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制度的设计与创新

2010-03-23 13:18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幼小幼儿园儿童

白 燕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幼小衔接制度的设计与创新

白 燕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小学新生通常存在各种不适应现象,幼儿园与小学之间也存在着单一、单方、表面、超前和滞后衔接等问题。一个和谐的幼小衔接制度,既要考虑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内在因素,更要考虑制度设计方面的外在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制度设计与创新,建立一个制度化、易操作的幼小衔接指导体系,促进多元因素平稳顺畅地对接,为小学新生的角色转变设计一个缓冲空间,才能保障儿童在两个学段的转换过程中,顺利地实现角色同步转变。

幼小衔接;制度;创新

统计资料显示,天津市每年约有8~10万新生入小学。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它意味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向正规学习迈出了最初的一步。他们能否适应小学生活?是否存在困难?我们的幼小衔接制度应如何保障他们顺利实现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这些都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一、小学新生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几种不适应现象

据调查,每年的入学新生,对小学学习生活产生各种不适应的情况十分常见。他们普遍感到上课时间长、作业多、不好玩,因而身体疲劳、睡眠不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状况在部分学生中经常出现;一些小学新生的学业失败率高,自信心下降,学习兴趣低落,产生了焦虑、厌学情绪和各种心理压力;另一些小学新生则出现课堂违规现象多、攻击性强等行为;还有的孩子留恋幼儿园生活,甚至羡慕退休的爷爷、奶奶,萌生出“我什么时候退休”的天真愿望。[1]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我们可以看到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三个方面的六种不适应问题:

1.人际关系方面

对师生关系不适应。儿童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人——幼儿园教师,而去面对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必须逐渐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恋,学会独立自主完成学业、解决各种矛盾。这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容易使儿童感到压力和负担。

对伙伴关系的不适应。儿童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需重新建立新的伙伴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这个分离与重建的过程,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感,使一些儿童感到困惑。

2.教学方式方面

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小学教师正规的科目教学方法与幼儿园教师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式教学方法有较大区别,另外还有家庭作业及考核等方面的不同。儿童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

对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不适应。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方式,被转换成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方式,要求儿童较多地利用有意注意,进行有意志控制的学习。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儿童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

3.行为要求方面

对行为规范不适应。幼儿园倡导的是“保教并重”,小学注重文化学习,因而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儿童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感性的行为准则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

对期望水平不适应。幼儿园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被正规的学习活动取代,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儿童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如为了学业而减少儿童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学习要求从宽松到严格,儿童当然感到紧张。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种种不适应问题,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处于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并且这一转换不是渐进性的,而是突如其来的。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就要与过去习惯了的生活完全告别。6、7岁的儿童对这种突然的变化是很难承受的,因而产生种种不适应,也就在情理之中。

从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儿童的发展是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学前期和学龄期是两个不同的年龄阶段,这两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其不同的年龄特点及主导活动。学前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主导活动是游戏;而学龄期是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主导活动是学习。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连续和惭进发展的。儿童从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活动的转变需要有个逐渐的发展过程。

研究表明,这些不适应问题并不是不可避免的。1990年至1994年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原国家教委幼教处联合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2]结果显示:如果学前期为幼儿做好社会适应性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准备,在小学低年级又不在这两方面对儿童提出过高要求,则幼儿入小学后面临的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适应困难均可克服。问题的关键是,应重视和尊重儿童各发展阶段的特点,要从幼小衔接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为小学新生的角色转变设计一个缓冲空间,由此出发,逐步引导他们向下一个阶段和谐地转换、发展。

二、幼小和谐衔接制度的考量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不够顺畅,这是现行教育制度在幼小两个学段相互衔接方面的一个设计问题。考量幼小衔接制度是否科学合理,一个关键词就是和谐。

和谐,即融洽、调和。在哲学的范畴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其内涵是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它表明了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进行教育制度设计的重要支撑。因此,幼小衔接和谐,要求幼小两个学段之间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正如《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

长期以来,我市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为缩小衔接的坡度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看,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3]

1.单一衔接

在主观意识上,单纯重视“智”的衔接,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教学工作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英语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2.单方衔接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一种双边联系。然而,目前较普遍的情况是,幼儿园积极地开展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主动向小学靠拢,在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尽量接近小学;但小学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不能主动与幼儿园对接,形成衔接问题上的一头热。

3.表面衔接

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对幼小衔接的实质把握不准,双方多是在外部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如桌椅摆放形式,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上下工夫,忽略了对儿童的适应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的培养。小学和幼儿教师的相互交流也多吸取对方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特点,而在教育观念、教学要求、师生关系等方面缺乏沟通。

4.超前衔接

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学前班提前使用小学的教材,甚至照小学的样子排出课程表;一些幼儿教师在不甚了解小学教学要求的情况下,盲目开展拼音、识字、数学、外语教学,形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儿童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读拼音不能“直呼”等,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题;另一方面重复学习简单知识,会使小学生产生怠倦,从而形成不专心学习的不良习惯。这种衔接,无异于揠苗助长。

