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高效研发的途径及特点分析

2010-03-23 03:15
中国钢铁业 2010年10期
关键词:钢铁企业战略企业

蒋 玲

1.钢铁企业提高研发效率的主要途径

目前,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环境日益纷繁复杂,钢铁企业要想突出重围,勇立行业潮头,必须要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做后盾。安赛乐米塔尔、新日铁、POSCO、蒂森克虏伯等优秀企业均非常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采取了种种举措来确保企业研发体系的高效运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

钢铁企业研发体系建设涉及的要素很多,不仅包括企业研发战略、研发体制的制定和实施,还包括企业研发机构的组织、运行和管理。如何将研发资源、研发人员、研发手段合理配置、妥善使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提高研发效率的关键。从目前国内钢铁企业研发机构的现有条件来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高企业研发效率。

1.1 围绕市场建立“自上而下”的研发战略、研发规划是提高研发效率的基础

市场是企业经营战略、研发战略的出发点。市场已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经营行为的指挥棒,国际上优秀的钢铁企业都纷纷由钢铁制造商向材料供应商转变,企业经营的不仅仅是产品,更重要的是服务。安赛乐米塔尔“一切以用户为导向”的研发服务理念、“金字塔”式的研发服务策略以及研发触角与市场的零距离等做法是钢铁行业这种发展趋势的最好诠释。因此,企业的经营战略要以市场需求为指导,研发战略要以经营战略为指导。

高效的研发机制是企业研发战略顺利实施的保障。高效的研发机制包括:完善的研发网络、有效的研发管理和顺畅的运行模式。国内外优秀的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过程中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例如:POSCO周密的研发网络既囊括了钢铁研发的方方面面,而且分工合理、层次分明;日本新日铁、JFE等企业的一贯技术开发体制(R-D-E)特点突出,研发成果工程化率高;安赛乐米塔尔、蒂森克虏伯等企业研发网络庞大、研发触角贴近市场。

研发战略的制定要“自上而下”、有计划、分层次。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研发战略和总体规划后,作为企业研发主体的研发中心则依此制定具体的中长期研发目标及相应的年度科研计划,并将上述计划落实分解成各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的开发计划,然后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科研工作,研发成果要及时固化并不断改进,并使其能尽快转化成生产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反应能力。

1.2 加强平台性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注重研发成果的可重复利用性

所谓“技术平台”是指某项工艺技术的相关基础研究的集合,而“产品平台”则是对一系列相关产品共同特性的研究集合。技术平台对新产品研发所需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从而避免了新产品研发过程中遇到技术瓶颈而影响研发效率。产品线是指由产品平台支撑的具有相似特性的一系列产品,一般一个产品平台可支持多个产品线的研发。

对企业而言,技术的可继承性、可复用性是研发高效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共性技术的研发,搭建可供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共用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可有效提高实验室研发效率。同时,新技术新产品的及时固化和持续改进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新技术新产品的固化过程实际上是装备技术的研发、生产过程。

因此,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化,不断持续改进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突破和提升。

近年来,宝钢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提升势头。在超高强度冷热轧钢板生产研发上取得突破,使宝钢成为国内最优秀的汽车板供应商;成功研制出取向硅钢,打破了武钢在国内此领域长期一枝独秀的局面。这两项重要技术的研发都是宝钢经过周密细致的规划,以平台性技术和产品线的研发方式进行并取得突出成就的。

1.3 整合企业内外部研发资源,将合作创新其纳入企业研发体系的有机组成

以产学研和产销研为核心的合作创新已成为优秀钢铁企业提高研发效率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际钢铁行业合作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2)与政府、社会机构的合作创新;(3)产业链上(包括上下游及同行)的合作创新;(4)企业内部的合作创新等。表1对国内外优秀钢铁企业合作创新的实践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见表1。项目合作转向实验室共建、学科领域战略合作。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是比较传统且应用较普遍的方式。早期,这种合作更多是以项目的形式开展。近年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实体”这种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成效,成为企校合作研发的新趋势。

企业与政府、社会机构的合作创新形式则越来越多样化,国外以世界钢协、欧洲技术平台、日本铁钢联盟为代表的合作创新平台在低碳经济时代钢铁生产优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国内以“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代表的创新平台也为我国钢铁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优秀钢铁企业研发工作以“先期介入”等方式不断向产业链下游渗透,与下游企业的合作使研发工作对市场的反应更加敏感、效率更高。

同时,企业内部以产学研销一体化为代表的合作研发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以集团内部的技术协作为代表的合作创新也越来越普遍。

