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LISC 2166-32-10(10) DTIC及其五年战略规划/曾民族(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1-4,13.
美国国防技术信息中心(DTIC) 是为美国国防部门提供国防部和政府资助的科学、技术、工程和商业相关信息产品的最大资源中心,是美国国防部人员、承包商和潜在承包商以及其他美国政府机构和它们的承包商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枢纽。DTIC编制上是美国国防部现场活动中心之一,直属于国防部采办、技术和后勤副部长办公厅管理,由国防研究与工程局主任(DDR&E) 直接领导。DTIC从发展历史、服务宗旨、作用地位、机构编制、工作任务、核心职能、专业结构、发展前景等方面,都与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具有可比性。2007年,DTIC制定了一个《2007-2012战略规划》阐述了DTIC未来发展构想、战略目标和行动目标。深入了解和研究DTIC的战略规划和思路,对我国制定转型和发展方向也许不无裨益。本文在介绍DTIC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DTIC战略规划可供借鉴的经验。(张京生)
AELISC 2167-32-10(10) 对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设置的反思/肖勇(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赵澄谋(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情报资料工作,2010(2):11-15.
资讯学作为图书馆领域中的信息科学,是中国图书馆学的必然组成部分;而中国情报学的核心内容是情报研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资讯学。文章认为,图书资讯是一家;但图书情报要分家,分家不是各奔东西,而是要依据各自的实践基础进行符合各自学科内在发展规律的学科设置调整与优化,使两门学科具有各自的内容与发展轨迹,并实现紧密协作。具体就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面向基于信息序化之上的information提供、面向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而中国情报学研究则面向基于信息转化之上的intelligence提供、面向用户实际难题的解决。(邵晋蓉)
AELISC 2168-32-10(10) 台湾电子书产业的发展因素与方向/程蕴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杂志,2010(4):20-24.
因为电子纸及电子书阅读器相关技术多掌握在台湾业者手中,所以台湾的电子书产业的运行与发展在电子阅读器载体上占有优势。但电子书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多面向的配合才能顺利地开展。文章特别探讨了与电子书相关的六个因素:(1) 电子书的内容,(2) 电子书阅读软件,(3) 电子书阅读载体,(4) 电子书销售渠道、市场及商业模式,(5) 电子书的服务,(6)电子书的读者。期望透过本文将台湾电子书产业的发展因素与方向做一介绍。(肖 群)
AELISC 2169-32-10(10) 图书情报学学术团体现象实证研究/刘璇,郦芳(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信息学系)//情报杂志,2010(3):20-25.
对1999年-2008年间我国图书情报学领域刊载的所有论文进行合著关系网络研究,发现存在7个比较稳定和团体:武汉大学马费成团队;武汉大学胡昌平团队;武汉大学邱均平团队,网络关系图较庞大;南开大学朱庆华团队;南开大学王知津团队,涉及作者较多;南开大学柯平团队;中科院国家图书馆张晓林团队。并将网络图归纳为三类:网络的核心作者只有一名,合作方向比较单一;网络的核心作者有多名以上,网络组成人员扩展到同机构的研究学者和图书馆;网络核心作者有多名以上,网络组成人员来自不同的科研机构和不同地域。(邵晋蓉)
AELISC 2170-32-10(10) 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三十年(1978-2008) 回顾与展望/王知津等(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图书与情报,2010(2):23-30.
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走过了重要的三十年历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只有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办学的局面,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体系。与此同时,教育模式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中等教育、继续教育并存的复合模式基本形成。本文将图书情报学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为辅)的标志性事件作为划分标准,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三十年分为恢复、发展、徘徊、调整和提高五个阶段,同时,通过回顾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三十年历程,揭示并总结了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多样性、规范性、实践性、一体化和国际化的五大发展趋势。(张京生)
AELISC 2171-32-10(10) 政府主导是公共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与保障/张欣毅(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4):1-6.
