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2010-03-23 02:50:59韩文霜
天津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特长新课程评价

■韩文霜

韩文霜 天津市南开中学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尝试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在大胆尝试着对学生评价的革新。现在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观念、目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以前对学生的评价多是学习结果的量化评价,多是学习阶段或知识单元的教学终结性评价。而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则不然,它注重过程的评价,强调质性的评价。评价不是教学的终结,而是教育功能的继续发挥和教学行为的必要延伸。

一、在过程中评价,在评价中激励

我们把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作为重点。新课程的教学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学生探求新知、学会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上。新的教育观念表明,学生形成学科认知结构,使他们的智力、思维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是探究过程、方法与探究结果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这改变了过去“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观念,在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的重要。

教学实践表明,过程与结论相比较,学生探究结论所花费在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学生在学习中有质疑、比较、选择等认识活动,也有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容易形成思辨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此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对于形成他们的这些意识、能力和精神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中,评价注重过程就更具意义。因为学生的探究、研讨、发现等认识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机和能力的形成等,更多地表现在学习的过程之中。

这些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显而易见地延伸了教学,让教学功能得以继续释放。更多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说是润滑剂,也是加速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现和发展,关注更多学生的潜能或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鼓励他们乐于进取、勇于实践,所有这些都是与教师教学中的评价,特别是鼓励性的评价紧密相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这表现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根据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我们的教学评价应该在求实中侧重褒扬,努力发现学生学习、成长中的亮点。哪怕学生有微小的进步,教师也不应该吝惜表扬。教师对于学生不理想的课业成果、研究结果等,不给予全盘的否定性评价。实践证明,褒扬性评价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能产生更好的激励功效。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努力和参与意识,应该关注发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智良性变化,应该关注发生在过程中的合理想法、步骤,应该关注产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能力,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要稳定和巩固学生的主观努力和参与意识,延续并定型他们心智的良性变化,肯定并延伸他们的合理想法、步骤,拓宽他们解决问题的途径,赞扬并强化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过去作为一个学习阶段或一个知识单元的终结性评价,就不大可能显现激励功效。

注重教学过程,让评价有机贯穿于教学过程,努力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导的学生管理评价机制,这样能促进学生和谐主动的发展。构建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律、又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模式和评价机制,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应该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愉快因子,应该是学生学习进程中的信心因素,也应该是学生学习进步、形成个性优势发展的一个动能。

二、在评价中引导,在引导中改进

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趋向进一步的融合。学习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为开放式评价提供了可能和方便。更多的开放式评价又对学生的引导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和方便。以往的封闭性评价就缺少对学生引导的时机和方便条件,更不能多谈促进学生的改进了。

在新课程教学中,往往是对一个学生多元化的评价在先,发现某一个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在后。发现了某一个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会对他采取适当形式的教育引导。教师往往是一边评价,一边引导,评价中有引导,引导中又有评价。恰当的引导常常是与合宜的评价结合进行。这是最直接、最直观的评价中的引导。在评价中发现问题,在引导中努力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改进,无论这种评价发生在课内还是课外,它都延伸了教师的教学,继续发挥着教育的功效,促进学生的进步。

在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中,对学生学习设计的参与和引导帮助,更多地依赖于多种形式和及时恰当的评价。当学生进行了一段课业构想,学习的创设成果还没有完成而遇到困难时,教师可能要介入其中,了解学生难于取得成功的障碍是什么,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障碍。或者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建构,产生了不太完整的设计,这时教师也可以对初步的建构、不太完整的设计进行评价。这时会因为教师的评价而保证了学生思维的缜密、完整,使得学生的建构和设计更加趋向合理和成功。这既可以缩短学生建构的时间,也可以有机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建构的正确框架和弥补学生初步建构的学习框架、设计上的缺陷,改正其中的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恰当的评价中加入合理的引导,会促进教与学双方的进步与成功,进而使得不同学情的学生都得到变化和进步。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坐下来”的方式,对学生实行面对面的评价。这种方式相对减少了与学生相互隔绝的介质性评价。评价中有引导,引导中有改进,这种亲切和谐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更容易产生激励功效,更容易让学生努力和进步。

教师在评价中引导,在引导中评价,它既缩短了学生不会学习或暂时障碍学习的时间,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或掌握技能,以顺利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变,改变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引导的意义在于进取,进取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个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对学生的评价已经不是为了区分和排序,而是为学生更好地改进发展“引路”。

