯定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给予鼎力支持。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从理论上看,红色旅游是广义生态旅游系统的子系统,二者需要和谐发展。“生态旅游”概念出现几十年来,中外专家和旅游组织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其下了角度不同的多种定义。这些定义综合概括起来,可区分为两类,即“广义生态旅游”和“狭义生态旅游”。广义生态旅游是指一种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遗存景观,普及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大众化、中低档消费的旅游活动。狭义生态旅游是指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自然旅游体验,具有生态可持续性的自然旅游方式,是以相对未被侵扰的自然区域为基础,其活动不破坏环境,不会导致自然环境退化,并直接促进保护区的持续保护与管理。因此,在广义生态旅游中,旅游的范围从原来的“自然景物”延伸至“古今文化遗产”;生态旅游者由高素质、高消费的“少数人”,扩展为从事“大众旅游”的多数人;旅游资源的界定上,既包括以野生动植物为主体、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的自然环境,也涵盖了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和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古城镇等历史文化遗址等多种形式的旅游资源。可见,“在广义生态旅游的资源类型中,红色旅游属于人文旅游资源中历史文化旅游的一部分,是广义生态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7]57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整个生态旅游系统如要正常运转,不仅要使包括红色旅游、自然环境生态旅游等在内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而且还要是整个生态旅游系统与红色旅游、自然环境生态旅游等要素之间相互协调。这种生态旅游系统与红色旅游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蕴涵着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从现实上看,红色旅游资源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共存性,决定了二者需要和谐发展。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领导广大军民在鄱阳湖周边的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景德镇等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在南昌、九江爆发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在九江打响了秋收起义第一枪、升起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方志敏等人领导创建了覆盖上饶、鹰潭、景德镇等地的“模范苏区”……,为我们今天发展红色旅游留下了宝贵的资源。这些资源大多与名山名水、名胜古迹等多种生态旅游资源相互依存、同生一地,呈现出相互之间难以人为分割的明显特征(见表2)。开发者在开发景点的过程中,必须要体现这一特征,必须尽量把景点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多方面的内涵,包括红色故事、绿色生态知识等展现出来。假如仅有人文历史遗迹而没有绿水青山等自然生态资源,很难让旅游者体验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产生愉悦之情;而如果只有自然生态环境而缺乏人文历史内涵,则很难让旅游者感受到生态旅游的文化气息,这就要求开发者必须注重各种旅游类型之间的和谐发展,否则就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方面需求,难以吸引旅游者,所谓的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

表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部分景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举例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和谐发展的对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和谐发展的可能性要转化为现实性,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3.1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规划优先”的原则。规划要体现大旅游、高起点、前瞻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原则。

(1)宏观上,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总体规划和18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国务院也已经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升到国家层面来规划和实施。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和谐发展规划必须以国家规划和总体规划为指导,从推进区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高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和谐发展理念。

(2)微观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和谐发展规划必须以宏观规划为统领,在细化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任务上下功夫,抓紧制定与总规划相配套的各项详细规划,将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分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市县,明确一揽子政策措施。从区域旅游的产业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定位、部门结构配置、资源的深度开发、旅游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确立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3)实践上,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旅游资源分布及旅游交通概况,可规划构建以鄱阳湖为核心的“两线一片”开发格局:即南昌—鹰潭—上饶线的革命胜迹与文化观光旅游;九江(庐山)—南昌线的革命胜迹、文化观光、山水揽胜与湖泊生态旅游;鄱阳湖东北部的湿地生态、陶瓷文化与乡村休闲旅游。

