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燕
(浙江图书馆,杭州 310007)
讲座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知识、拓展社会教育的有效方式,正以其题材宽泛、受众面广、亲和力强而日益受到公共图书馆界的重视和广大市民的青睐。[1]目前,我国图书馆讲座活动发展迅速,已被许多公共图书馆列为核心业务之一。讲座作为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新亮点正逐步显现。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文化中心和信息枢纽,是一所面向公众的没有围墙的学校。公益性讲座在公共图书馆的出现是社会需求的反映与结果,也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积极拓展和延伸的重要体现。
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面对人们日益强烈的求知欲望,公共图书馆应担负起市民“终身学校”的责任。而公益性讲座可向听众提供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多样的适合读者的学习选择和文化享受,无疑能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公益性讲座是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不断完善和延伸。
近年来,随着文化消费主义的冲击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学习掌握技能,应对生存压力,读者的功利性阅读越来越强,同时,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心理紧张日益增强。因此,人们对于一些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阅读具有恐惧感,渴望有一种轻松的快乐的阅读方式使之既放松心情又学到知识,而讲座以其主题鲜明、信息密集、知识丰富,通过主讲人和听众之间较为轻松愉快的互动,使听众得以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获取知识、满足需求。
公益性讲座面向市民,选题多为市民关心的、与当代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它以和专家学者近距离互动的形式成为广大市民乐于参与、热切期盼的一种文化服务模式,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市民的需求,就是公共图书馆讲座发展的源泉。公益性讲座已成为公共图书馆传播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公共图书馆以其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良好的人文环境及其开放性和公益性等社会服务的特点,成为社会全体成员发展自我,提高素养和能力,进行终身学习的最合适场所。[2]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上享有文化的、公益的、高雅的声誉,拥有大量固定的读者群,有着牢固的受众基础;此外,公共图书馆举办公益性讲座还拥有现代化的人才、设备与网络等优势,如在公共图书馆,邀请一些著述丰富而影响大的名人进行讲座,并可开展签名售书活动,倡导阅读。
公共图书馆通过公益性讲座的形式向社会公众传播文化知识,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有效地拓展了其知识内涵和科学素养,而且满足了他们日益增长的对科学文化知识获取的自主性选择和多样化需求。
一场公益性讲座的成功举办,除了有一定的资金、场地等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合适的选题,二是合适的讲师,三是忠实的听众。
公益性讲座的选题必须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合适的选题是公共图书馆讲座受读者欢迎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讲座的选题要雅俗共赏、能吸引广大读者的兴趣,使他们十分乐意地主动地走进图书馆聆听。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善于捕捉信息,广泛调研,了解读者真正感兴趣的内容,确立有针对性的选题。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比较注重观察社会文化现象,努力寻找适合读者需求的题材。比如,针对近年来国学热,“文澜讲坛”开设了“国学·儒学”系列讲座,几乎场场爆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和生活品质的关注日益增强,为此“文澜讲坛”开设了“健商文化”系列讲座;作为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杭州,市民很需要了解自己所居城市的历史文化,而西湖是杭州的名片,“文澜讲坛”特开设了西湖文化系列讲座,让广大市民了解西湖的昨天、西湖的文化密码、西湖的独特魅力、西湖的世俗影响等等。
名师本身就是文化品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许多听众往往会抱着一睹名人风采的愿望而前来听讲;同时,讲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善于表述、沟通的技巧也会给听众带来身心的愉悦。“文澜讲坛”在选准题材的前提下,利用多种途径邀请名师。2008年“文澜讲坛”邀请了近20位境内外知名人士来作讲座。如:被誉为“台湾剧场最灿烂的一颗星”的赖声川与读者近距离“聊天”;曹禺的女儿、著名作家万方和听众一起探讨女性的婚姻生活;傅雷的儿子傅敏来向读者阐述了“永恒的傅雷精神”;已上过百家讲堂、被称为“小于丹”的蒙曼讲述了一个“活色生香的武则天”;香港著名言情小说家张小娴用她特有的“娴言娴语”为杭州听众分析了“现代都市人的情感婚姻”;《炎黄春秋》主编吴思以“中国历史的另类读法”为大家剖析了“血酬史观”;著名指挥家卞祖善为读者解答了“音乐与人生”的关系问题;台湾著名词作者、周杰伦的最佳搭档方文山讲解了如何在现代流行音乐中传承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等等。这些讲师以多样的身份、迥异的性情、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令听众一饱耳福,大开眼界。
