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琳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信息学院运动(Information School Movement,简称iSchool运动)目前已成为国外图书情报(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LIS)教育领域发展的新趋势。该运动最早发端于2003年,主要目的是探讨对所有与“信息”有关学科或领域进行整合的可能性。2004年,19所美国LIS学院及与LIS有关的学院共同成立了iSchool Caucus(Caucus意为有着同样为实现组织变革目标的人所举行的会晤),简称iCaucus。iCaucus是iSchool的领导机构,也是LIS领域的一个重要联盟。
目前,全球共有27所iSchool,其中有24所加入了iCaucus。机构成员以美国高校为主,覆盖加拿大、德国、中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iCaucus定期召开年会 (iConference),为世界各地的学校师生介绍和分享信息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平台。
iCaucus在其章程中明确指出,iSchool是由对信息、技术和人之间的关系有兴趣的学院组成的,其特点是致力于探讨与理解信息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iSchool认为具备各种类型的信息专业技能对于科学、商业、教育和文化的进步而言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技能既包括对信息利用和信息用户的理解,也包括对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理解[1]。从以上章程内容可知,与信息有关的“各种类型”的学院,只要对信息、技术和人及其之间的关系有兴趣,并能利用信息促进科学、商业、教育和文化等各种人类活动进步,均可加入iSchool,不论该学院是涉及“信息利用与用户”还是“信息技术与应用”等学科范畴。因此,“跨学科性”应是iSchool的核心特征。
在首届iConference(2005年)上,人们就iSchool的“跨学科性”达成了共识。会议指出,信息学院中的教学人员应来自多个不同的学科,并且应具备宽广的、多学科的思维视角,在信息领域(iField)担当活跃的领导角色[2]。
iSchool致力于理解信息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从事信息的基础研究及人、信息、技术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信息、技术和人是iSchool的三大构成要素,从根本上决定了iSchool的跨学科特性。
“信息”是iSchool的主体要素。首届iConference就开宗明义地指出 “iSchool的关注焦点应是信息”、 “围绕信息的研究和教学活动应成为iSchool的核心所在”。“信息”在iSchool中居于主体地位,是各学科整合的基础。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联合的关键就在于它们都与iField有关,都致力于iField研究与教学层次的提升。
“技术”是iSchool的支持要素。信息技术在iSchool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尤其是在那些重新定位后的LIS学院中,IT课程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涉及通讯技术、人机交互、软件开发等多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何时也无论技术如何先进,它始终只作为传递信息的手段为iField提供工具性支持,这一点对于理解技术要素在iSchool中的定位非常重要。
“人”是iSchool的核心要素。根据iCaucus章程,iSchool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发现、存储、管理与共享信息,将合适的信息以合适的格式在合适的时间传递给合适的人。由此可见,“人”是iSchool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以人为中心”等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核心内容被iSchool继承并强调,从这个意义上说,iSchool是对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以人为本”理念的回归。
本文在iCaucus的24所机构中选取了8所,重点介绍其使命、价值定位、教学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特征,以期发现西方国家LIS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成功经验。这8所学院的共同特征是它们都直接以“信息学院”作为其学院名称,突出强调学科整合特色,具有一定代表性。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信息学院致力于扩展信息的获取,提高信息的有用性、可靠性与真实性。其使命是帮助人们以各种形式创造、发现、共享、储存与利用信息,致力于将信息转变为知识,将学院建设成为从事信息和信息系统设计、组织和管理的跨学科学院[3]。
马里兰大学信息学院的使命是从事合作性、跨学科性及创新性的研究、教学和服务,培养信息专业人员和学者,提升信息管理和利用水平。该学院的愿景是通过信息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改变个人、组织以及社群与信息联结的方式[4]。
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主要关注人类需求与信息系统以及社会结构的关系,将人、信息与技术三要素联结起来。该学院继承了传统LIS学院在研究与服务方面的优良传统,从图书情报科学、计算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优秀学术传统中提炼出一套全新的理论、原则和实践体系,致力于探索信息在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该学院的愿景是促进人类、信息系统和组织的和谐,以提高生活水准[5]。
匹兹堡大学信息学院的研究与教学活动关注人、信息需求及管理此类信息的技术。学院的使命是提升研究、教学与服务水平,通过信息促进人类进步。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提供高质量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积极参与各项研究与学术活动;与政府和工商业合作,以便知识的转移;促进知识技能的扩散,从而推动国家乃至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6]。
雪城大学信息学院是全美第一所iSchool,因此也被称为“信息学院之宗”(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School)。学院将用户及其需求作为信息、信息技术和组织相结合的起点,涉及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图书馆学、教育学、工商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价值取向包括:探索性、个体性、多样性、适应性、连续性等。学院的愿景是“通过信息扩展人的能力”[7]。
德州大学信息学院的愿景是为21世纪信息从业人员提供一流的研究和教育项目,使这些人员能够利用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保存过去、管理现在、规划未来。学院的使命是:①发现有关信息的新的重要的知识;②培养下一代信息从业者的领军人物;③培养促进知识更新的学者;④通过服务与合作推动社会进步;⑤在所有工作中贯彻“以人为中心”的理念[8]。
多伦多大学信息学院在保持图书馆学、档案学和信息系统等传统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专业领域,扩展了学院的研究范围。该学院致力于培养信息领域中的领导者,所有研究都关注于快速变革的信息环境中人的因素,探索信息、技术与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9]。