我们所处的时代,按照公共经济学(亦称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也被称作“混合经济”时代或“公共权力”时代。我国当代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已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质上表明我国已从单纯的计划经济跨越单纯的市场经济而进入了“混合经济”时代。“混合经济”时代之所以亦被称为“公共权力”(社会)时代,是基于由政府主导、承担的“公共权力”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实现其“公共权力”与“公共利益”二元结构的最佳组合与配置的发展取向的一种偏于国家政治形态的说法。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指在混合经济体制下,国家与政府在逐步明晰、规范其“经济职能”的同时,朝向“公共职能”的转变与调整。政府主导是公共信息资源共建共享(PIRCS)的基础与保障。混合经济时代政府公共职能的转变与“补足”是其基本的现实依据和法理依据。政府主导PIRCS体现在公共信息(文化)体系构建、公共财政资金支持与保障、公共信息(文化)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三个基本方面。(张京生)
AELISC 2172-32-10(10) 创新型国家的信息服务体制与信息保障体系构建(1)——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信息需求分析/胡昌平等(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图书情报工作,2010(6):6-9.
在创新国家建设与国家自主创新中,科技与产业创新处于中心位置,要实现科技与产业的创新发展,除制度创新保障外,还取决于面向创新主体的信息服务与信息保障水平。从信息服务与信息保障体系构建上看,必须坚持以创新需求为导向,以体制变革为依托,以网络技术为支持的系统组织原则。基于这一认识,从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主体及其信息需求结构分析出发,讨论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国际化背景下信息需求的形态变化,在立足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进行面向创新发展的信息服务发展定位。(陈永平)
AELISC 2173-32-10(10) 个人信息保护的理论基础 /叶六奇(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 (3):34-36.
个人信息是指现实生活中能够识别特定个人的一切信息,包括文档、音频视频文件、指纹、档案等。个人信息其实是一种广义的隐私,保护的核心问题也就是隐私权的问题。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信息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信息泄露和滥用造成侵权的现象层出不穷,个人信息的有效保护被提上日程。为实现对个人信息的有效保护,在构建完整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和具体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时,要充分理解个人信息保护的本质内容,充分认识个人信息保护的机理,唯有建立在法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基础上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才最终能够切实达到保护个人信息的目的。(张京生)
AELISC 2174-32-10(10) 面向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政务信息服务模式/夏立新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情报工作,2010(8):21-24,9.
在过去政务个性化服务的研究中,人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个性化服务的具体技术上,如推荐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用户聚类技术等,忽视了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个人化、即时化的特点,本文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在分析电子政务环境下用户需求与服务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首先指出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政务信息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并构建了个性化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系统的服务模式,探讨了这种模式与其他个性化政务信息模式的不同之处,同时还分析了该模式应包括的主要模块。(陈永平)
AELISC 2175-32-10(10) 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逻辑模型与运行机制/张海涛等(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4):6-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信息化的日趋深入,企业与信息环境的协调问题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普遍关注。在研究信息-企业-环境过程中,为了使它们之间能够协调和持续发展,从而能诞生了信息生态学这一新兴学科,继而研究出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机制是企业有效地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和保证,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企业间、企业群体间在信息生态环境下形成信息良性循环的优化前景。本文通过对信息生态学的分析,介绍了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内涵,并构建了企业信息生态系统逻辑模型,重点对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探讨,最后构建了运行机制间的总体关系图。(张京生)
AELISC 2176-32-10(10) 信息化和谐指数测量(2001~2007年)——中国区域信息化分布均衡研究/郎益夫等(哈尔滨学院财经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知识,2010(2):4-9.