1.4 利用先进的研发手段提高研发效率

利用先进的研发手段将研发人员的智慧结晶在实验室或实验工厂进行反复模拟、实验、论证,明确研发成果可工业化生产后,再到生产现场进行检验,不仅会显著提高研发效率,减少研发风险,而且对生产现场组织运行的影响可降到最低。研发手段主要包括研发方法和研发设备,不论研发方法如何新颖、有效,但最终还是要依赖研发设备来实现。此外,先进的研发管理方法和研发理念能有力地推动研发战略的实施,进而提高研发效率。

表1 世界主要钢铁企业合作创新的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国际上优秀的钢铁企业及相关院校、研发机构均在研发手段的创新和改进方面进行了深入发掘。将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与冶金工程学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模拟仿真技术已成为改进研发手段的重要措施,其应用领域不断得到拓展。快速原型法已被安赛乐米塔尔公司应用于汽车用钢的应用研究领域,并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IPD这种集成产品开发的创新理念早期应用于高科技领域,因其成效突出,已在世界范围的优秀制造业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独特的研发理念同样可用于钢铁企业。

2.国内外优秀钢铁企业研发工作的特点

2.1 安赛乐米塔尔集团

重组后的安赛乐米塔尔集团是一个庞大的跨国企业集团,其研发体系基本沿用原安赛乐的研发体系。尽管其14个研发站散布在欧洲、南美和北美,但却是在集团公司总体研发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研发优势和地域特点开展研究工作,其研发工作具有如下特点:

(1) 该集团的多研发中心体系充分利用并购前原有的研发机构,在地域上、研发方向上呈分布式展开,研发工作与市场、用户结合紧密;

(2) 该集团非常重视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和技术转移。在知识共享方面,西班牙Aviles研发中心设有专门的知识管理研发部门,利用IT技术为集团提供商业解决方案的同时,还构建了一个知识共享交流的平台;在技术转移方面,在该公司每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都有专门的文字对当年公司内部技术转移的项目数量及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3)“一切以客户为导向”的研发理念和“金字塔式”的客户服务策略是该公司研发工作的核心。如何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及个性化需求,如何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等是安赛乐米塔尔集团研发工作的出发点。该公司在汽车、建筑、包装等下游行业中,以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方式开展研发工作及研发服务,其镀锌板、镀锡板的产量占有一半以上的欧洲市场份额。

2.2 蒂森克虏伯

严格来讲,蒂森克虏伯集团不是一家典型的钢铁企业,其钢铁业务产生的利润大约只占整个集团利润三分之一。但在钢铁行业,蒂森克虏伯的技术实力绝对是名列前茅的,特别是在汽车板和不锈钢生产领域。公司研发工作的特点表现为:

(1) 整个集团公司在全球共有85个研发机构或研发部门,共有约3500名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既庞大又分散,研发内容涉及集团公司所有的业务领域。该公司的研发触角与用户、与市场的结合非常紧密;

(2) 蒂森克虏伯钢铁欧洲公司是蒂森克虏伯集团钢铁产业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其技术创新的源泉之一。该公司有五个主要研发机构,研发层次分明。先进材料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先进钢铁工艺技术的相关研究。多特蒙德表面研发中心和应用研究中心则由用户的视角,分别开展钢板表面涂层技术和汽车板激光拼焊、冲压技术的研发,研发的触角直指用户和市场。通过加强与用户的联系、研发出用户满意的产品,从而把握市场先机,占领甚至扩大市场份额;

(3) 该公司非常重视合作研发。先进材料研发中心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在2008年牵头联合其他的德国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用户在波鸿鲁尔大学共同成立了波鸿鲁尔大学高级材料模拟研究中心(ICAMS)。

2.3 新日铁

新日铁在全球钢铁生产技术领域长期处于领导地位,在钢铁行业市场用户选择多变、社会需求多变及全球对能源和环境日益关注的形势下,新日铁为保证公司技术的先进性和利润的不断增长,将研发工作的重点集中于三个方面:高附加值、高强度、节能环保型钢材产品的开发;研发工作围绕用户的需求展开,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为核心;低成本原燃料的开发与应用。其研发特点为:

(1)新日铁明确了技术领先的企业发展目标,并据此制定了相应的研发战略和规划。研发资金投入长期保持较高的水平,研发工作的重点是高附加值、高强度、节能环保型钢材产品以及低成本原燃料的开发与应用;