忠实的听众要靠讲座的品牌、有效的宣传、便捷的服务来吸引。“文澜讲坛”在每场讲座之前,通过省市报纸、本馆网站等媒介作预告,通过移动e管家平台进行手机群发告知读者,在本馆广场上有宣传海报和大横幅,在大厅总咨询台有免费的门票。因此,目前“文澜讲坛”已拥有了一批固定的忠实听众,只要有讲座,他们每场必到,有时甚至出现排队领票的现象。
公共图书馆办讲座,有其自身优势,办好几次讲座并不难,难的是长年累月地确保讲座的吸引力,持续地提升讲座的品牌。而单靠图书馆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这就需要借助于广泛的社会资源,以社会力量来办好图书馆的公益讲座。
作为公共图书馆,坚持办“免费入场”的纯公益性活动,可以说是经营着一项“赔本的买卖”。公益讲座要得到社会的认同,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及多种资源的支撑。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整合多种资源,与相关部门、单位结成利益共同体,优势互补,开拓双赢乃至多赢的新局面。“文澜讲坛”每场讲座活动,几乎都要寻求合作伙伴,如新华书店、出版社、省直机关工委、报社等单位。新华书店、出版社可以用出资来换取作家的现场签名售书;与各家报社的合作,则主要是利用其广泛的渗透力与影响力,为讲座作预告或作后期深度报道。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杭州,每年有许多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交流,我们利用长期建立的诸多渠道邀请他们前来,见缝插针地安排讲座。由此,节省了诸如差旅费、接待费之类的开销,花小钱办了大讲座,赢得了影响和美誉。2008年,文澜讲坛的工作得到了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认可,省社联授予浙江图书馆为首批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
“文澜讲坛”已举办300多场次了,每场讲座之前,我们除了做好常规的档案资料留存,如:请讲师题辞或留言、和讲师签订的有关的协议书、给讲师颁发“文澜讲坛”客座教授的证书等等;更注重讲座本身的资源积累、整理与后期开发,每一场讲座结束,“曲终人散”,但讲师留下的财富却不能弃之不顾。与文献资料一样,讲座资料同样是图书馆宝贵的资源财富。因此,每场讲座请人全程摄像,之后,刻录DVD作为档案资料,并在本馆网站上开辟讲座视频栏目;同时请速记公司人员作讲座全场的文字记录,留作出讲座集《文澜听涛》备用。目前,根据积累的讲座资料,我们已出版了《文澜听涛》第一、第二辑,第三辑在编辑之中。
针对一些影响较大的讲师和讲座,我们还与当地媒体合作,活动后将主要内容见报,使“文澜讲坛”突破时空限制,走向社会,产生了更大的文化影响力。目前。“文澜讲坛”已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如张小娴的讲座被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采纳,在《大家》栏目以“我看都市情感与张小娴‘谈情说爱’”的形式播出;方文山的讲座结束后,浙江经视《程程访问》栏目组在我馆对方文山作了专访,并和讲座内容一起在浙江电视台经视频道播出。
图书馆公益讲座要有持续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题材的选择十分关键。要赢得市民的长期关注与喜爱,必须在关注民生改善,关注社会热点,满足公众需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上下工夫。
“文澜讲坛”在保持已有品牌系列的基础上,必须不断拓展新的系列、新的内容,使公众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获得更多职业发展、创业致富、生活理财等方面的有益经验,使讲座内容不仅充满智慧,更充满活力。
以“文澜讲坛”为例,平均每周一至两场公众讲座,一年下来共有近百场讲座,这些讲座不可能请的全是名家大腕,经费不许可,实际操作也难。笔者认为讲座组织者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安排,对本馆全年的讲座有一个合理的规划、精心的设计。其原则是:一是讲师的来源,以本地为主,外聘为辅;骨干为主,名家为辅。目的是在讲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费的合理开支上寻求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二是讲座安排,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有所搭配,有所调度;将名气大影响大的讲座有意识地间隔一段时间安排,以期不时地掀起追捧与宣传高潮,避免长时间的波澜不惊。一般而言,一个有一定品牌效应的讲坛,一年中能有6—10位名家大师现身,其口碑及影响力肯定不错。
应以本馆讲座为主阵地,同时积极拓展,走出去,到社区、学校、工厂、农村、部队、监狱,到全省各地。发挥省馆的行业龙头作用,组织全省公共馆成立讲座联盟,共享讲座资源,打造联合品牌,使公共图书馆的公益讲座做大、做强、做持久。由此,更好地体现讲座在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体现公共图书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独特价值。
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如现在的讲座,在形式上基本是讲一个半小时左右,留30分钟与听众一起互动。以后可以尝试增加听众的参与度,甚至可以考虑让有观点、有水平、演讲能力强的听众一起全程参与。
公共图书馆除了强化自身的讲座工作外,还要加强讲座资源的共建共享。一些反响特别好的讲座可以巡讲,使讲师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图书馆正是因为有了讲座,使其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拓展,而讲座也正是因为依托了图书馆,才有了其资源的整合和多功能的优势以及广大读者的参与。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讲座在传播先进文化,指导人们进行终身学习,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必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1]傅俊.公益性讲座应当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内容[J].图书馆学刊,2006(2):98-99.
[2]龚焰,任萍.浅议公共图书馆为民生服务[J].图书馆理论理实践,2009(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