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桃 曹春晖 (湖南大学图书馆 湖南 长沙 410082)
OPAC (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 联机公共检索目录)是现代化的图书馆书目信息资源检索系统,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书目服务的主要工具。目前OPAC 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型图书馆,其主要功能为:揭示特定馆藏及其准确状态,从多种途径检索馆藏文献。读者通过OPAC 可以方便地检索到各类型的符合自己需求的馆藏资源。注重用户研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个性化服务功能是OPAC 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新环境下的OPAC 应具有个性化特征,并能够反映机构特点及其自身特色[1]。元数据是生成OPAC系统的结构框架,框架结构的合理性保证了系统的质量[2]。
我国各类型图书馆已经使用OPAC多年,但关于OPAC元数据利用情况调查研究的论文很少。目前国内许多OPAC系统中的检索途径为题名(刊名)、责任者、主题词、分类号、国际标准书/刊号、索取号6种。针对目前OPAC元数据的读者利用情况,笔者专门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分析。问卷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针对读者使用上述6种检索途径情况的调查:包括是否使用过及使用频率(用经常和偶尔进行区分);第二,对读者希望增加的检索途径进行收集;第三,对读者对目前书目查询系统的建议进行收集。同时还设计了不同学历选择栏,试图对不同层次读者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调查地点主要集中在湖南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公共检索目录厅及读者流量比较大的3个阅览室,调查时间为2009年12月22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1份。其中研究生42个,本科生249个,所得统计数据如表1。
表1 目前OPAC系统6种检索途径利用情况调查数据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本科生经常使用的检索途径中,主题词排第一,其次是题名,责任者排第三位。研究生经常使用的检索途径中,题名排第一,其次是主题词,责任者排第三位。对于分类号、国际标准书/刊号、索取号3种检索途径,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经常使用的人都非常少,偶尔使用的本科生也只有近1/5。可见,OPAC系统可以供读者选择的有效检索途径并不多。
对读者希望增加的检索途径,调查人员也通过问卷进行了收集、统计,按照提出人数的多少依次排列如下:图书(学科)类别;出版社;关键词;书名;人工服务、咨询;作者;热门书籍;图书馆推荐的书;新增图书;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同时,在整理“希望增加的检索途径”调查数据时,笔者发现有很多读者对OPAC系统的检索功能提出了如下要求:类似百度搜索最好;检索结果中附带相关文献或者类似书目;按内容模糊查询;按语种查询;摘要检索;全文检索;把理论课本和习题资料分开等。
将上面6种检索途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图1)与读者希望增加的检索途径调查结果(图2)进行对比发现,目前OPAC系统元数据主要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读者使用分类号这种检索途径相当少,却非常期望按学科类别查找。这说明目前OPAC系统使用的分类号检索途径不能够满足读者按照学科类别名称查找的习惯和心理。因为分类号是编目人员根据图书分类法给出的图书分类代码,这对于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分类法的读者而言是非常陌生的,读者一般不知道书的分类号,也就不可能用分类号这条检索途径去检索了。而图书属于哪个学科类别,读者一般是比较清楚的。所以分类查找应该直接使用通俗易懂的类目名称,而不是专业化的分类号。建议采用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库的检索方法,读者可以直接在学科分类列表上进行选择,而不需要输入分类号。在学科分类列表中的大学科下设置专业方向等的选择链接更理想,还可以尝试把理论课本和习题资料分开。
目前,书目查询系统已经提供题名和责任者检索途径,但读者对增加书名和作者检索途径的呼声仍比较高。这反映出大部分读者对系统中的题名和责任者检索途径不太理解,可能这样的表述过于专业化,不太符合读者检索和查找的习惯。可以考虑将题名(刊名)和责任者检索途径相应改为书名(刊名)和作者检索途径。这样既通俗又符合读者查找习惯,能够满足读者查找要求。
如前所述,目前OPAC系统有6种元数据作为检索途径。看上去不少,但读者在实际检索中可用的却不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使用分类号、国际标准书/刊号、索取号3种检索途径的人很少,分别占6%、0%、2%,表明这3种检索途径不是非常有效的检索途径。而从图2可以看出,希望增加出版社和关键词检索途径的读者比较多。因为出版社和关键词对读者来说容易得知、易于检索,是读者比较喜欢的两条检索途径。但目前很多OPAC系统中没有这两种检索途径,建议增加出版社和关键词两种元数据来丰富检索途径。
