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钦英,何树莲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敌对势力分裂中国、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日趋尖锐复杂,青年学生已成为境外各种政治势力争夺的对象,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影响的严峻挑战。我国大学生一方面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交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显著,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增强,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情况。面对这些新情况,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化解这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思想、社会稳定和社会良性发展带来的潜在威胁,这是高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优化育人环境,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和寻求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并推动社会主义“四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政治的战略意义、实践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和部分院校学生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北京、江苏、浙江、湖南、广东部分女子院校和高校,通过查阅网上资料、个案分析等研究手段,了解掌握了广东省内外十多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基本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
校园文化通过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发挥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陶冶师生的思想,塑造、凝聚、导向、激励师生,推动高校良好教风、学风、校风的养成,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功效。
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的积淀,对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有一个批判、继承与吸收问题,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导和有效促进。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优秀校园文化和主导校园文化先进方向的可靠保证。
校园文化在思想导向、价值导向、行为导向上都有着很强的思想教育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对思想政治教育起推动和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则以正确的舆论导向、科学的理论、高尚的情操以及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引导和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培育校园人的共同理想和校园精神。二者之间一方偏离正确的轨道都会影响和削弱另一方的发展,降低教育的实际效果[1]。
目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个性特色不明显,出现了“同化性”倾向。我国女子院校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存在较多的“克隆”现象,与普通院校无明显区别。一是缺乏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普遍存在只重物质形态文化建设而忽略精神形态文化建设,没有充分提炼出物质文化应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体现女校环境文化应有的寓意和教育功能;二是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未能把物质文化建设置于学校整体、可持续的发展规划中来谋划。
一是科学布局,整体规划。要体现规划的先导性、延续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制定出具有女性教育特色的规划方案,在充分考虑地域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使校园布局的整体规划、校舍建筑和人文景观的设计建造以及校园的绿化美化具有与女校办学宗旨相一致的文化内涵。二是注重融合,艺术性与教育性并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承载着双重任务:一方面,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传承精神文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修养。要按照美的规律营造富有女校精神文化内涵的校园物质环境,把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作为女校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途径和物化的表现形式。三是彰显个性,塑造品牌。只有个性突出的校园环境文化才具有生命力。女子院校要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品牌形象塑造,按照自身的特点、办学理念,建立富有女校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人文景观、形象产品[2]。
从女生群体层面上看,当前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她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能努力学习、奋发成才。但也有部分女生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意识弱化、价值取向扭曲、集体观念淡化、成才意识不强、自卑自弱、心理问题突出等问题。从学校教育层面上看,一是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智轻德现象;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社会性别意识”缺失;三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效果欠佳;四是教育形式、途径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女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新变化的教育需求[3]。
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为核心,注重女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着力提高女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整体素质,激发女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内驱力。以女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关注女生发展,营造有利女生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女生充分认识到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女生心理素质,帮助女生扬起理想之帆,提高抗挫折能力,勇敢面对困难、压力和挑战。融合企业文化,培养女生职业品质,帮助女生了解、认同企业文化,培养合作、敬业、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4]。
校园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和由这种规范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校园内各种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并产生于师生员工内心的制度意识。
女生对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总体是肯定的,但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偏差:一是认为制度过繁、过严;二是对制度的内涵、外延认识模糊;三是理论上认为重要,但行为上自律意识不高;四是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明显,存在有选择性地遵章守纪。调查结果也反映女校制度文化存在的问题:一是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制度未能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和习惯;二是部分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人本性不够,原则性与灵活性未能和谐统一;三是制度的本土化、创新性不足,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从实际出发,量身定制适合女院需求的校园制度。要考虑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人为本,着眼于制度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制度既要体现规范性和约束力,同时也要体现以师生发展为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本的理念。突出主体,调动师生参与制度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引导,提高女大学生的制度意识,使制度内化为女生的自觉行为规范。注重师表,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迁移扩散效应[5]。
课题组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女子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5241”模式,即:树立5种理念,坚持2个原则,推进4个结合,实现1个目标。具体是: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前提,以战略规划为关键,以地域文化、企业文化、性别文化为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女校“四自”精神为核心;坚持高职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女性教育的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与女性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相统一的原则;推进校园文化的培育与职业教育、女性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实现融艺术特色、女性特色、职业特色为一体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目标[6,7]。
以先进的现代高职女校办学理念作为特色校园文化设计的基础和先导,准确定位高职女性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特色校园文化的思路,以利营造充满浓厚职业特色的女性人才培养氛围。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战略性规划,推动学院可持续发展。创新高职女性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女性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体制和育人模式。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实现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根本保证。构建女校特色校园文化体系,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入手。
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推进“四个结合”: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围绕“职”字,突出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按照职业教育特色的办学理念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使师生置身于浓厚的职业环境中;与女性教育相结合,围绕“女”字,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为核心,以先进的性别文化引导女生的全面发展,创新高职女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女性社会参与的学科专业体系;与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对女生进行企业文化的预熏陶,全方位实施“校企结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通过校园环境、人文环境、道德教育、国防教育和社团活动等熏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5]。
女子高职校园文化是有别于普通高校和一般高职院校、在女性教育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富有女校特色、适合女生成长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具有有利于培养“四自”精神人格的优秀女性人才的特点。
一是物质文化环境育人。通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人文景观、环境美化和校徽、校旗、文化品牌识别系统等,培育校园人的共同价值观念。二是精神文化育人。通过凝练高职女校精神,总结自身办学经验、办学理念,凝练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念。三是制度文化育人。通过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制订、完善,共同维护和执行机制,规范和约束师生的行为,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四是行为文化育人。通过发挥教师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加强女大学生独立、竞争、成才的意识的培育和开展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抵御低俗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全方位培养女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