5.滞后衔接

一些幼儿园在儿童入小学前的几个月才做衔接工作,如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必要的,但工作滞后。这种忽视行为习惯的日积月累,依靠最后时期的强化训练、突击衔接,会骤然加大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不但教育效果不佳,反而使儿童对未来的小学生活产生畏惧和畏难情绪。

幼小衔接,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衔接,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方面因素的衔接。一个和谐的幼小衔接制度,既要考虑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内在因素,更要考虑制度设计方面的外在因素。也就是说,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多元因素平稳顺畅地对接,才能保障儿童在两个学段的转换过程中,顺利地实现角色同步转变。

三、幼小和谐衔接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变革和可持续发展。其意义在于以制度化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固化并持续发挥创新成果的作用。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我市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究其原因就在于一直没有一个制度化、易操作的幼小衔接指导细则来规范幼儿园、小学和家长的行为,致使相关单位和人员各行其是。鉴于此,特提请人们综合考虑下列建议及问题。

建议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幼儿园教育看成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制定基础教育的政策法规时,应将幼儿园也纳入其中,通盘考虑。

建议二:尽快制定和颁布幼儿园与小学共同执行的《幼小衔接教育实施细则》、《幼小衔接一体化教育制度》、《幼小衔接一体化督导制度》和《幼小衔接教育的运行机制》等政策法规文件,使幼儿在统一的幼小衔接教育方案中顺利地进入小学生活。

建议三:建立“幼小衔接教育培训基地”,设置“幼小衔接学习准备课程”。

此外,在设计和建设我市幼小衔接制度的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4]

1.关于幼小衔接的指导思想

幼小衔接制度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我市幼小衔接制度的设计和建设,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并体现后继学习和未来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应充分体现科学性、整合性和趣味性,并与幼儿园的现行课程实施有机结合;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活动应与小学的“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做到有机结合,尤其在儿童发展的评价问题上,要体现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2.关于幼小衔接的活动内容

幼小衔接活动,要重点围绕着“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与生活习惯”三个活动目标来进行内容的设计与组织,并紧密结合幼儿园现行教材的主题来开展活动。

要对幼小衔接活动进行整体规划,把集中性的幼小衔接活动与经常性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注意从幼儿一入园开始,加强对其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要注意幼小衔接活动的园本化,使活动具有趣味性、游戏性;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避免教学内容的小学化,知识技能要求的超前化。

要掌握小学生活、教育的一些基本行为习惯要求,如坐姿、握笔姿势、用眼卫生等。同时,加强幼儿颈部肌肉、腿部肌肉等的锻炼,提高幼儿身体的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要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园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给予因人而异的关怀和帮助。对个别情绪特别焦虑的孩子,要主动会同家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地、愉快地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要加强与小学的互动,形成幼小联系的机制。要充分利用社区、社会的各种资源,为幼小衔接活动创造机会。同时,幼儿园要加强宣传,积极利用和引导各类媒体,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更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要积极利用家长会、网络媒体、家长手册等,开展丰富、有效的幼小衔接宣传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幼儿园、小学教育的不同要求。同时,要引导家长合理安排子女入学前两个月的暑假生活,特别是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真正做到家园共育,切实提高幼小衔接活动的有效性。

3.关于幼小衔接活动的评价

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避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的依据。应围绕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语言能力、生活能力、行为习惯、交往能力等方面建立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以正面评价为主,积极引导幼儿体验自己的成功与成长的快乐;注重过程评价,使评价更有针对性,更具有个性化;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评价,做到家园一致,幼儿园与小学评价的价值取向的一致。

4.关于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机制

首先,幼儿园要大力培养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则应注重对低年级教师进行幼儿心理、幼儿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与教学技能培训。使双方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有一个感性兼具理性的认识。

其次,双方应共同搭建教学研究平台。幼儿园要向小学靠拢,应邀请小学教师参与幼儿园大班教师的教研活动,甚至参与对幼儿园大班后期一日生活各环节内容与时间的调整,参与教学环境的布置。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与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状况。

再次,双方应建立起幼小教学管理、领导决策一体化机制。双方要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等方面形成共识,构建一个合理的课程衔接方式,实现教学理念、教师教学、课外活动等多方面的直接对接,并以此为基础共同打造幼小衔接的常规化制度及操作模式。

最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幼小衔接的监督视导。行政管理部门一要努力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合作搭台;二要引导双方通过教研平台唱戏,形成衔接共识,建立管理、决策一体化机制;三要把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广开来,固定下来,形成模式,实现幼小衔接的机制与制度创新。

[1]林嘉绥.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方针策略[EB/OL]http://www.china-b.com/.

[2]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R].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3]罗英智.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误区和走出误区的思考[EB/OL].http://www.china-b.com/.

[4]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Z].2008.4.

责任编辑:金锡萍

G610

A

1671-2277-(2010)06-0078-03

猜你喜欢
幼小幼儿园儿童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