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学生为本”教学模式的应用

2010-03-22 21:40房咏梅权可新陈鹤松郭凤云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生命教学模式

房咏梅,权可新,陈鹤松,郭凤云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

试论“以学生为本”教学模式的应用

房咏梅,权可新,陈鹤松,郭凤云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就是教育主动适应人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进行自我发展改革的实践成果之一。以学生为本位作为教育培养的宗旨,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头脑,把学生培养成自主能动、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以学生为本;教学模式;哲学原理课;应用

教育实践的目的就在于推动人与社会的发展,这是教育价值所在。“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就是教育主动适应人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进行自我发展改革的实践成果之一。所谓“以学生为本”是指转变一切依靠教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生命创造,以学生为本位作为教育培养的宗旨,根据时代发展的精神,解放学生的头脑,引导、启发学生内在的实际需要,创造和谐、宽松和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高度尊重和信任学生,激扬学生的生命,把学生培养成自主能动、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一、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完整发展

在传统教育中,无论是道德的引导、知识的传授还是技能的培养,以教师为本的培养范式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人才,但“已经达到的良好的目的,容易变成更美好的目的的敌人”。以教师为本的培养范式成功的强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为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科技的同时,也付出了忽视学生能力发展、漠视学生生命精神的代价,具体表现为:

1.弱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唯师是尊、唯师命而俯首,教师成了权威的符号,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弱化,主观能动性自然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以致教学相长成了一种理想。师本培养范式中强调知识、文化的传承而忽视对其进行创新。面对千万年积累的文明成果,必须首先继承然后再开拓创新。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上,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然而,现实的教育更多的关注了守成与占有,把获得既定的知识当作了终极目的。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忽视,创造性受到了遏制。

2.压抑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挥,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从培养目标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都用刚性、量化的统一标准去衡量具有不同潜力的学生,客观上束缚了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可能的独特发展,甚至出现压抑个性的局面。教师将固有的理想目标用程序化的方式加以灌输,用自己的思想去代替或束缚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使学生的思想失去自由,导致其无法真正走进广阔的知识天地。

由此可见,师本培养范式愈来愈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其所固有的弊端在新形势下逐渐暴露出来并因此陷入困境。

二、“以学生为本”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转换

对于“以学生为本”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我们不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本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建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建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即根据生本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地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让其潜能得到激发,天性得到发展。“只要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要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所以,“以学生为本”的要符合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生命特征。要给课堂教学赋予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精神和生命的意义;平等特征。只有在平等的环境里,所有学生的个体生命才能得到关爱和尊重;创造特征。生命在于创造,课堂的生命性是创造性的前提和基础,创造性是人生命性的升华和发展。

从以教师为本的教学向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转换,可以通过以下课堂教学三个“转变”来实现:

1.课堂上由对“知识”的关注转为对“人”的关注。在以教师为本的课堂上,“知识本位”主宰一切,教师只见知识不见人,人的个性和潜能无从挖掘,以致课堂教学成为“一潭死水”的局面。生本课堂则要求教师对知识的关注转为对人的关注、对人生命的尊重,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发展学生的天性。

2.课堂教学方式上由“讲授”转为“对话”。教师的讲授几乎成了师本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而生本课堂就是要把讲授转变为对话。通过对话,人的精神内涵会获得极大发展。也只有通过课堂师生、生生、生本间的对话,才能创造平等、互动、创造、生成的价值,从而创立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可以预见,随着生本课堂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话会逐渐从一种教学方法提升为一种教学艺术进而升华为一种教学精神。

3.课堂教学中由注重“结果”转为强调“过程”。重视教学结果轻视教学过程,是师本课堂教学的典型特征,其实质就是注重预设而忽视生成。结果造成对学生智力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因为它割裂了知识与智力的关系。生本课堂强调教学过程,就是注重教学生成。因为教学过程就是知识、情感生成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从生命的角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生本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氛围、抓住契机,开展对话教学和情景教学,不断促进生成,使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成长。

三、“以学生为本”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1.确立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认识方面的原因,也由于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我们还不能、也无法实行通才教育,但是,也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搞单纯的专业教育。从社会分工的现实及学生今后的就业需求出发,高等教育还要分专业培养人才,但同时,高等教育尤其是高层次的高等本科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高水平的高等本科教育应该以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潜力大,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2.制定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学计划。这样的教学计划,其课程设置一方面要使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学到某一专业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学科大类的基础知识,掌握作为当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具备很好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具有开阔的胸襟和世界眼光,为学生向其他专业和领域过渡提供基础和条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师生之间互动的、平等的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把自己作为知识的权威和真理的唯一掌握者,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置于与自己一道共同探索真理的平等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改变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开展讨论式、启发式、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发现式和创造型学习,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新,同时让教师从教学中得到启发,实现教学相长。

4.拓展课外课堂,开展广泛的、丰富多彩的课外科研和实践活动。包括各种学术讲座、各种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研究、各种社会调查和实习等,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周芬芬.雅斯贝尔斯自由教育哲学观论析[J].山西师大学报,2006(7).

[4]涂怀京.陶行知学习能力培养思想探析[J].福建陶研,2005(3).

(责任编辑:景时)

G652

A

1008—7974(2010)01—0107—02

本文系通化师范学院2007年教研项目。

2009—10—20

房咏梅(1970-),女,山东兖州人,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本生命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以学生为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研究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