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蓓蓓,张小兵
(延安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战争的惨烈胶着使得日本士兵内部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厌战和反战情绪。解放区日人反战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一些日本有识之士领导,以日本士兵为主体,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展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革命运动。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被动防御,日军很少有被俘的,有的甚至在被俘时自杀,因为在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士兵身上,“与其当俘虏受侮辱,毋宁自杀殉国的观念已渗入人心”[1]。随着战争的持续,被八路军俘虏的日兵日渐增多,在中国共产党和日本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他们中一些觉悟了的日本士兵建立了各种反战组织,毅然加入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行列。解放区日人反战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9年1月—1942年8月)。1939年1月,八路军总司令部和野战总政治部在山西省东南部召开祝贺新年的集会,原日本士兵杉本一夫、小林武夫、冈田毅进三人在会上表示志愿加入八路军,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热烈欢迎,并批准了他们的要求。他们加入八路军后,主要协助八路军进行对日宣传工作。在此基础上,1939年11月7日,杉本一夫等人在山西省辽县(现为左权县)麻田镇成立了解放区第一个日人反战组织——觉醒联盟,其目的在于“(谋)求东方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与真幸福,促使日本士兵与人民从日本法西斯军阀的欺骗压迫中觉醒”[2]。觉醒联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先后建立了太行、山东、冀南、冀鲁豫、太岳等五个支部,到1942年3月,盟员已发展到50余人。
1940年3月,日本共产党领袖野坂参三秘密来到延安。在他的指导下,经八路军教育后觉悟了的日本士兵森建、高山进、市井春夫等人于1940年7月7日发起并建立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当时在国统区,日本共产党人、进步作家鹿地亘在重庆已成立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总部。延安支部在筹建过程中,曾发函与总部负责人鹿地亘联络,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阻挠,未能取得联系。因而延安支部对以后在各根据地建立的反战同盟组织实际发挥了“总部”的作用。之后,反战同盟在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华北、华中抗日前线,建立了晋察冀、晋东南、山东、太行等支部,其目的在于“停止侵略战争,打倒日本法西斯政府,确立真正的、永久的东亚和平”[3]。
1940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野坂参三在延安建立了日本工农学校。该校本着“和平、友爱、正义、勤奋、实践”的宗旨对日本战俘施以教育和管理。由于工农学校能够提供较长时间进行系统学习的设施,因而它又成为培训反战同盟干部的中心。1942年6月23日,在野坂参三的指导下,“在华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延安成立。其中心任务是“研究、掌握及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培养和锻炼共产主义战士;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打倒日本天皇制,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在日本实现共产主义革命”[4]。共产主义者同盟主要由反战同盟的优秀分子组成,是反战组织的领导核心。
第二阶段(1942年8月—1944年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士兵中的厌战情绪日益增长。为了把分散在各地的反战团体统一组织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1942年 8月,觉醒同盟与反战同盟在延安召开了全华北反战团体大会和华北日本士兵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把觉醒联盟和反战同盟合并称为“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联合会”,延安设有“延安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联合会本部”,华北则设有“在华日本士兵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大会还制定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纲领》,提出反对日本侵略战争、促进日本士兵政治觉悟、打倒日本军部政府、加强东方各国人民团结、积极援助华北中国军之抗日战争等五项纲领。这次大会的召开,把此前分散在华北各地的各个反战团体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联合会,并“誓以这个巨大的力量促进日本军队里的士兵和日本人民的觉醒而全力以赴”[5,p299]。至此,解放区的反战运动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统一的组织。与此同时,各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支部。日本工农学校分校也扩大到晋西北、山东等根据地。
第三阶段(1944年2月—1945年8月)。随着中国抗战形势的发展,反战同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任务不仅是要帮助中国人民反抗日寇的侵略,而且应该争取日本人民自身的解放。1944年1月至2月间,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扩大执行委员会协议在延安成立“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它的中心任务是“结束战争、打倒军部、建立民主的日本,成立人民政府”[6]。1944年4月,日本人民解放联盟正式成立,同时反战同盟宣布解散,一切事宜移交解放联盟。随着我军全面军事反攻的到来,解放联盟各支部纷纷行动起来,参加反对侵略战争的最后一战。1945年8月,解放联盟和野坂参三先后发出通电、通告,敦促日军官兵放下武器,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8月30日,解放联盟和日本工农学校在延安王家坪举行出发回国纪念大会。是年底,野坂参三和反战战士陆续启程回国。至此,解放区的日人反战运动胜利结束。
