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述评

2010-03-22 13:26仲素梅
统计与决策 2010年3期
关键词:资源经济研究

仲素梅 ,武 博

(1.河海大学 商学院,南京 210098;2.南京审计学院,南京 210029)

1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国外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究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自然资源、物质资本、技术进步等相继被揭示出来并置于突出的地位。其中,自然资源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必要投入品,成为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研究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些基本的理论成果和模型最早源于一些西方学者,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1 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是否存在限制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然资源是经济总量增长的成本,在考虑产生经济增长的源泉时并没有充分重视自然资源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来看,自然资源无论是在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方面还是在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方面都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连续两次“石油危机”的出现,人们意识到曾经长期忽视的自然资源并不是一种无代价的生产要素。因此,增长理论中对资源约束下的最优增长路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开始大量出现。代表性的研究有:Vousden(1973)、Dasgupta 与 Heal(1974)、Common 和 Perring(1992)、Solow(1974)、Stiglitz(1974)、Sehou(1996)和 mulders(1995)等。 通过对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研究,目前西方学界关于自然资源是否会限制经济增长主要形成了两派观点。

(1)悲观派认为:地球不能长期承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如果人类对自己的经济行为不加约束,自然资源终会枯竭。1798年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悲观派代表性的研究,马尔萨斯认为随着社会的演进,人口的膨胀、自然资源的短缺将导致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增长的停滞,即使技术进步也只能带来短期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最终将因自然资源的枯竭而崩溃。1890~1920年,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代表的“保护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出,经济增长存在极限,即使是技术进步也无法避免,过快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威胁子孙后代的一个主要因素。1972年,以Meadows等为代表的罗马俱乐部写出了《增长的极限》,在报告中Meadows等人对全世界截止到2050年的经济增长做了预测:随着时间的演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将不断增加,环境的恶化将不断加剧,人口增长还将持续。由此,他们认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世界经济的悲惨结局不可避免。

(2)乐观派认为:如果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那么世界经济可以克服可耗竭资源的有限供给问题。1931年经济学家Harold Hotelling在《可耗竭资源经济学》书中指出,经过无限长的时间,来自不可再生资源的社会财富可以达到最大化,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实体,将以社会最合理的速度采掘不可再生资源。1963年经济学家Barnett和Morse发现虽然农产品、矿产品等资源是稀缺的,但其价格和生产成本均呈降低的趋势或保持均衡的态势,他们将这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技术进步,认为是技术进步产生了稀缺资源的替代物。以Hartwick(1977,1978)为代表的经济学家(Becherman,1972;Coleetal,1973;Lecomber,1975)研究认为:自 然资源的变动在市场来不及做出相应调整的情况下,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长期来看,资源约束不会真正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威胁。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能够找到任何可耗竭资源的替代物。1974年新涌现出的一批学者Stiglitz(1974)、Solow(1974)、Dasgupta 和 Heal(1974)、1981 年 Dasgupta和Stiglitz通过各自的研究,对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是持乐观态度的。1987年,Brandtland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关于世界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报告。Brandtland委员会宣称所有经济增长和环境的改善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二者相互依存,这种保证就是:“我们希望在不为一方牺牲另一方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增长”。Brandt1and委员会唤起了公众对于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注意,使人们更多地去思考: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否能够与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共存?

1.2 探讨自然资源怎样制约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是怎样的关系?研究者们最初认为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一观点随着世界上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奇怪现象的出现而告终,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发展并没有因为资源的优势而持续快速发展反而都出现了停滞,研究者们经研究发现自然资源在担任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角色的同时,确实也存在着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由最初研究者们所认为的正相关关系走向了负相关关系。下面就二者关系的演进作一个梳理。

