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萍
(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
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纵深发展以及我国工业体系的完善,工业化发展对人口的集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推广方面的带动作用,使其对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推动也日益显现。
工业化发展可以提高小城镇的产业聚集能力,可以带动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并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在提高小城镇集聚能力的同时,缓解大中城市过度拥挤的状况。因此,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1)工业化发展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充分的产业支持。城镇化发展和聚集主要是依托非农产业来展开的。不断发展壮大非农产业,加快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可以有效实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没有相关产业的支撑,将没有城镇化的发展和壮大。中小城镇在发展初期,产业链条往往较短,产业结构也较简单,但是这些中小城镇却是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乡镇企业在不断扩大发展规模,繁荣乡镇经济的同时也推动着城镇化发展进程。而我国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也是不断支持、引导乡镇企业推动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素质和水平的过程,不断将乡镇企业融入到整个大工业体系之中,通过提高乡镇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来把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带动乡镇企业和城镇化的同步发展。
(2)工业化发展提升了中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人口的能力。城镇化的直接体现和最终目的,都应当是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的发展也只有依托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移入才能保持持续发展,并且不断壮大城镇发展规模。1978年来,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是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推广,大大的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可以把这些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业劳动者转化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可以合理引导他们进入乡镇企业、进入城镇发展,有利于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因而为城镇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保障。
(3)工业化发展为城镇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持。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将首先引起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并以此来推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增强地区的投资能力。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也带动着社会经济的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变革,有利于推动要素商品化、市场化发展,创造出各种要素合理顺畅流动和集中的制度基础和宏观环境。新兴产业的发展和集聚可以有效带动城镇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以及城镇的建设规模的扩大。此外,工业化发展推动的乡镇企业,也可以为城镇化进程提供物质财富基础。例如,乡镇企业不断在城镇中集聚,可以有效促进城镇规模的快速发展,带动城镇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伴随工业化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也带来了人口流动,可以增加城镇消费,拉动城镇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实践证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带动着城镇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要素聚集和人口聚集,在不断改变农村城镇化实现形式的过程中,促进了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和集聚,而这些都将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客观上存在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必将为我国农业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工业化发展可以有效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提供财力支持等,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首先,工业化发展可以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第二、第三产业也在不断扩张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逐步增强,不断吸收农业发展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最终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减少乃至消失。伴随着低效率的农业生产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也开始转向为较高生产率的生产部门。可以说,工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过程,拉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又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创造了客观条件,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转移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其次,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科技进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近代以来,工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向纵深前进,总是与科技革命密切相关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对科学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催生科技创新和发展,科技的进步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当今世界的农业竞争集中体现在高新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相比,我国科技对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较低,已经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我国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进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再次,工业化发展及其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带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深入,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不仅推动了乡镇企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同时也提升了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资金积累。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进,需要加大农业物质条件的投入力度,而单纯依靠农业增长收入是很难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工业化发展积累的社会资金财富将有力保障农业物质要素的投入,切实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此外,工业化发展还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从而推动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在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农业专业化分工也日趋细化和合理,伴随着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总量不断提升,进而带动了高价值作物和特色作物的开发,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工业化发展还促进了农产品运输销售业的拓展,实现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层次的提升,由主要向城市提供农业初级产品向提供农业加工品转变,大范围、大幅度的实现农产品价值和效益的提升,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因此而得到较大提升。
工业化的产生和发展不可避免的促使了城镇化的出现和发展。而工业化发展中,需要人口的集中、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城镇功能以及城镇布局的完善与优化,使产业结构与城镇功能、城镇结构达到相互均衡。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但是,城镇化又对工业化有着极强的反作用,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保障,对带动工业化发展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功能的完善,城镇辐射能力的增强,城镇集聚效应的发挥,会不断把工业化进程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作为现代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标志,其发展进程也反映着工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并推动着工业化运动。
(1)城镇的集聚效应,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条件。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可以是城镇为工业发展,特别是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充分的生产要素支持。伴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也给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如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等市场信息。城镇集聚起来的大量人口,本身便构成了工业与非农产业的巨大消费市场;城镇集聚起来的大量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更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同时,城镇也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更高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平台和载体。