解放区日人反战组织自成立后,开展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反战宣传。因为他们熟悉日军情况,了解日本语言和风俗习惯,对八路军的政策又有切身感受,还有的与日军有同学、同乡等关系,日军对他们的抵制情绪相对较少。成员们通过用日语向日军喊话、寄信件、送“慰问袋”等方式宣传八路军的政策和主张,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本质,劝说日军放弃无谓的战斗。反战同盟各个支部还积极印刷报纸和小册子,如太行支部的《同胞新闻》,冀鲁豫支部的《黎明的战友》等,向日军宣传八路军的政策,在日军内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仅1943年,反战同盟成员在华北各地散发的传单、报纸、小册子等宣传品的印刷份数,达二百万份。[7]通过各种各样的反战宣传,日本士兵逐渐了解了反战同盟的性质及八路军的各项政策,向八路军主动投降的人数显著增加。据统计,1940年主动投降的日军人数占中共所收容日军俘虏总数的7%,1942年增至18%,1943年占48%,1944年则达到80%[8]。反战同盟正是以这种无声无息的搏杀,瓦解了日军的军心。正如朱德总司令在评价反战同盟的工作时提到,反战同盟是“发动千百万(日本)士兵投入反战运动的杠杆”[9]。
除了在战场上协助八路军对敌宣传外,反战组织的成员们还积极整理日本文献材料、培训日语翻译人员和协助八路军做好战俘的教育与改造工作。反战同盟成员们十分重视从日军那里缴获的军事文件、报纸杂志、日本士兵和侨民的信件与日记等资料,因为“这些对于了解日军的军事、政治情况、士兵的情绪以及日本国内的情况,是极为重要的”[6,p288]。依据这些材料,反战同盟成员制定出了切合实际的反战口号和歌曲,在对敌宣传中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搞好反战宣传工作,在野坂参三的倡议下,反战同盟各支部还专门成立了“日本军队研究会”,这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反战工作的开展,还向八路军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政治材料和军事情报。此外,新战俘的教育也是反战同盟的一项重要工作,盟员们主动接近战俘,用亲切的语言使他们从被俘的恐惧与绝望中平静下来,通过谈话了解他们的出身、思想和性格等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出改造他们的方法,为进一步教育和改造战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1年秋,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参议会议员的选举工作。反战同盟主要负责人森健参加并当选为区参议员。他在大会上做了支持中国抗日战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演说,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反战士气。为了保卫陕甘宁边区政权,反战同盟于1942年8月组织了边区日人自卫军大队,由大山光美、中小路静男为正副大队长,森健为政治委员。在共产党的整风运动中,反战同盟胶东支部的小林清在胶东区的整风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反省了自己被八路军俘虏后的错误念头以及思想转变过程。对此,山东军区党委和政治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的发言“给予我党整风干部在反省运动中很好的启示”[10]。《大众报》把他的发言稿以《我的思想反省》为题全文刊登。反战同盟的成员还积极参与根据地的经济建设。1943-1944年的“大生产运动”,日本工农学校并没有生产任务,但他们自发成立了农业、纺线、木工等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响应边区“巩固革命家务,提高自给能力,保证丰衣足食”的号召[11]。学员新川久男还被评选为学校特等劳模,出席了边区的劳动大会。
反战工作的顺利开展必然要求有一大批反战意识和工作能力强的战士,培养这样的人才是反战同盟的一项重要工作。野坂参三曾经指出:“同盟战士反战意识和工作能力的强弱,是决定着反战斗争是否成功和同盟力量大小的关键。”[6,p279]反战同盟不仅重视对成员反战工作能力的培养,还进一步教育他们理解革命理论、具备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同时,反战队伍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至1945年8月,解放联盟共设立了两个地方协议会、四个地区协议会和18个支部,盟员达到1 000余人[12]。卓有成效的反战工作使得日军非常恐慌,他们派遣大量的日本特务混入同盟内部伺机破坏,因此防奸、肃奸工作也显得异常重要。在同盟成员的教育和帮助下,很多特务向八路军和反战同盟坦白了一切,有的甚至还加入到反战行列中,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1942年 2月,日本军部曾派一名叫齐藤的士兵诈降八路军,命令他暗带一瓶毒药,试图毒害晋东南觉醒联盟总部负责人。齐藤到总部后,见八路军和日本反战弟兄亲如一家人,大受感动,“乃将毒药呈送,请予治罪”[13]。随后,他主动加入反战组织,与八路军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