信息化和谐是指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人才上的科学配置、均衡发展,使区域信息化共同发展,促进国家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它主要包括信息化主体和谐、信息化客体和谐和信息化环境和谐。文章从分析信息化和谐的内涵和构成出发,构建了信息化和谐指数测量的二阶段模型,以2001~2007年中国31省市信息化水平为评价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测量31省市的信息化水平,在此基础上从信息化水平在31省市间分布均衡的视角,借助扩展基尼系数计算方法,测量2001~2007年中国信息化和谐指数,得到中国区域信息化水平逐年提升,但和谐指数逐年扩大,呈现两极分化趋势的结论。(陈永平)
AELISC 2177-32-10(10) 信息生态群落演化过程研究/李北伟等(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4):1-5.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综合了生物学和信息学的概念,对信息生态群落作了如下定义:所谓信息生态群落,是指由相关的信息资源及其相关联的其他资源在一定环境和区域内集聚形成类似自然生态群落的组织形态。它是介于社会巨系统和企业内部信息生态子系统之间的中观范畴,对它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处于一定信息环境中的企业或产业,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如专业化分工),在一定的区域内结成紧密协作的组织体系的生态问题展开。这个生态问题包括两大方面,一个是信息生态群落的演化机理,另一个是它的演化过程。在前期研究中,笔者对信息生态群落演化机理做了深入的探讨,并总结出了影响和制约其演化过程的几大主要机理。本文则运用系统发展观和复杂系统的相关理论,根据信息生态群落演化过程的本质特点,对演化过程进行了重新划分:信息生态群落的结体创生过程、线性常规演化过程、非线性超常规演化过程和分化解体过程。最后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群落螺旋上升式演化的结论。(张京生)
AELISC 2178-32-10(10) 信息资源质量评估研究/查先进(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陈明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46-5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总量呈“爆炸式”增长,与此同时,信息冗余、信息污染、信息侵权、信息失真等问题越来越普遍,信息资源质量评估问题已成为当今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全面阐述信息资源质量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建立了信息资源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内容、信息资源表达形式、信息资源系统以及信息资源效用等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信息资源评估的方法可分为定性、定量和半定量三类,每种方法各有优劣。为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规范化程度,应该严格遵循既定程序和评估原则,综合运用各种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肖 群)
AELISC 2179-32-10(10) 英国 Publication Scheme的发展及其对我国大学信息公开的启示/马海群(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王英(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科学,2010(3):321-324,348.
Publication Scheme(PS,可理解为信息公开指南) 是英国大学信息自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学校的PS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即要发布的信息种类、信息获取的方式和费用,其内容比较详细、具体、规范、可操作性强。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大学制定并在网上发布了信息公开指南,但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缺乏信息公开指南模式的引导,第二,信息公开范围不明确;第三,缺失信息收费标准及明细。因此,我国应尽早推出大学信息公开指南模式;加大建设大学信息公开指南的力度;明确并不断拓展信息公开的范围;完善信息收费标准。(邵晋蓉)
AELISC 2180-32-10(10) 国内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知识图谱绘制——基于战略网络图和概念网络分析法/马费成等(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情报科学,2010(4):481-487,506.
以1989年-1998年和1999年-2008年生命周期领域研究战略坐标图的对比绘制预测理论研究热点和应用前景,以概念网络的分析宏观把握国内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现状。从研究现状看,生命周期理论在信息和信息管理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通过前后十年的热点对比,发现生命周期理论在信息和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渐成为新的热点,生命周期理论与可持续性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通过对生命周期脉络的梳理发现生命周期应用较成熟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产品管理和环境管理领域,可以借鉴其研究方法和应用模式,指导生命周期理论在信息资源开发组织、管理和利用方面的应用。(邵晋蓉)
AELISC 2181-32-10(10) 基于情景转换的知识转移理论模型研究/邱均平,谢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科学,2010(3):325-329.
论证了“知识转移是基于情景转换的”这一关键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情景转换的知识转移理论模型。将知识转移理论要素概括为知识源、先决条件、情景要素、边界要素,其中知识源是转移活动的目标要素,先决条件是活动参与方的主观条件,情景要素是知识转移活动进行的客观环境,边界要素是实现参与双方互动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知识转移活动内容包括知识转换和情景转换。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情报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邵晋蓉)
AELISC 2182-32-10(10)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知识集成建模研究/王欣(吉林大学管理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图书馆);徐宝祥(齐齐哈尔医学院图书馆)//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4):1-5.
阐述了知识集成模型领域的主要三种模型及其存在的问题。采用形式概念分析的方法,对知识集成建模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本体来描述知识模型,提出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知识集成过程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建模过程。结果证明在建模过程中引入FCA可以产生创新知识概念,提高网络资源的查全率;还可以对知识概念异构整合,消除同形异义词,提高网络资源的查准率。(王 岗)
AELISC 2183-32-10(10) 知识网络、知识链接和知识服务研究/周晓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情报资料工作,2010(2):5-10.
