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英
(深圳图书馆,广东 深圳 518036)
2003年,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深圳基层图书馆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对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情况的调研,笔者发现深圳基层图书馆在办馆条件、馆藏建设、读者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深圳市拥有市级图书馆3所、区级图书馆6所、基层图书馆595所(包括街道、社区及各类分馆在内),已形成了遍布全市的公共图书馆网络。
2007年,深圳各区政府加大了对基层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力度,当年各区财政拨款总和比2002年增加了186.54%。街道图书馆由2002年30家增加到2008年的35家,社区图书馆则由2002年的140家增加到2008年的560家。2007年底的统计数据表明,深圳市基层图书馆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总面积达75105m2,阅览座位达16902个,馆藏总量增长82.6%。为了推进深圳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每年拨出专款为该市达标定级的基层图书馆配备计算机设备和投影设备,极大提高了基层图书馆的自动化装备水平。目前,深圳市595家基层图书馆中已有200多家实现了业务自动化。
深圳市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主要由各区图书馆牵头,通过主建、共建、帮建的形式,深圳市基层图书馆的办馆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福田区的总分馆制成功实施的示范作用下,深圳市文化局不失时机地要求该市各区大力推广总分馆制的实施,尽管进展程度不一,开展模式多样,但该市六个区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逐步推行了总分馆制。
在“图书馆之城”建设过程中,深圳市文化局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图书馆建设标准、达标评估与表彰奖励体系、工作考评制度等机制,有利地推动了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2003年以来,深圳市文化局每年对该市的基层图书馆进行评估,每两年还开展优秀基层图书馆的评选表彰活动。这一举措推动了深圳市基层图书馆的发展,促进了基层图书馆业务管理的规范化。
在轰轰烈烈的“图书馆之城”建设过程中,新闻媒体对图书馆的宣传推广,营造了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使市民的图书馆意识不断增强。据统计,2007年比2002年新增进馆人次4032778人次,增长245.4%,新增外借683677册次,增长120.1%。2002~2007年,新发放读者证110886张。
2004年8月12 日,深圳图书馆、南山图书馆和宝安区图书馆率先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2007年11月,深圳市公共图书馆图书通借通还服务范围扩增为26家,各区图书馆与本区基层图书馆特别是与分馆之间已全面实现图书通借通还。这一措施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实现了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共享。
深圳市各级图书馆实行的是市、区、街道、社区多级管理体制,由于资金、人员等仍由市、区甚至街道、社区分别管理,这就使图书馆出现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的现象。为了加强基层图书馆的业务规范与考核,深圳市文化局制定了深圳市街道、社区图书馆达标定级评估标准并每年进行了评估,但不少基层图书馆因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和实时的评估监督机制,评估后一些工作仍没有开展。
2001年,国家图书馆制定了《国家图书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上海市公共图书馆不仅通过行业评估,而且还建立了市民公开监督机制。因此,深圳市基层图书馆不仅需要达标评估促进建设,而更需要绩效评估,才能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
馆舍设置是否合理是关系到读者是否能够方便利用图书馆的重要因素之一。200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有51.13%的基层图书馆都设在二楼以上位置,而且没有独立的出入口;56.71%的基层图书馆馆舍设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站,没有醒目的图书馆门牌标识;有的社区图书馆不仅位置偏僻,而且软硬件设施条件也十分简陋。部分基层图书馆业务至今没有实现自动化;有些社区工作站将深圳市文化局奖励的电脑设备挪作他用。这些因素影响了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和基层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深圳市基层图书馆尤其是社区图书馆的馆员基本上都是由临时工或者是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组成,工资福利待遇低、人员流动性大和身兼数职,这就势必导致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下降,影响社区图书馆功能的发挥。一方面馆员对图书馆宣传不够。部分基层图书馆没有独立的出入口,一半左右的基层图书馆设置在二楼以上或设置在街道文体中心或社区工作站,如果没有有效的宣传,辖区居民根本不知道图书馆的存在;另一方面,馆员的公关意识不强。由于分级管理体制的原因,现行的基层图书馆基本由街道文体中心、社区工作站以及所属企业或公司主管,基层图书馆的人、财、物基本由这些机构管理,如果主管部门管理不到位,馆员没有任何工作压力,也就不会去宣传图书馆,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出谋划策。
3.1.1 有效整合现有基层图书馆资源