(2)城镇的服务功能,为工业化向纵深开展创造了发展基础。现代工业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劳动力,相对充足的资金、技术支撑,满足生产要求的厂房和机器设备等,同时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也离不开各种社会服务,如水、电、气、暖、通信、交通等基础性服务,以及咨询、培训、策划、法律等各种中介服务等,而城镇具备劳动力、公共生产性设施、社会事业性设施等集聚优势,可以满足工业发展在这些方面的需要。如果没有城镇的发展,或者向城镇以外的其他地方去发展工业,这些条件就只能靠单个资本来完成。这不仅增大了工业投资的社会成本,降低经济效益,而且分散了财力、物力,从而制约着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城镇化发展的程度影响着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城镇作为工业、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城镇规模及其经济容量大小,影响着工业在城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其它工业化要素集聚的规模和速度。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在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同时也影响了工业化的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发展格局影响着工业化发展的前景空间。在城镇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体系相对健全完善的地方,工业化进程可不断借助城镇资源来加速发展,而如果城镇化发展滞后,则工业化也将失去向纵深发展的战略空间。
总之,城镇化发展可以为工业化发展提供较大回旋、调整空间。城镇作为工业化专业服务的载体,同时也是工业化创新服务和市场服务的关键区位。在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城镇化也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1)城镇化发展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要逐步扩大农业产业经营规模,大力发展集约化经营,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而面对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实,必须加快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才能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创造初步的发展条件。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相应带动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因而吸引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集聚,从而推动农村土地的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为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城镇化发展推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城镇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有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收益,扩大农业投资,加速农业现代化实现。同时,城镇化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与农业生产有较高关联度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规范化服务,也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水平的提升。
(3)城镇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城镇化把大量的农村人口集聚到城镇中发展,在这一进程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促进了对农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利于促进多品种、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
(4)城镇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的社会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进而也促使乡镇企业逐步走上有序、科学的发展道路,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可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撑,带动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速度。我国很多地区的发展实践也表明,乡镇企业越发达,“以工补农”的能力就越强,这些地方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也越高。
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势必会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又会为工业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发展关系。
(1)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深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渐变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为工业化的深入进行奠定了基础。同时,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从而使工农业之间在市场的相互融通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共同构成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2)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基本的原材料支撑。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农业资本积累往往被首先用于工业化发展,但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便进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阶段,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无论工业化发展到什么阶段,总需要农业提供原材料等基本要素资源的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基本的、多样化的原材料,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协调统一。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进程,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和投入,也会反过来提升农业在新时期对工业化的支持力度,实现两者的协调互动。
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而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带动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两者是协调统一的发展关系。
(1)农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农业生产在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农业剩余产品,农业剩余产品的出现带动着其他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因而也带动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城镇化发展也受到工业化发展的推动,因此,从根本上讲,城镇化的初始阶段要求农业生产已达到一定水平,从而可使一部分农业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农业剩余是城镇化发展的最根本条件。
(2)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城镇化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农业现代化中,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人口收入也不断提高,在通常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刺激着市场消费,从而为城镇中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促使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使城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也将不断得到提升。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本身也需要大量农业机械、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这也直接刺激了城镇化的发展。
(3)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要素条件。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生产率提升,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化规模和水平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支撑,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镇中,扩大了城镇劳动力的来源,刺激了城镇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满足了城镇经济发展中对劳动力的需求。此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中的集聚,促进了城镇交通、住房、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带动了城镇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和城镇体系的完善产生着重要的推动力,推动着城镇的发展和繁荣。此外,农业现代化发展还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资本要素和土地要素等,例如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对土地的节约,保证了城镇规模的拓展。总之,城镇化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也带动着城镇规模的扩张和发展,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总是协调统一的关系。
[1]辜胜阻等著.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热点问题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罗必良.现代农业发展理论——逻辑线索与创新路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严水永.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J].理论界,2007,(2).
[4]李红,夏显力.城乡统筹背景下小城镇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