(2)新日铁采用R-D-E(Research-Development-Engineering)一贯技术开发体制在日本钢铁企业得到普遍应用,并对韩国的POSCO及中国的宝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效运行的一贯技术开发体制紧紧围绕市场和用户,促进了研发工作与工程技术的有效结合,研发成果市场化率高;

(3)新日铁的生产厂分布于日本各地,该公司将企业研发体系集中整合于技术开发本部的做法颇有特色。研发规划管理和研发具体工作的协调管理更为顺畅,在注重专业分工的基础上,更利于发挥综合技术中心的核心作用。

2.4 POSCO

POSCO是典型的善于学习、不断创新的钢铁企业,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POSCO吸取新日铁、蒂森等世界优秀企业的生产、管理、研发的精华,并将其根植于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之中,创新出有自己特色的技术创新之路,成长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其高效研发的特点如下:

(1)韩国POSCO经营战略中明确提出“构建全球最佳生产、销售及研发体系”,在此基础上,该公司制定了相应的中长期技术开发战略,并用有效的研发体系和分工明确的多研发中心网络确保了研发战略的落实;

(2)POSCO是少数将“技术领导力”和“成本竞争力”并行列入经营战略的企业,这意味着,POSCO非常重视低成本高附加值工艺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这与该公司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表现极为吻合。

(3) POSCO产业技术研究院(RIST)作为企业的研发中心,专门设置了技术转移中心,这说明,该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体系已较为成熟,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技术转移,还包括技术营销、技术评估及知识产权管理等职能。技术转移在加速研发成果商业化的过程中,也大大促进了研发效率的提高。

2.5 宝钢

宝钢是我国完全引进日本技术的钢铁企业,其自主创新过程也走过了“引进、吸收、再创新”,直到自主创新的过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宝钢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内钢铁企业中的佼佼者。

(1)经过近年的并购重组,宝钢形成了多研发中心的格局,宝钢研究院作为企业的综合技术中心,与各事业部、分公司研发机构间“合作创新+技术转移”的工作模式,对整个集团研发体系的高效运行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2)宝钢研发工作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的特点也非常突出,这不仅表现为“技术创新需求表”这种动态创新收集的课题来源形式,还表现在研发服务与市场和用户的紧密联系上;

(3)宝钢在研发过程中已将新工艺、新产品的经济性分析作为一种常态工作模式,有效指导了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

2.6 太钢

太钢是我国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不锈钢企业。近10年来,太钢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进步,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名次年年提升,2002年到2005年实现了质的飞跃,从73名急升至11名,并一鼓作气于2007年和2009年的评比中连传捷报,最后取代宝钢,成为钢铁行业的排头兵。

太钢高效研发的突出特点是:

(1)太钢研发课题来源于市场,所有研发项目均来自于销售终端,营销部门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提出研发方向;关系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重点研发工作由企业内部合作创新虚拟组织——战略经营单位承接开展。

(2)合作创新是太钢提高研发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太钢近年在国家级、省部级技术进步奖和发明奖的评比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获奖项目绝大多数都是合作创新项目。太钢不仅形成了广泛的合作创新网络,而且以其在不锈钢和特钢生产领域的深厚积累,创建了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将其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发挥到极致。

3.对我国钢铁企业提高研发效率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进步非常显著。在2009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排名前10位的企业技术中心中有50%是钢铁企业。在国家和省部级各类技术进步、发明专利的评比中,钢铁企业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对我国钢铁企业而言,进一步提高研发效率,缩短与国际一流钢铁企业的差距,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建议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建立、完善以市场和经营战略为导向的研发战略,并在此战略的指导下制订相应的研发中长期规划及重大战略项目、技改项目规划。

(2) 目前,国内钢铁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已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许多企业已出现多研发中心的发展格局。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整个研发体系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定位,并加强多研发中心间的技术协同,合理配置研发资源。

(3)要采纳先进的研发管理理念,建立与研发战略相一致的研发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流程,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改进现有研发评价机制,除技术评价外,应建立有效的经济评价机制。

(4) 整合企业内外部研发资源,构建完善多层次的企业合作创新网络,将合作创新纳入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中。

(5) 企业的研发机构要重点理顺工艺技术和产品研发两条研发主线,从用户角度出发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从集成创新和技术固化角度加强冶金设备及控制技术研究,从改善研发手段出发完善中试工厂及相关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从合作创新角度倡导并推动企业内外部的技术战略联盟和合作创新实体的建设。

猜你喜欢
钢铁企业战略企业
长流程钢铁企业废水零排放实践与探讨
企业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企业
企业
排放绩效在评估钢铁企业超低排放取得效果中的应用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战略
战略
钢铁企业设备环保发展趋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