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乌鲁木齐 650011)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共有47个民族,其中居住历史悠久的主要民族有13个,即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满、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达斡尔、塔塔尔和俄罗斯,除汉族与回族共用汉语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在2007年进行共享工程资源建设规划时就确定以突出新疆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为主,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资源建设作为重点,启动资源建设工作。
为了给广大群众提供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文化共享工程通过接受捐赠、行政调拨、委托加工、社会采购等途径,整合加工了大批数字资源,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以文化艺术内容为主的数字资源。目前,共享工程新疆自治区分中心除接收国家中心资源外,已完成825小时资源征集、数字化建设,其中70%是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完成310小时维、哈语资源的译制,通过网站、卫星、光盘、移动硬盘和易播宝等方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资源服务。[1]
建立新疆地区特色数字资源库,首先要明确资源的选题,把好立项论证关,因为选题是否准确关系到资源库的特色定位和内容价值取向以及资源库的生存与发展。这就要求应以突出新疆文化信息资源特色数字化为基础,同时组织并整合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信息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具有新疆特色的、能满足农村需要的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少数民族电影、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表演艺术资源。为了有序地开展资源建设,避免重复,在细致深入的调研工作和广泛征集资源的基础上,确定了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供需互动、内容健康、标准统一、共建共享、广泛使用、界面友好的资源建设原则。确定了以《新疆农牧区实用技术资源库》《新农村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资源库》《新疆少数民族爱国主义题材影视资源库》《新疆少数民族表演艺术资源库》《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新疆少数民族少儿“双语”及基础教育资源库》《新疆风光资源库》7个库作为资源建设的重点,其中60%以上是少数民族语言的视频资源,突出了新疆地方特色。
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译制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需要多方的协调。领导非常重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译制工作,成立了以馆领导为组长的资源译制领导小组,聘请地方相关专家与工作人员成立了审核校对组、翻译组和维哈语制作组及数字化建设组,按制作少数民族语言节目流程及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资源译制的标准开展工作。
少数民族语言译制资源是根据国家中心提供的目录来选择的,符合新疆地区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并兼顾到了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具有适用性、时效性、针对性,确保内容安全,没有危害国家利益和影响民族团结。
(1) 制作译制样碟。按照国家中心的制作要求,聘请电视台专业播音员、编辑员配音和添加字幕,由技术人员进行音视频效果合成和数字化加工,制作成样片交国家中心进行质量审定。
(2)制定规范的译制流程。译制资源登记造册,建立译制资源数据库;聘请熟悉资源所属专业的大学生集中进行资源抽词;通过审核的节目进入资源翻译,由审核组对译文进行审校;然后遵循翻译制作标准进行资源配音与资源制作,审核合格后进入数字化建设。资源译制过程中严把审核关,制定资源译制人、译制资源审核人、译制资源终审人、资源译制制作单位负责人逐级把关,领导小组负责验收审核制度,合格的才能进入数字化加工流程。制定了译制资源数字化一审、专家二审、终审工作制度。制作成不同码流的节目以便用于保存和不同的传播途径。[2]
少数民族语言的资源译制主要依据国家中心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工作资源建设指南》《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视频资源建设格式规定》V1.0、《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视频资源编目规范》《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译制标准》和《数字资源加工标准规范》等作为建设的标准规范,同时结合新疆地域特点,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和《关于进一步规范社会用字的通知》规定制定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译制的建设标准。
通过少数民族语言的资源译制工作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培养了一支资源建设的队伍,但在资源译制、审核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经过与少数民族语言专家、少数民族相关专业专家反复试验、探讨与研究寻找解决办法,广泛听取意见,对照新疆其他单位的翻译资源,结合标准,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
适当加快少数民族语言语速或精简语义,但必须要在配音清晰流畅的前提下,保证少数民族语与汉语基本同步,或采取将画面延时,即做慢速特技,在此基础上,把与一屏汉语对应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分到两屏或三屏上。由于少数民族语的内容较长,等待造成的视频停顿可能影响节目的完整性。画面中大段的汉语字幕及表格译制时插入一帧静态译制页面。少数民族语言字幕不需要加标点,但是标点位置必须要用空格间隔开,同时配音的语气要按照有标点的语句进行,语气正确,语句正常停顿。同时提交资源的维汉双语电子及文本台本。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和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2005]159号《关于进一步规范社会用字的通知》规定,新疆的翻译标准为少数民族文字在上,汉文在下。
许多专业名称用维吾尔语翻译后,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使用这些翻译后的名词。如画面上的药品、农资机械、农产品等名称不需翻译成维文,配音时可以按照少数民族的使用习惯正常翻译,不能翻译的用汉语读音直译。
农业类资源是选择管理中心下发的适合新疆农牧区的种植、养植等资源,请新疆农牧业专家进行维文翻译、审核时,发现资源里有的参数与新疆实际数量不相符。比如:下发种植棉花株数2000株/亩,新疆棉花实际株数7000-8000株/亩等,类似问题经农业专家审核后按新疆的实际情况在后期制作时进行了修改。
对于非清真内容,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规避敏感字眼,如果确实没法省去的,就跳过不翻译。
讲座内主讲人重复说的同一句话只翻译一次,内容不需要逐句翻译,意思相同即可,但是必须语音和语义连贯,不能脱节。
在资源征集过程中如何从资源权利主体手上获得有效的许可使用授权,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成为资源建设工作开展的难题之一。未与著作权人达成协议情况下进行的数字化或网络化传播行为有可能使图书馆陷入知识产权纠纷,因此要特别引起注意。在文化部发布的《文化共享工程“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要求“重视版权,依法建设”,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建设中的版权问题,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采取有效的方式解决资源使用问题,避免因版权问题,影响共享工程和图书馆资源的正常建设和利用。可以通过争取捐赠、合作共建、优惠征集与市场购买等多种方式,以获取优惠的价格获取资源的使用权。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资源建设任务,还可将自创资源委托给专业公司完成,同时约定制作完成后的资源版权属于文化共享工程和图书馆。
文化共享工程少数民族资源建设主要是根据全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译制标准》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中心视频资源建设格式规定》来进行的,对照标准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差距,比如维吾尔文的字幕比汉语字幕长得多,如何排列汉语和维吾尔语字幕;维吾尔语的语意比汉语的语意长得多,如何延时等,资源译制时既要按标准完成维汉双声道又要考虑新疆自治区民族语言的特点,还要保证画面的清晰美观和完整性。因此,在资源建设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译制时必须根据新疆的地域特色,遵循国家相关的标准,制定统一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译制的标准和规范。[2]
少数民族语言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再加上较高的翻译费用,仅靠图书馆的经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与文化共享工程协同发展,以“工程”建设为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文化厅和财政厅的支持,积极申请“工程”建设的资源译制专项经费;同时呼吁社会各界支持,争取各方面的经费投入;还可利用税收政策,在不加大企业总负担的同时,调整税种结构,从企业提取适当比例的税收,增加对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投入。
建设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和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不仅需要有先进的现代化设备,还需要有自动化网络技术、检索技术、多媒体技术、资源加工管理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开展图书馆员在职培训,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刻不容缓。使其成为既懂得图书馆基础知识,又懂得图书馆现代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网络知识下的导航员。
[1]孙淑娟.公共图书馆地区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研究 [J].新世纪图书馆,2008(6):75-76,21.
[2]牛文杰.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浅议[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