“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六年,深圳市基层图书馆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部分基层图书馆的运行效益并不乐观。2007年,宝安图书馆对128家已达标社区图书馆的调研结果显示:23家社区图书馆(占18%)运行良好,日均接待读者80人次以上;65家 (占51%)开放正常,日均接待读者60人次左右;12家(9%)运行较差,日均接待读者10人次~50人次;18家(14%)偶尔开放,日均接待读者3人次~10人次;10家(8%)关闭。宝安区社区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基本反映了深圳市基层图书馆的现状。因此,主管部门要对已建并发挥作用的基层图书馆加大扶持力度;对已建但运行不好的图书馆进行整合,督促其恢复正常开馆;对于布局不合理、运行较差、偶尔开放甚至基本处于关闭状态的图书馆应予摘牌。同时,还要调整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规模较小的社区图书馆以提供电子阅览和报刊阅览服务为主,图书借阅任务由区图书馆、街道图书馆以及较大规模的各类分馆承担。
3.1.2 采用总分馆制新建基层图书馆
我国按行政区划设置公共图书馆的模式不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新建基层图书馆应采用总分馆制。首先,以区级财政为主,以区馆为建设主体。区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彻底打破以行政区划为布局依据的传统模式,增加编制并负责人员调度,统一采编馆藏资源并负责其分配和流动。同时,应以区馆为枢纽,带动已实行总分馆制的基层图书馆参与全市各种形式的读者活动,区馆牵头组织的读者活动应积极在各基层图书馆形成联动,实现总分馆之间资源和多元化服务的共享,提高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3.1.3 建设自助图书馆
深圳市的基层图书馆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市,但仍有部分偏远地区居民不便享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深圳图书馆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是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的重点建设项目,为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的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模式。2008年7月,深圳图书馆已在大型社区、办公密集区布点10台自助图书馆系统,2009年4月又在全市布点30台,经过一年多的运行获得了市民的普遍认同。自助图书馆作为对基层图书馆的有效补充,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的进程。
3.2.1 搭建统一服务平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007年底,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的通借通还业务已经延伸至街道、社区等基层图书馆。由于各成员馆书目数据和读者数据的不统一,加之使用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不同,该市图书馆通借通还业务服务效果并不理想。总分馆制的有效实施和深圳市图书馆通借通还的全面实现都有赖于统一的服务平台。只有在统一的服务平台下,基层图书馆的读者才能在资源利用、读者服务和活动中享受与市、区图书馆同等的无差异服务。所以,构建统一的业务平台,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3.2.2 统一文献采编,建立共建共享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由深圳图书馆牵头实施的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已成功运行多年,影响越来越大。但目前深圳市的文献资源采编仍是各自为政,无法共建共享。要让“图书馆之城”名副其实,笔者建议应成立独立于各个公共图书馆之外、由深圳市文化局直管的采编中心,由该中心负责文献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构建共建共享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3.3.1 推进体制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总分馆制
深圳市六区的街道、社区图书馆大多是由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站兴办的,街道图书馆由文体中心管理,社区图书馆由社区工作站管理,而街道、社区图书馆的业务又由深圳市文化局、各区文化局制定政策和标准,由各区图书馆管理和落实,这种行政和业务分头管理的办法严重阻碍了基层图书馆的发展。
笔者认为,要真正实行总分馆制,必须对现行的管理体制进行逐步改革,将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主体逐步上移,第一步应将基层图书馆的建设由区图书馆负责,区政府将全区基层图书馆建设的人、财、物统一划拨至区图书馆,由区图书馆来统筹规划全区基层图书馆的建设,统一调度和支配人、财、物;第二步应成立由深圳市图书馆专家组成的专家理事会,直接归市文化局管理,由专家理事会对全市公共图书馆进行行业管理,实现市、区两级图书馆之间的总分馆制,最终实现全市图书馆网络一体化的垂直管理体系。作为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的主管部门应推进现行体制改革,为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可持续发展和基层图书馆的有效建设提供支持。
3.3.2 加强图书馆法制建设,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早在1997年,深圳市就颁布了地方性的图书馆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目前,《条例》的很多条款已不适应深圳市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因此,要加快推进《条例》的修改和完善,对图书馆的设置、构建模式、馆舍建设标准、经费投入、人员编制、服务标准、读者权益保障等方面问题,要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予以保障。在促进《条例》修改的同时,还要善于利用现有法规和政策,加快图书馆建设的步伐。
[1] 李国新.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县级图书馆的振兴与乡镇图书馆的模式[J].图书馆,2005(6):1-5.
[2] 邱冠华.人民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向基层延伸的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7(6):19-24.
[3] 余子牛.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研究与实践 [J].图书馆,2006(3):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