目前OPAC系统虽然提供6种元数据,但其都是针对书目信息的检索,即使是主题词检索也是如此,并不能在文献内容和摘要中进行特定词条的检索。这样就使得OPAC的模糊搜索功能只是对揭示文献的书目数据信息进行查询,而不能在文献的内容或者摘要中进行模糊查找。因此,OPAC的模糊搜索功能就显得很欠缺。而现在广泛使用的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雅虎等),只要输入任意词,网络上包含这个词的有关信息都会被检索出来,其模糊搜索功能非常强大。
目前,OPAC系统主要应用于各类型图书馆。对于图书馆来说,一方面图书的借阅排行榜、借阅人气等都是比较具有图书馆个性化的检索条件;另一方面热门图书,图书馆推荐的图书、新增图书等也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借书排行榜不仅可以帮助图书馆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还可以让读者知道别人都在阅读何种图书。目前的OPAC系统功能较单一,不能体现图书馆OPAC系统个性化的查找功能。而中国知网等全文数据库则体现出了期刊文献的很多个性特征,如被引次数、下载次数、相似文献列表、相关研究机构、相关文献作者等,给读者提供了很多个性化信息。由此看来,在OPAC中增加“借书排行榜”和“图书馆推荐书目”等个性化元数据、加强系统的个性化检索功能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根据OPAC系统元数据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了使OPAC系统的功能和检索途径更符合读者检索文献的习惯和心理,笔者建议对OPAC系统MARC ( Machine - Readable Catalogue,机器可读目录)数据中的元数据进行下列的增添和修改:(1)增加类目名称子字段,最好是可以同时标识二级、三级类目名称。同时,在OPAC系统中将分类号检索途径变为学科类别下拉菜单供读者进行选择。这样,读者就可以很方便地在OPAC系统中利用学科类别下拉菜单选择学科类别,进行特定的文献检索,而不必知道或者查找出所要检索文献的分类号。(2)增加子字段,对理论课本和习题资料进行标注,在OPAC系统检索界面上增加理论课本和习题资料选择框,以使检索结果更精确。特别是对于高校读者而言,由于其中大部分是学生读者,他们的文献需求也是围绕其学习而展开的。如果OPAC系统可以提供理论课本和习题资料的选择,对于学生读者快速地找到其理想的文献是非常有帮助的。(3)更改一些字段定义。将原来定义为“题名(刊名)”的字段定义改为“书名(刊名)”定义;将原来定义为“责任者”的字段定义改为“作者”定义;同时将OPAC系统的检索途径相应地变为“书名(刊名)”和“作者”,从而更符合读者的检索习惯。(4)增加MARC元数据结构,以丰富检索途径。如在MARC元数据中增加“出版社”元数据,在OPAC系统中增加“出版社”检索途径,则能满足部分读者所需。(5)增加文献内容描述元数据,注重资源内容的描述,强化模糊搜索功能。如可以增加子字段对内容关键词进行标注,编目人员在编目时对文献内容深入分析并通过关键词揭示文献内容,则读者就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入口进行检索。“关键词”元数据能够大大强化OPAC系统的模糊搜索功能,使其模糊搜索功能不仅仅局限于书目信息,而是扩展到文献内容中。(6)增加具有本馆个性化特征的元数据。如可以增加借书排行榜、热门图书、图书馆推荐的书、新增图书等元数据,以加强OPAC系统的个性化检索功能。
另外,读者希望增加人工咨询服务。这反映了有些读者对OPAC系统的使用方法还不是很清楚,希望有教师直接指导。特别要指出的是,从读者希望增加的检索途径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提出的需求都是针对图书而言的,并没有涉及到期刊的检索,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不会查找馆藏期刊而前来咨询的读者。这反映出读者对OPAC系统的功能还不太了解,需要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安排图书馆讲座,对新生进行科学利用文献的知识教育,而且还要加大OPAC系统使用指南的宣传力度,让读者随手可及,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OPAC系统的使用方法及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鉴于篇幅所限,对于调查问卷中第三部分收集的读者对目前书目查询系统的建议的统计分析将另外单独进行论述。通过这次调查分析发现了很多问题,有助于图书馆工作的改进。从读者需求心理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1]乔 欢, 刘 漫, 陈志新. OPAC历史沿革及其发展趋势[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6(4): 5-9.
[2]张敏勤. 影响图书馆OPAC系统的质量因素探析[J]. 新世纪图书馆, 2004(2):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