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庆 卓晓云(厦门大学图书馆 福建 厦门 361005)
信息数字化时代,电子期刊凭借众多优势扩大在图书馆文献采访中的比重,传统纸质期刊面临经费萎缩、刊种减少和功能发挥受限的局面。纸质期刊除了勇于承认并吸收电子期刊的优点、适应新的形势外,还应发挥自身优势,促进自身发展。本文所述的纸质期刊指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印刷型期刊,所述的电子期刊除了目前常用的数据库期刊外,还包括网上出版发布的网络虚拟期刊和以光、磁介质为载体的电子期刊。
电子期刊较之纸质期刊,有许多明显的优势,我们要面对现实,并对纸质期刊工作进行适当调整。
电子期刊较纸质期刊的优势在于:出版者、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性强;可跨时空在线多人共享,无复本之虞;可利用超文本、多媒体技术丰富信息内容;无需装订和占用物理空间等。相比之下,传统纸质期刊有众多缺陷:无法实现跨时空利用;检索不够灵活;无法多人同时共享;多媒体呈现方式和多方互动性较弱;需要装订加工和储藏空间等。
电子期刊的优势对纸质期刊的发行、收藏和图书馆纸质期刊工作造成极大的冲击。图书馆纸质期刊工作应面对现实,适当瘦身,收缩阵线,对不具备优势、基本上可被电子期刊取代的刊种压缩订购,对某些电子期刊可做得更好的服务取消相应的纸质期刊服务项目,集中优势在自己独具特色的项目上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例如,利用率低的专业刊、价格昂贵的高价刊、某些可订可不订的非重点刊,如果有相应的电子期刊就不再订购纸质期刊;某些服务内容,如传统的馆际互借印刷书刊邮寄速度慢、邮费高,可以由快速、免费的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取代;文献检索的重心转向利用期刊数据库,二次文献服务也以数据库的书目、索引和文摘为主;纸质期刊复本服务可由电子期刊替代。
电子期刊虽有明显优势,但也有不足之处。例如,电子期刊的利用需要一定的电子设备和网络条件,用户需要具备电子设备操作与检索技能;长时间阅读容易疲劳;网络信息较为杂乱,查准率较低;缺乏回溯性,时间覆盖面较窄,大量过刊查询仍依赖于传统的纸质期刊;知识产权问题也较为突出。此外,电子期刊还存在各数据库重复订购、专业性强的数据库垄断某一期刊等缺陷。网络信息的易逝性与纸质期刊的可长期保存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对于电子期刊和网络信息,纸质期刊自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纸质期刊使用方便、无需技能培训,也不受网络环境约束;携带方便,可长期保存,不必担心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问题;纸质期刊一般比数字化的期刊先出版3-6个月。
纸质期刊的生命力受不同馆情的影响。例如,参加外刊联合采访的图书馆要根据外刊采购协调的分工情况,尽可能收藏齐全自己承担的收藏范围内的文献,以确保纸质期刊的共建共享;各馆要巩固扩充有影响力的特色馆藏,收藏在内容、地域、时间及载体等方面具有特色的内部期刊,由于这些内部期刊大部分没有电子版,能更凸显其收藏价值;各馆要注重保存地方文献,征集大量未收入期刊数据库的内部期刊。
首先,纸质期刊具有亲和力和自由度。与网页上凌乱的图文、无处不在的广告信息相比,纸质期刊更为清爽、悦目,更易让受众产生亲切、随意之感和沉静、安稳的阅读状态[1]。因此,有些读者更钟情于传统期刊的理性、沉稳和注重思维演绎的阅读模式。
其次,纸质期刊稳定性强、权威性高。纸质期刊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出版规则,具有严格的编审制度和专业的编辑队伍,加上版面数量的硬性制约,刊发的文章经过严格筛选,出版时间相对稳定,质量比较高,容易取得读者的信任。职称评审、成果鉴定是以发表在纸质期刊上的文章为准的,所以纸质期刊的权威性高于电子出版物,订购纸质核心期刊成为图书馆的必然选择[2]。
读者的需要决定了图书馆将一如既往地订购纸质期刊。虽然很多读者热衷于从网络获取信息资源,但有些读者仍倾向于经常性地前往阅览室浏览纸质期刊,享受图书馆的阅读环境,体味书里飘出的油墨芬芳,他们觉得阅览室的期刊更直观,到那里更能享受读书的乐趣[3]。
纸质期刊可伏案而读,或躺而仰读,或靠在沙发上细细品味,也可在上面做笔记。钟情于纸质期刊的阅读心理是多年文化的沉积,纸质期刊更能体现文化的内涵和氛围,更能享受文化的乐趣。在阅览室浏览休闲娱乐期刊已经成为一部分读者的偏好。此外,有些读者由于受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限制、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影响及有感于电子阅读的视力疲劳,也成为纸质期刊的忠实读者[4]。
鉴于非重点期刊和内部期刊较少有电子版,多为纯纸本期刊,应重点加强这类期刊的收藏与开发。在订购方面,要调研掌握纯纸本期刊的清单,尽量通过订购或赠送交换获得与学科对口的期刊。经费困难需压缩刊种时,先压缩有电子版的期刊,优先保障纯纸本期刊的续订。在开发服务方面,做好纯纸本期刊的宣传导读工作。例如,将历届学生阅读较多的期刊按阅读功能取向归类,并按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列,推荐给新生;对高年级学生及教师则根据专业设置,分别开展专题性导读服务[5]。同时,也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编辑、开发和传递纸质期刊信息,允许利用率不高的纸质期刊外借,优先做好纯纸本期刊的装订、收藏工作。
