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芳,刘素霞
(汝阳县人民医院,河南汝阳471200)
面部毛囊虫皮炎病程缓慢,经久不愈,复发率较高。自2008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00例,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1.1 对象 选取来院就诊的150例面部蠕形螨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0例,男32例,女68例;年龄14~45岁,平均(31.2±2.3)岁;病程5个月~5 a,平均(2.3±0.5)a。对照组50例,男17例,女33例,年龄16~38岁,平均(28.3±1.2)岁;病程6个月~3 a,平均(1.9±0.9)a。2组经统计处理无差异。
1.2 入选条件 面部的皮脂中查到毛囊虫或皮脂蠕形螨;面部有皮损,表现为面部皮肤红斑、丘疹、脓疱;有不同程度的灼热瘙痒感或蚁行感;春、夏季发病。
1.3 方法 治疗组:口服甲硝唑片0.6 g/d,维生素B6片60 mg/d(15~30 d为一疗程),以及生地12 g、赤芍10 g、当归10 g、丹皮10 g、川芎6 g、桑白皮10 g、黄芩10 g、百部15 g、白花蛇舌草10 g、夏枯草10 g、牛膝10 g、生甘草6 g,每日一剂,分2次煎服,早晚各一次。局部外涂1%甲硝唑霜(主要成分是甲硝唑),每日3次;百部30 g、苦参15 g、蛇床子15 g、生地榆15 g、大枫子10 g、黄柏15 g,煎水1 000 ml,局部冷湿敷,每日2次,每次15~20 min,与1%甲硝唑霜隔日交替使用。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口服甲硝唑片0.6 g/d,维生素B6片60mg/d,局部外涂1%甲硝唑霜,每日3次。应用药物前用30℃~35℃温开水洗净面部,避开破损处,并密切观察局部情况。
1.4 效果评价标准 治愈:皮损及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无新发皮疹,皮肤颜色恢复正常,镜检虫体阴性。显效:皮损及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仅遗留散在丘疹或红斑,镜检虫体数目减少50%以上。无效:皮损大部分消退,但仍有部分红斑及新丘疹出现,镜检虫体数目减少20%以下。
治疗组治愈94例,显效6例,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37例,显效8例,无效5例,有效率90%。2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P<0.005)。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n(%)]
人体面部皮肤皮脂腺丰富,温度适宜,为毛囊虫常栖息之处,毛囊蠕形螨是一种条件致病微生物,只有在合并细菌感染及宿主过敏体质时才会致病。因人类蠕形螨以皮脂和细胞碎屑为食,故皮脂的分泌量增多,是螨虫寄生的主要条件。青年人发病率较高,特别是肥胖人群,这可能与体内雄激素的刺激,皮脂分泌增加有关。寄生于面部的蠕形螨,其分泌物能溶解细胞,使宿主细胞遭到破坏,又可阻塞皮脂腺的开口,使之发生分泌障碍[1]。又由于其机械性刺激,排泄物以及死虫崩解物的化学刺激,使面部皮肤产生红斑、丘疹、脓疱、结节等炎性及变态反应慢性破损。该组方法的机理是:生地、当归养阴生津、生血养血[2],百部杀虫止痒,丹皮清热和脱敏,桑白皮、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止痒收敛,牛膝、川芎止痛抗炎;甲硝唑杀菌,用局部冷湿敷与1%甲硝唑霜外擦交替应用,既有收缩毛细血管的作用,又有清热、脱敏、抗菌、消炎、杀虫的作用,疗效显著。
平衡饮食是保证药效的基础。由于中药的特性,在用药期间患者配合禁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油炸及腌制食品、禁烟酒),多饮水(每日2 000 ml),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以平衡体内水电解质,促进皮损愈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3]。
准确掌握药物使用方法是保证效果的前提条件。该组病例中,局部涂擦1%甲硝唑霜及中药冷湿敷前均要清洁面部,保证局部的清洁和避免重复感染。同时,告知患者勿用手搔抓皮损处,指导进行皮肤护理的正确方法,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使药物充分发挥药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另外,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面部毛囊虫皮炎,可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率,进而取得远期疗效,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1] 范卫新,毕志刚.皮肤性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王俊志,张海龙,刘宪刚,等.氟芬那酸丁脂软膏联合皮炎汤1号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38例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23):116-117.
[3] 秦桂芳,梁晓红,陈敬燕.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383-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