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的愿景是促进信息的更有效利用,帮助人们识别和解决问题。学院坚信“信息改变生活”,信息与信息技术能够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信息与技术的交互已经渗透到学院研究、教学与服务的方方面面。学院的使命是培养信息专家、研究与信息相关的问题和机遇、设计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解决方案等[10]。
通过对以上8所iSchool的价值取向、使命及愿景的介绍分析可以看出,iSchool在定位上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1)跨学科性与合作性。学院的教职人员通常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及多学科的思维视角。学院强调与其他院校及外部组织机构的合作,如雪城大学的iSchool与CIO大学(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University,此校实质上是美国总务管理局的一个分支机构,并非通常意义上的高等院校)、联邦政府等多家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2)以职业教育为导向,致力于培养信息领域中的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3)重视信息领域研究中“人”的因素,强调“信息服务于人”的理念。(4)致力于将人、信息与技术三要素融合起来,而不是相互割裂,如德州大学的iSchool强调人位于信息生命周期的中心,信息技术必须服务于用户需求等[11]。
教学是iSchool的主要任务,其中学位教育又是iSchool教学任务的重点。下页表1是对8所iSchool学位专业设置情况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国外iSchool在学位教育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层次多样化,以研究生教育为主。8所学院均以培养高层次专业人员为主要任务。从专业细分来看,以职业为导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是iSchool学位教育的重点。(2)本科教育均以信息学为主,图书情报学不再单独出现于本科层次的教育中;学科整合特色明显;硕士研究生教育大体上以培养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方向的专业人才为重点。(3)学科结构向相关领域扩展,学科交叉趋向明显。当下的LIS教育正逐步向信息技术、通讯等多学科方向拓展。
国外iSchool的课程体系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类:①信息类课程(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获取等) ; ②技术类课程(人机交互、网络系统、数据库设计等) ; ③管理类课程(服务管理、机构管理等) ; ④研究方法类课程(研究方法概论、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等);⑤主题讨论、研究与实习。
iSchool学位教育的课程体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技术类课程几乎成为LIS课程体系的必备组成。虽然美国很多LIS学院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增加了多媒体生产与使用等方面的课程,但直到iSchool阶段,技术类课程(如网络通讯与计算机使用等)才真正成为LIS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华盛顿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iSchool都将信息技术作为LIS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之一。(2)强调多样化、个性化和自主化。大部分iSchool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没有一个固定的框架,除必修课外,学生在选修课程的安排与设计上均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学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研究爱好设计和选择课程,从而使学生形成广泛的知识基础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3)课程名称充分突出iSchool特色。iSchool以信息、技术和人作为其主要构成要素,强调以社会环境为研究背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这在其课程名称上有着充分的体现。如信息与社会(Information and Society)、系统设计中人的因素(Human Factors in System Design)、社会背景下的信息(Information in Social Context)等,这些课程的学科交叉特色明显,体现了iSchool利用信息及信息技术为人和社会服务的理念。
iSchool教育中不仅包括学位教育,也包括各种形式的非学位教育,如资格认证、在线教育和在职教育等多种项目。
国外蓬勃开展的iSchool运动准确把握了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信息时代下我国LIS教育的变革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相关经验的适用性问题,即不能简单照搬国外模式,而是要与国内LIS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此,我国LIS教育一方面要以iSchool运动为契机,充分考虑学科的国际化发展需要并积极与国外LIS教育接轨; 另一方面也要兼顾本国国情,使“拿来经验”在我国LIS教育变革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1.1 加强学科整合
iSchool强调运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为人与社会服务,并在这样的理念下整合学科,使得iSchool既区别于传统的图书情报学院,又区别于以技术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工程等学院,为LIS提供了一套独特的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这启发我们,LIS教育应以“服务于人”作为核心理念,以信息、技术和人作为研究中心,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注重信息技术、信息与经济、信息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利用交叉学科产生的优势引导学科前进。
3.1.2 变革课程设计
课程体系变革是专业变革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国外iSchool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识别、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际操作的能力;突出以未来职业需求为出发点的职业竞争力培养;建立一种动态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自主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形成广泛的知识基础,以适应信息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3.1.3 促进合作交流