(1)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经济增长是靠消耗自然资源为前提的,自然资源为经济增长提供物质资料来源,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通常蕴含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富饶的自然资源是一笔天赋财富,是“神赐天粮”,是“自然红利”。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理论基本上强调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即自然资源越丰富经济发展势头越好,反之,资源越贫瘠经济发展越落后。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史也表明,自然禀赋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优势所在,它决定着地方经济的增长与走向。目前的经济强国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在历史上的强势发展都曾受益于自然资源的贡献。Habakkuk认为,从资源开发起步,通过自然资源的开采、开发利用,可以迅速实现资本的积累和经济的增长。美国在工业生产中的领导地位与其在资源产品上的开采和生产是分不开的。细致论述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的当属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之后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模型又进一步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该模型认为一国应根据自身要素的丰裕状况决定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向。自然资源被看做决定经济和贸易发展格局的关键性要素,对一些人才、资金和技术缺乏但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选择农产品和矿产品等自然资源产品的出口加工导向往往具有比较优势。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二战后许多自然禀赋较好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选择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时,大都通过开发利用本国、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发展资源型产业,实现经济的迅速增长。资源禀赋说或比较优势理论主要着眼于资源数量的研究,这种由资源供给波动引发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属于数量型约束。其表现为:短期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资源供应紧缺;国内外资源供给对长远发展所形成的潜在约束。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并没有因为拥有“神赐天粮”而飞速发展起来,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越来越不明显,甚至其发展速度反低于自然资源相对贫瘠的国家和地区,许多地方出现了负相关的悖论。

(2)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1993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资源诅咒”的概念,引起了发展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Sachs和Warner研究发现丰富的资源对委内瑞拉、墨西哥、秘鲁等国的经济增长不但没有起到促进的作用反产生了负作用。Elissaios和Reyer研究发现资源丰富的阿拉斯加等州经济发展反而滞后于资源贫乏的州。另外,非洲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增长率也较低。相反,资源贫乏的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的经济增长率却比较高。 此后,Sachs和 Warner、Gylfasonetal、Papyrakis和Gerlagh等大量的实证研究都支持了“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自然资源丰富对经济增长更多地起着阻碍而不是促进的作用。目前,国外大多数研究都支持这一命题:自然资源如果对其他要素产生挤出效应,就会间接地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Gylfason称之为“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常见的传导机制包括:贸易条件论、荷兰病、资源寻租和腐败、轻视人力资本投资、可持续发展能力衰退。

2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国内研究进展

相对于国外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丰富的研究成果,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显得比较贫乏。国内学界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基本可以从两个层面概括:

2.1 我国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资源约束

对此,大部分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资源约束。对中国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带来的经济的高增长率是否可持续的问题存在两种分歧。①一些学者给出了较悲观的预期。解三明、刘树成、江小涓分别从部分国家的经济增长历程、中国和东亚国家的增长路径与国际间长期增长率的对比入手,利用国际经验进行预判,在高增长率持续一段时间后,一般会经历一个较长的经济低增长或停滞时期。②另一些经济学者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较乐观的预期,李善同等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率仍低于潜在的增长率,当中国告别短缺经济、出现结构性相对过剩时,长期经济增长会受到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影响,而在中长期内,经济增长在供给和需求方面都会存在较大潜力,仍然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空间。

除以上两种对立的观点外,大多数学者试图从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困难及有利条件出发,研究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为处于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寻找可行的路径。如吕铁提出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和产业经济体系,制定并实施资源保障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降低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消耗量,走一条不同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余江等基于Romer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推导和数值模拟,提出自然资源的约束对经济增长存在阻碍,并且这种阻碍力与资源消耗率、资本及自然资源的产出弹性相关。罗浩用新古典索洛模型证明了自然资源的固定禀赋最终将使经济增长停滞,提出两种机制可解决资源瓶颈问题。张景华认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自然资源利用不当会抑制经济增长,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是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制度条件决定经济增长的效率。陈书宏研究认为:对于自然资源依赖较大的中国,土地和资源供给的紧缺性与社会经济需求的增长间失衡发展的态势已事实性地凸显,文章提出对于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可以一方面加紧技术的变革和新发明突破,另一方面,选择一条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利用土地与资源的发展道路。余江、叶林从产业结构层面分析了资源约束下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提出资源再生率和消耗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并认为在短期,如果资源较为充裕,高资源依赖的产业结构可能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不明显,甚至会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对自然资源的提前透支会降低经济增长的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下降甚至停滞。张占录、李永梁提出土地要素是开发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但土地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功能是变化的,而且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呈逐渐弱化的趋势,技术和制度要素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大。即然这样,作者提出,可以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加强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从而使经济增长受土地的制约逐步减轻。康鸳鸯等指出:土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我国实际操作中,土地资源闲置严重、土地单位产出率偏低,土地使用粗放严重影响了土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发挥,因此实施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是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之一。朱莲等研究得出:土地利用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方向和速度,如果土地利用类型适应经济结构,将促进经济发展;同样,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然推进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调整。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普遍认同土地利用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尽管有少部分学者持悲观态度,大多数学者还是积极乐观地从各个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试图找出土地资源约束下经济持续增长的合理途径,目前在这方面也已取得了不少的突破。