知识网络是由知识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彼此关联关系所形成的网状结构的知识集合。知识关联有知识内容之间的本质的内在属性的关联和知识附加属性之间关联两种形式。知识网络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按知识存在形式分为人际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知识网络;按知识的表达和发布形态分为以传统出版发行机制产生的和从互联网直接发布的信息中产生的知识网络;按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分为学科知识网络、主题知识网络和引文知识网络;以及按知识网络的链接形式、覆盖特征、知识类型、涵盖范围等划分。图书馆、数据库商、出版商三方的知识链接成为未来知识服务的关键因素。(邵晋蓉)
AELISC 2184-32-10(10) 数字信息获取中临时复制的著作权问题/易斌(宜春学院图书馆)//图书馆建设,2010(3):6-9.国际上对数字信息临时性复制是否适用“复制”概念、是否受著作权法中复制权的制约大致有三种观点:赞成说、反对说和折中说。而我国对临时复制问题进行法律规定时,既要平衡著作权人的复制权、网络服务商的传播权及公众的合理使用权三者之间的利益,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知识产权竞争政策;既要符合国际条约基本规范,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要对不同类型的临时复制区分为非利用性临时复制和利用性临时复制而采取不同的法律对策,做出不同的法律规定。同时还探讨了数字信息浏览与缓存这两种利用性临时复制类型的合理使用问题。(杨 蕾)
AELISC 2185-32-10(10) 1998-2007年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岗位变迁对比分析/叶兰(深圳大学图书馆);初景利(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1-10.
近十年来,国内外大学图书馆为适应新环境的变化都对岗位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文章在对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岗位变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岗位变迁规律为:传统岗位开始调整;主要新增岗位为数字资源、技术、用户教育等三类;技术部门新增数字资源及技术两类岗位;2008-2012年需求的岗位基本是深层次服务岗位。其次,本文还构建了岗位演化框架图以显示大学图书馆岗位演化的历程。同时,建议国内大学图书馆应明确新环境下的职责与功能,制定相关规划,认清岗位变迁的规律,按照岗位变化规律设置新的岗位,优化岗位设置。(杨 蕾)
AELISC 2186-32-10(10) Michael Gorman图书馆学新技术思想研究/朱荀(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杂志,2010(4):2-5.
Michael Goman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文章在对其生平与学术生涯梳理的基础上,全面考察了Michael Goman关于新技术的图书馆学思想,主要包括:对新技术的态度、对传统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研究、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核心价值以及反对Google数字化图书馆与Web2.0等思想。在当下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挂帅的时代,Michael Goman的一些论点可能不容易获得外界的认同,但他不盲从,始终保持理性的态度,坚信传统图书馆功能,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思考。(肖 群)
AELISC 2187-32-10(10) 北欧四国图书馆法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与研究/林婷(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馆建设,2010(3):1-5.
文章首先对丹麦、芬兰、挪威及瑞典等北欧四国图书馆法的发展历程做了简要回顾,并重点对四国现行版本法典做了比较研究,内容包括:(1) 图书馆性质、地位和社会职能;(2) 图书馆经费及其来源;(3) 图书馆各项服务标准;(4) 文献资源、图书馆机构和建筑设备;(5) 图书馆各类人员编制与任职资格;(6) 各类型图书馆的发展和布局;(7) 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8) 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9) 图书馆法执行。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四点结论:其一是北欧四国的图书馆法具有宏观规划性;其二是拥有优秀的特殊用户群服务;其三是图书馆事业发展拥有国家资金保障;最后是政府在图书馆事业中的角色很明确。以上研究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杨 蕾)
AELISC 2188-32-10(10) 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与体系建设研究/邱冠华(苏州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16-23,45.
“十五”末期,我国虽然已初步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但事实上大部分人口仍处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覆盖范围之外。在“提供普遍均等公共文化服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方针政策下,覆盖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覆盖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又将对公共财政的支付能力和图书馆职业的服务能力带来巨大挑战。正在形成中的《公共图书馆法》就是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选择合理的建设体制。在对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经验的总结归纳、对5个案例地区总分馆的成本核算、对5个样本省份构建全覆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发现,提出建议,为《公共图书馆法》合理选择新时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提供依据。(肖 群)
AELISC 2189-32-10(10) 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陈琳(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工作,2010(7):26-29.