3.2 打造融合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旅游区

努力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共存一地的优势,通过打造融合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旅游景观,来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就庐山旅游区而言,一方面,继续充分挖掘庐山自然山水的绿色生态旅游潜力与优势,借助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桂冠和知名度,把庐山建设成为世界顶级的旅游名胜区,全球一流的避暑胜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庐山政治名山、红色旅游资源禀赋丰富的强项,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在庐山以往的旅游发展实践中,较为注重的是开发生态旅游,而不太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从国家出台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西红色旅游发展纲要》的相关内容可以得到印证,即庐山并未真正被列入到红色旅游的网络之内,当然,庐山在江西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地位也被拥有丰富红色旅游资源的井冈山所赶超。[8]因此,像庐山、三清山、龙虎山等既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又保存大量红色旅游资源的景区,必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即既要发展好生态旅游,又要在红色旅游上做足文章,还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而不能“一手硬、一手软”。如在规划、修缮庐山红色景点的同时,还要大力开发三叠泉、含鄱口、锦绣谷等生态旅游景点;再如毛泽东同志旧居,除挖掘、利用毛泽东同志在庐山活动的红色资源外,还可以结合庐山的建筑文化、自然生态、古代历史文化等资源。这种以“绿”衬“红”、“红”“绿”相间、“红”“绿”结合的多元化生态旅游,在极大地增强游客生态旅游活动乐趣、丰富游客活动内容的同时,也使陶醉于山水胜景与革命历史文化之中的游客感受到了自然生态环境与革命历史文化的双重愉悦,领略到山光水色与革命历史文化中所蕴涵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之丰富内涵[9]58。

3.3 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作为后开发的以其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见长的旅游区,其旅游业的发展应坚持保护为先、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原则。

(1)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旅游业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旅游资源保护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前提。对于红色资源,要切实提高保护革命文物的重要性的认识,拓宽保护资金来源和筹措渠道,制定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等等;对于生态资源,应依照自然法则、社会经济技术原则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用生态系统方式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加大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力度。[10]“生态经济区”首先强调的是“生态”,然后才是“经济”,也就是说要发展经济,建设物质文明,不应以牺牲原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在保护原生态环境(其中包括各种旅游资源)、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下来发展经济。

(2)开发、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传统大众旅游由于开发管理者和游客的原因,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存在不足,主要是不注意对旅游对象的保护。这是因为管理者承袭了产业革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其开发利用仍属掠夺式,走的是一条以牺牲环境和自然为代价的经济高效益的道路,旅游地环境遭破坏的现象比比皆是,阻碍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1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颠覆传统大众旅游的开发利用模式。

第一,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所谓“全面”,是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的关系;所谓“协调”,是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种类型旅游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所谓“可持续”,是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持久性、永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第二,强调“经济”发展反哺“生态”保护。建立以中央政府为主,省、市、县地方政府为辅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专门用于鄱阳湖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维护;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继续完善区域间合作和对口支援方式进行的受益者补偿,探索对于直接受益主体收取适当费用来充实相应生态补偿基金的新途径;进一步增加对该区用于公共服务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和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专项转移支付,加大环保投入[12]。

[1] 胡遥虹,刘安炉.环鄱阳湖地区建成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对策探析[J].求实,2007(6):59-60.

[2] 张学玲,杨荣,陈美球,等.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开发可行性研究[J].农业考古,2008(3):162-164.

[3] 孙冬英,樊春梅.环鄱阳湖生态旅游格局及其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24(12):133-135.

[4] 刘积红,罗小荷,刘良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J].江西科学,2008,26(6):993-996.

[5] 黄三生,卢丽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研究[J].求实,2009(2):52-54.

[6] 苏荣.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J].江西社会科学,2008(8):7-13.

[7,9]徐学初.共存与互补: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之关系——以红军在四川活动区域的旅游资源状况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5):55-59.

[8] 谢雨萍,胡海胜,郑艳萍.论庐山红色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752-752.

[10] 李志萌.生态经济区保护与发展互动协调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鄱阳湖学刊,2009(1):25-30.

[11]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8.

[12] 江西省社科院课题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欠发达地区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模式的探索[J].江西社会科学,2008(8):14-21.

猜你喜欢
鄱阳湖庐山经济区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做一次庐山客
毛泽东登庐山
《李白 庐山谣》
鄱阳湖好风光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浅析太平军鄱阳湖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