各馆在收藏纸质期刊时,应重视较系统、全面地收藏具有本馆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期刊,加强与其他文献收藏机构及期刊社的协调协作,实现纸本期刊资源的共建共享。
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期刊是内部交流的非正式出版物,需要通过交流、赠送等渠道获得。这类期刊反映地方信息、具有本土特色,对读者较有吸引力。因此,图书馆可为这类期刊开辟专门的阅览室。
目前,电子期刊的回溯建设工作还很薄弱,纸质期刊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重点开发一些珍稀的旧刊,如善本期刊和民国时期的期刊,但是不能盲目开发。首先,要避免重复开发,如调研这些过刊是否有电子版,其他馆有没有这些过刊的数字化存储或对其进行纸本剪辑整理等开发服务;其次,要走联合开发的道路,发挥群体优势,节省经费。
老年读者对传统文化有较深的感情,迷恋于图书馆温馨的文化氛围,但是部分老年读者不熟悉电子期刊的利用方法,加之视力下降,不适合阅读电子期刊。考虑到老年读者较为依赖纸本期刊的情况,图书馆应对这类读者开展特殊服务,如主动向其传递新刊目次,在报刊阅览室开辟老年读者专座,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为行动不便的读者送刊到家或接送他们到馆阅览。
纸质期刊较电子期刊更能体现文化氛围,纸质期刊阅览室应强化、优化此特性。期刊阅览室是读者了解信息、查阅资料的地方,应为读者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阅览环境,从而提高纸质期刊的利用率。例如,改变阅览室环境的色调搭配,协调阅览室的书架、桌、椅、窗帘等物品的颜色;保持阅览室宽敞明亮、干净清洁,墙上可张贴名人肖像和哲理名言;使书、刊、报整齐有序,配置亮度适中的照明;室内放置绿色植物美化环境,给读者舒适、宽敞、明亮、整洁和赏心悦目的感觉[6]。同时,图书馆也要根据需要为残障人士配置方便其在馆阅读的设备。
纸质期刊数字化一般需要3-6个月的时间,所以刚出版的纸质期刊的利用率最高,之后随着时间流逝,利用率递减。因此,图书馆可以对喜欢浏览新刊及想了解本专业最新动态、最新科研成果的用户开展及时告知服务,如通过E-mail、QQ群或其他在线客服系统进行信息发送与交流。在新刊进行数字化前从中选择优秀文章开展推荐服务,并开发出相应的二、三次文献,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看到新刊的重要文章、论文题目及新颖的论文观点述评,也可根据读者的兴趣、爱好,介绍或推荐本馆的其他刊物。一般情况下,图书馆宣传栏应设置在人流量大、位置明显的地方,以吸引读者,提高纸质期刊的利用率。
对于赠阅、交换的期刊,图书馆应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与有关部门建立长期的交换关系。对于本馆在订的赠阅、交换期刊,可将其作为复本补充馆藏;对于本馆未订购的赠阅、交换期刊,可将其作为现刊展示一段时间后,选择已连续收藏或到馆期数较全且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期刊装订收藏[7]。很多赠阅、交换的期刊只有印刷版,没有收入数据库,对于这些纸质期刊要重点向读者推荐。
纸质期刊应加强与电子期刊的协调,力求刊种和服务功能的互补,实现双赢。
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的建设应协调互补,各有侧重。属于本馆服务范畴的重点学科的核心期刊、特色期刊及对图表清晰度要求较高并且人文气息特别浓厚的期刊,应以纸本收藏为主;而对于检索类期刊、时效性较强的期刊和非重点期刊(如软件、电脑应用和反映最新动态信息的期刊),则购买电子版较为合适。
中刊和外刊也要采取一定的互补策略。外刊由于价格昂贵,宜在电子期刊的基础上采购纸质期刊补齐刊种。中刊订购时,应连续收藏重点期刊与特色期刊的纸质期刊,同时对照馆藏电子期刊的刊种,补缺一些内容对口且馆藏没有的电子版普通期刊的纸本。
首先,建立纸质期刊文献保障体系,参照现有的电子期刊保障体系进行纸质期刊的补充及特色化建设。其次,图书馆应加强纸质期刊的书目控制,在现有电子期刊书目的基础上补充纸质期刊数据,以简化纸质期刊的著录。建设纸质期刊文献保障体系和联合目录都需要各文献收藏机构的协作共建,图书馆应根据各文献收藏机构的学科优势成立分学科中心,协调分工。
要重视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在服务功能上的互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期刊类型。在纸质期刊信息挖掘过程中,可以拷贝、剪辑现有的相应电子版期刊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编辑和整理,以提高工作效率。编辑期刊述评时除参考纸本资料外,也可利用某些电子期刊的互动信息,从中吸取有价值的期刊评价信息。对于通过二次文献数据库或引文、参考文献等途径获得文献线索后没有电子版全文的,可查找相应的纸质期刊。对于不适于长时间阅读电子期刊的用户,可先通过二次文献电子期刊查检文献线索或利用电子期刊的多检索点及模糊检索、组合检索等先进功能查检文献线索,然后再浏览对应的纸质期刊。如果读者需要的期刊缺期或图书馆没有收藏该刊,则期刊阅览室管理人员可推荐其查检或代为查检电子期刊,也可通过文献传递获取其他馆的电子版备份。如果电子期刊的某些图表不够清晰,则期刊阅览室管理人员可推荐读者利用对应的纸质期刊。纸质期刊在利用时,存在某些过程描述较为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此时可以通过查找利用有多媒体动态描述的电子期刊加以解决。