三、在评价中发现,在发现中发展

更多地接触学生,才可能有更多的过程性评价。有了更多的接触和评价,才可能有更多的发现。接触和评价既产生发现,又促进发现。过去对学生的评价,多是终结性的量化评价,而且有中间介质。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多是从介质中发现。其弊端是过程呈现得少,补救不及时或不能补救,量化评价多,质性评价少,缺乏激励机制。特别是期末考试的量化评价,更明显地反映出以上的弊端。最为可惜的是失去了发现这一重要的教育机能。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注意在评价中去发现。这里的发现有三层意思。

一是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评价,就能发现教学环节上的诸多问题。摸清是学习态度问题,还是学习方法问题;是个别学生的问题,还是多数学生的问题;是学生接受的问题,还是教师教授的问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能在过程中发现,才可以解决,才可以更快地解决,才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新课程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

评价中有发现,有发现就有教学反馈。从这个意义上说,评价也是一种难得的教学反馈,评价过程也是反馈的过程。在评价中,能反馈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不同问题:这些问题是特殊的,还是一般的;是学生学习中的某个环节问题,还是他们学习中的全过程问题;是教师教学课前设计的不周全,还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失误等。有了以上的发现,教师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补救。有了以上的反馈,把教学情况了解清楚,才会使我们在教学补救时汲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教学更加严谨地进行。

教师对学生个体的知识和技能的补救,表现了教学针对个体差异的实施和继续。评价是补救的媒介,补救是评价的深入。特别是对于学困生的补救,方法是扶一把、帮一阵、送一段,意义在于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使得不同层次、不同学情的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是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在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中,因为学生有更浓厚的兴趣、更宽松的环境、更活跃的思想等因素,个性反映得更为充分。这其中不乏有他们某一方面潜在能力或个人特长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就可能对此有所发现。在学生探讨、研究等认识活动中,如果教师将教学评价和教学引导有机结合、恰当使用,发现学生潜能和特长的机会就会增多。

评价是一种介入过程。新的教学理念将教与学的过程变成了师生互相交流、启发、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着教学内容。如果这时让多种形式的评价介入其中,教师就会得到更多的新发现,就会有更多的学生的特长被发现。

学生的潜能或特长是特殊存在的,还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学生“能”在哪里,“长”在哪里,他们的潜能和特长的发展速度和方向理想与否等问题,只有介入学生学习活动之中并伴随合理的评价才能得出合理的解答。学生的潜能和特长有时没能在相应的时机、范围、条件中显现出来是常见的,重要的是教师为学生的潜能和特长的显现创造良好的时机、范围和条件,不失时机地发现,并保持、定型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这些都与教师的敏锐观察、精心呵护、正确引导密切相关,而这一切又都与评价的介入密切相关。

评价也是一种实验。因为学生表现个人的潜能或特长不是一次性的,更不可能在一次评价中有极致的表现。他们在完成研究性学习课业、设计开放性学习的成果框架时,不是一次成功,个人潜能或特长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得到最佳的发挥。教师可以在这些学习中审视、检验和评价他们,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学会学习、学会设想。引导并帮助学生创设潜能、特长发挥的最佳情境和氛围。当一个设计不成功时,可以引导他们去改造,或引导他们重新建构一个新框架,用以审视学生、检验学生的潜能或特长。我们应该相信,只有没有发现的教师,而没有不具备一技之长、一物之好、一事之趣的学生。只要教师鼓励并保护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就能够促使他们有积极的个性化发展。

三是发现学生的发现。在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中,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发现。学生在探索新知中的发现,在获得新知的体验中的发现,更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无论这些发现多么稚嫩、多么简单,有多少缺陷,只要有一点点闪光之处,或者只要有一点点创新的精神,都是可喜的,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我们设想,如果教师不接触学生,没有对学生有更多的过程性评价,就不会有发现的机会,更不会发现学生的发现。

教师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发现学生的潜能、特长,发现学生的发现,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发展。

在新课程教学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对学生正确评价的意义,充分利用它的功效,使新课程教学稳步、深入地开展,进而实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猜你喜欢
特长新课程评价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中华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48
让女儿快乐学“特长”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31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LED照明在井冈山特长隧道的应用
如何判断孩子的兴趣与特长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