国外iSchool十分注重相互之间及与外部机构的交流合作。因此,对于各LIS院系而言,一方面应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另一方面要注重与其他院系和外部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国际交流,以准确把握LIS的最新发展动向。如iSchool运动就是通过2006年在武汉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被引进介绍到国内的[12]。
笔者认为,要实现将国外先进经验与国内LIS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达到“拿来经验”真正“为我所用”的目的,我国LIS教育在变革伊始必须思考两个根本性问题:其一,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其二,我们目前应坚持怎样的学科定位?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实质上就是帮助我们处理好学科变革中“坚守和拓展”的关系,从而使我们准确把握学科变革的方向,而不是在iSchool运动的冲击下迷失在“泛信息化”的汪洋中。
毫无疑问,在任何时候,我国LIS教育必须坚守已有的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明确并巩固专业核心竞争力,即以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信息素质。与此同时,LIS教育应以“服务于人”作为核心理念,以信息、技术和人作为研究中心,在已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计算机科学等其他学科领域拓展,将学科发展与信息社会发展乃至人类的发展关联起来,在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与知识融合中确立自己的核心知识范畴和学科特色。这是我国LIS教育为应对信息社会挑战、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所作出的关键定位。总而言之,我国LIS教育要在“坚守和拓展”策略的指导下,探索适合自己的变革模式。该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培养目标调整方面 在我国,LIS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不应局限于图书馆或情报机构,而是要面向社会各个部门,如政府机关、企业、经济部门、文化事业单位等。因此,LIS教育要淡化以往单纯为图书馆或情报部门之类的“机构”培养人才的模式,转而注重以信息职业为导向培养人才,形成“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应该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系统、扎实的LIS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同时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信息管理及信息服务的技能,以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职业需求。
(2)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 对我国而言,具有可行性的做法是:一方面,要注重LIS基础平台课程的建设,如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检索、信息系统等,将这些课程作为LIS的核心课程;另一方面,要增加信息技术类和其他相关学科课程的设置,如人工智能、数据库建设、计算机网络、政策与法规等。此外,还要坚持以核心课程为主体,并将相关学科课程融入LIS课程体系之中。
近年来,国内许多LIS教育机构在改革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有一种倾向,即大量增设经济、管理、法律类课程,导致LIS核心课程“边缘化”。其初衷是适应社会对“宽口径”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但结果却造成了学生LIS核心知识和技能丢失殆尽,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只是学会一点皮毛,这实际上是对学科整合和课程改革的误解[13]。
(3)在学科理念融合方面 我国LIS教育要特别注意不能简单照搬国外模式,单纯增设技术类或其他学科课程,将LIS做成一个“学科拼盘”,而是要从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汲取相关理论成果,并将其与LIS崇尚理性、注重服务、人文关怀等职业精神和学科理念结合起来,融会到教学内容之中,致力于培养具备当今信息职业所需的具有各种素质和领导能力的专业人才。
iSchool运动充分体现了LIS教育为应对信息社会挑战所做出的积极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LIS教育以信息为中心,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向。可以确信的是,这场在LIS教育领域掀起的全新变革一定能够引起公众对LIS存在价值与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
[1]The iSchools Charter[EB/OL].[2010-01-08].http://www.ischools.org/site/charter/.
[2]Bruce H,Richardson D J,Eisenberg M. The I-Conference: Gathering of the Clans of Information[EB/OL].[2010-01-08].http://www.asis.org./Bulletin/Apr-06/brucerichardsoneisenberg.html.
[3]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chool of Information[EB/OL].[2010-02-01].http://www.ischool.berkeley.edu/.
[4]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tudies[EB/OL].[2010-02-01]. http://ischool.umd.edu/index.shtml.
[5]University of Michigan. 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EB/OL].[2010-02-01]. http://www.si.umich.edu/index.htm.
[6]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 [EB/OL].[2010-02-03]. http://www.ischool.pitt.edu/index.php.
[7]Syracuse University. School of Information Studies [EB/OL].[2010-02-03]. http://ischool.syr.edu/.
[8]University of Texas. School of Information[EB/OL].[2010-02-04].http://www.ischool.utexas.edu/.
[9]University of Toronto. Faculty of Information[EB/OL].[2010-02-04].http://www.ischool.utoronto.ca/.
[10]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formation School[EB/OL].[2010-02-04].http://ischool.uw.edu/.
[11]University of Texas. School of Information[EB/OL].[2010-02-04].http://www.ischool.utexas.edu/about/vision.php.
[12]任翠娟.从美国I-Schools运动分析我国图书情报教育学事业[J].新世纪图书馆,2008(2):92-93,83.
[13]肖希明,卢 娅.论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整合[J].图书情报工作,2009 (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