加强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的资源整合,通过MetaLib/SFX①和MAP(Management Autonomy Platform,管理自主平台)等资源整合管理软件对纸质期刊、电子期刊和文献传递、参考咨询等资源与服务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并借助统一的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界面,实现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资源的无缝检索。图书馆建设专题期刊文库和特色期刊文库时,应对符合主题要求的期刊资源(包括纸质期刊、网络电子期刊、专业期刊数据库)采取搜集、鉴别、分析、评价等方式加以整合[8]。
Sprague和Chambers经过统计发现,许多电子期刊数据库只收录了纸质期刊62%-89%的内容。电子期刊数据库的“缺页”现象影响了典藏的完整性,而且不易被发现和弥补[9]。 鉴于数据库商在某些期刊数字化过程中对期刊内容有所选择,造成电子期刊篇目不完整,期刊工作者可以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并对其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整理、编辑,形成电子期刊的互补产品。
纸质期刊的外在形式虽然传统,但纸质期刊工作并不排斥新技术。借助先进的信息与网络技术可提高纸质期刊的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电子期刊的发展以先进技术为依托,纸质期刊的发展同样可借助先进的信息与网络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例如,报刊宣传、导读工作可借助网络扩大传播范围,加快传播速度,提供更深入的资源揭示,吸引读者参与评论,加强多方互动;纸质期刊的馆际互借工作也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期刊扫描和网络快速传递,并利用电脑软件对馆际互借产生的费用进行管理,通过电子邮件或各种网络通讯工具和在线即时通讯软件进行馆际互借过程中的信息沟通。
纸质期刊工作中对信息的汇集、整合、编排、归类、组织、查检和传播等方式均可借鉴、吸收电子期刊和网络信息的内容组织和检索功能设计及方法。例如,剪报资料汇编工作可参考网络信息的主题组织方法;用户查检工作可吸收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多途径检索设计;纸质期刊的用户调研和统计分析工作可引进信息自动处理功能和用户反馈、多向互动功能等。
网络环境下,电子期刊对纸质期刊的冲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但不会导致纸质期刊的消亡,两者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会并存发展。在网络环境下,纸质期刊依然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图书馆应通过不断探索期刊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吸收电子期刊的技术优势,使纸质期刊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对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注释:
①MetaLib/SFX是ExLibris公司的产品名称,是一种适用于分布环境下异构资源管理并能够实现跨库检索和引文链接的系统。SFX 是MetaLib内嵌的电子资源管理组件。
[1]苏 萍.浅谈电子期刊与传统期刊如何借势双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76-78.
[2]张雅茹,杨晓亚,郭晓玲.信息化条件下印刷型期刊的价值[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 (4):300-301.
[3]岳 鸿.美国大学图书馆纸质期刊探析[J].科教文汇,2008(9):251,264.
[4]伏广红.略论高校图书馆纸质期刊服务面临的危机与应对策略[J].现代情报,2008(5):59-61.
[5]刘 钫.网络环境下纸质期刊吸引读者的策略[J].网络财富, 2009(10):154-155.
[6]孙卓然.纸质型期刊为何吸引读者[J]. 图书情报论坛,2007(2):50-52.
[7]王华芳.中文期刊电子资源与纸本资源比较及互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2):13-15.
[8]梁立凤.纸质期刊资源与电子期刊资源的有效整合[J].情报资料工作,2008(3):46-49.
[9]沈月静.从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差异谈期刊资源建设[J].河北科技图苑,2008(2): 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