1945年 8月,日本投降后,解放联盟的成员们开始致力于日军的劝降和扶助侨民与难民工作。由于当时国民党与日军相互勾结,在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命令日军只向国民党部队投降而拒绝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因而解放区接受日军投降工作显得异常困难。解放联盟的成员们不仅积极向战败日军宣传八路军的俘虏政策,还协助八路军劝说日军放弃无谓的抗争,向八路军缴械投降。有的成员甚至不顾自身安危,亲赴敌营劝说日军投降。解放联盟胶东支部的小林清曾随胶东八路军到前线接收日军武装,当时驻守在青岛外围和即墨等地的 200多名日军企图溜回青岛向国民党军队缴械。他们被八路军包围时,拒不投降。小林清作为八路军的谈判代表亲赴敌营谈判,最终促使日军向八路军投降。谈判结束后,日军少佐问小林清:“阁下是日本人吧?”他理直气壮地说:“是的,但你要明白我现在是八路军!”[14]小林清的出色工作受到当时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表扬,同时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此事一直反映到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陆军总部下令:“日人小林清、渡边进在青岛附近策动日军,并在烟台组织山东日军解放联盟积极活动中,等情仰即查明严予制止为要。”[15,p135]在解放联盟成员们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日军在八路军、新四军面前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抗战结束后,面对大量在战争中滞留中国的日本难民和侨民,八路军专门下设“日本人管理会”和“日本侨民会”负责日本难民与侨民工作。解放联盟的成员们由于其特殊的身份自然而然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了大量日本难民与侨民顺利返国。
早在1937年10月毛泽东在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就指出:“我们的胜利不但是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16,p381]朱德总司令在1938年初也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战主要是政治战,就是宣传和瓦解敌军,促进日本人民和士兵起来实行“革命的败北主义”[17]。解放区日人反战组织正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反战宣传,驳斥了日本政府关于战争是“正义的”、“为东亚和平”的虚假宣传,在瓦解和争取日本士兵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反战同盟成员香河正男所说:“被征来华时,受着当兵是国民义务的宣传,说要到中国来打共产党。”接受了反战同盟的宣传和教育后,“才知道是受军阀的欺骗。战争使家庭离散,我领悟了战争是军阀资本家升官发财的工具,与我们是毫不相干的。”[18]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学员大谷正写道:“过去仇视中国,愿为日本帝国主义牺牲一切的我,现在愿意这样宣誓:由于我正确理解了我们的任务和目的,我将和中国八路军一起,献身于打倒我们的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为求得中日两民族的解放而奋斗。”[16,p62]反战同盟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士兵宣传的欺骗,动摇和改变了日本士兵的各种错误观念,起到了削弱日军战斗力的作用。据延安日本工农学校调查,学校新来的学员中,逃兵和主动投降者在全体新学员中的比例在逐年增加:1939-1940年,10%;1940-1941年,31.8%;1941-1942年,21.4%;1942-1943年,40.7%;1943-1944年,44.1%[6,p362]。
在华日本人民的反战斗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抗战的胜利既是中日两国人民反对共同敌人一—日本军阀斗争的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毛泽东在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的因素中,就包括了“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的兵士”[15,p440]。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也高度赞扬日本反战同志在解放日本人民、解放中国人民、帮助世界革命上发挥的巨大作用。还有不少反战同盟的成员在战场上与八路军、新四军并肩作战,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毕业的学员中,进行“反战工作而牺牲的日本朋友,有名有姓的达二十五人”[19]。他们的反战活动开辟了解放区抗日战争的“特殊战场”,是中日两国人民在人道主义、国际主义基础上的合作,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中,日本士兵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共同反对日本法西斯主义,是中日两国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刻体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评价反战同盟时指出:“这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反战同盟又是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帮助的起点。”[20]抗战胜利后,仍有几万名前日本士兵和在华侨民自愿留在中国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服务。不少反战同盟的成员纷纷著书立说,回忆抗战时期在华日人反战组织的情况,宣扬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如“1983年水野靖夫(在华日本人反战组织冀鲁豫支部支部长)写的《反战兵士手记》(解放军出版社出版);香川孝志、前田光繁写的《反战兵士》(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87年出版的《反战兵士物语》(中文版译名为《帝国军人到反战勇士》)”等[21]。部分反战同盟成员如香川孝志、前田光繁等多次联袂访华,始终致力于促进中日友好,增进两国人民感情的伟大事业,为两国战后友好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日本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在国际主义觉悟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在华日人反战组织始终高扬为和平而战的旗帜,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开展了一系列反战运动。他们和中国人民一道坚决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积极协助中国抗战,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日本入侵中国、两国关系最坏的时段里,他们为两国人民架设了友谊的桥梁,并始终致力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他们的义举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