2.2 探讨自然资源怎样制约经济增长

国内学界在认同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纷纷围绕“富饶的贫困”这一怪象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1)验证“资源诅咒”。徐康宁、王剑首次验证了“资源诅咒”命题在我国的省际和城际层面都是成立的,在我国一些资源优势的省、城,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反而制约了经济增长。韩亚芬、孙根年、李琦以中国的省际数据为样本,也对“资源诅咒”效应的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多数省份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反而制约了经济增长。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山西、黑龙江、云南等地的经济绩效远不如自然资源贫乏的广东、浙江、江苏等地。他们认为“资源诅咒”效应是我国东西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滕春强从“资源诅咒”理论出发,对我国三大区域资本形成机制差异的根源进行了重新诠释。

(2)剖析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陈凯等从山西偏重于发展资源生产性行业、腐败和寻租行为以及缺乏制度创新等方面解释了我国煤炭大省陷入经济困境的现象。峻峰 从惯性作用出发,认为在发展中长期基于资源优势的传统理念,一味地强调和奉行自然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是某些地方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牛仁亮、张复明(2006)认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出现“资源诅咒”与发展路径、制度安排以及资本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尚晓慧和罗平(2008)从资源型城市在发展经济时开发“度”的难以控制解释了产业的不可持续。

(3)探讨规避“资源诅咒”的方法。张耀军和姬志杰(2005)以国外资源型城市(德国的鲁尔、法国的洛林)的成功经验为鉴,提出资源型城市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来规避“资源诅咒”。陈凯等(2006)从制度创新、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激励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通过证券化把自然资源变活等方法为正陷于“资源诅咒”的山西省开出走出困境的良方。冯宗宪等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西部地区为避免陷入“资源诅咒”困境,应以调整资源价格体制、提高技术水平、加快对外开放、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和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等方法发展经济。

3 结论

现时代的中国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同时,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矛盾关系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无论是持悲观还是乐观态度都于事无补,正确的应该是在当前各种资源价格涨势迅猛的事实面前,更加重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加快新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工作。用科技进步来抵御和减缓自然资源稀缺性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些都有待我国相关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们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1]江小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挑战与战略[J].经济研究,2004,(10).

[2]解三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3]刘树成.中国经济波动的新轨迹[J].经济研究,2003,(3).

[4]李善同.快速增长没有终结——国内外专家看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5]吕铁:缓解资源约束促进产业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8).

[6]余江,叶林.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约束和技术进步——一个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8(5).

[7]罗浩.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资源瓶颈及其解决途径[J].经济研究,2007,(6).

[8]张景华.经济增长:自然资源是“福音"还是“诅咒",社会科学研究[J].2008,(6).

[9]陈书宏.自然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限制[J].学术探讨,2008,(6).

[10]余江,叶林.资源约束、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J].经济评论,2008,(2).

[11]康鸳鸯,郭艳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节约利用土地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2).

[12]朱莲,张文科,陈龙高.镇江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0).

[13]李明利,诸培新.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述评[J]绿色经济,2008,(6).

[14]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

[15]韩亚芬,孙根年,李琦.资源经济贡献与发展诅咒的互逆关系研究——中国31个省区能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7,(6).

[16]滕春强.我国区域资本形成机制差异的资源诅咒分析[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3).

[17]陈林生,李刚.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区域经济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2004,(4).

[18]陈凯,王闰平.资源富集地区经济贫困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6,(4).

[19]俊峰.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4).

[20]冯宗宪,俞炜华等.资源诅咒的警示与西部资源开发难题的破解[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2).

[21]联合国.全球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M].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87.

[22]Stephen P A,Brown D.Wolk.NaturalResource Scarcity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J].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 First Quarter,2000,1.

[23]Hotelling H.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31.

[24]Solow R M.Intergenerationa1 Equity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J].Symposium on 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1974.

[25]Stiglitz J E.Growth with Exhaustible Natural Resources:Efficient and Optimal Growth Path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J].Symposium on 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1974.

[26]Dasgupta P,Heal G.The Optimal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Symposium Issue,1974.

[26]张占录,李永梁.开发区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6).

猜你喜欢
资源经济研究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资源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