维护社会的信息公平,是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的核心目标,这也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制度的效率主要体现为非经济效率。文章认为公共图书馆制度效率可分为宏观绩效和微观绩效,宏观绩效主要表现为服务的普遍均等程度,它可用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的覆盖率和服务对象的包容性来衡量,而微观绩效主要表现为服务受众的满意程度,它可用受众的主观感受评价来衡量。同时,除了公共图书馆制度的非经济绩效,也不能否认或忽视其经济绩效的存在,对公共图书馆制度经济绩效的论证和测评,将更有利于证明公共图书馆制度存在的合法性。(陈永平)
AELISC 2190-32-10(10) 公共图书馆立足于数字化时代的合理性/(澳) 维维恩·沃勒(斯威本科技大学社会研究所)著;肖鹏(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译;肖永英(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校//图书馆杂志,2010(3) 2-5.
在动荡的数字化环境中,大型公共图书馆怎样迎合新兴的数字化技术,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在数字化技术冲击下经受着巨大的变革。本文透过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等案例解析,分析了图书馆实体空间的作用,图书馆馆藏作用和图书馆信息组织、信息披露方面的作用,从理性的角度俯视数字化环境下的种种争论,可以发现,图书馆是由公众资金支持的机构,服务民众是其不可推卸的使命。为了保证图书馆立足于数字化时代的合理性,我们必须透视技术的本质,了解民众的真正需求。(肖 群)
AELISC 2191-32-10(10) 关于公共图书馆立法及其支撑研究/李国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4-8.
2001年启动、2004年中断的《图书馆法》制定工作于2008年11月进入到再次启动并加快进程的阶段。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牵头,协调和组织全国的力量,首先对《公共图书馆法》将要涉及的基本问题和重要制度展开支撑研究,包括了11个专题,为立法提供思想、理论、学术、方案等方面的支撑。立“大法”还是立“小法”,是围绕图书馆立法争论的问题之一。《公共图书馆法》是否涉及国家图书馆,业内看法不一,立法实践尚无定论。图书馆人应以积极、负责、理性的态度参与和推动立法进程。(肖 群)
AELISC 2192-32-10(10) 国家图书馆建立竞争情报数据库平台的可行性研究/陈安洲,许玉梅(国家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4):18-2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未来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以及生存方式等,必将发生重大改变。图书馆不但面临着社会上不断涌现的各种信息研究、服务机构的强有力冲击,而且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在激烈的信息产业市场竞争中继续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社会的需求。而竞争情报服务就是挑战未来、摆脱困境的一剂良药。国家图书馆应该把握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把为国家和企业开展竞争情报服务作为国家图书馆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的新课题,发挥国家图书馆信息导航的作用,利用国家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信息和网络资源,将分散的馆藏、网络信息通过收集、分析、整理、筛选,建立起竞争情报专题数据库平台。这一平台应该包括国内外国家竞争情报数据库、军事竞争情报数据库、企业相关的行业动态库、科技成果库、热门问题库、人才库、国内外行业市场销售情报数据库等,为国家和部门决策者了解相关内容适时提供方便的参考服务,以应对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张京生)
AELISC 2193-32-10(10) 国际标准图书馆标识(ISO15511-ISIL)与中国图书馆代码应用方案探讨/董曦京(中国国家图书馆)//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3):1-7.
简要介绍ISO 15511-ISIL标准编码规则、ISO/FDIS 28560标准的多个馆标识数据项。探讨ISO 15511-ISIL架构下编制的中国版ISIL,对其注册管理体系、在ISO/DIS 28560-图书馆RFID编码标准数据项中的ISIL编码压缩应用提出建议。文章结语指出,ISO 15511-ISIL标准是图书馆RFID应用大数据模型标准ISO/FDIS 28560中的一个必备小组成部分,这两个国际标准并不能直接简单用于各国实际应用,所在国图书馆组织需依照国际标准框架继续完善并开发出本国标准体系;中国图书馆界应当有急迫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ISO组织在图书馆RFID方面的研究工作,及时跟进国际标准化技术研究,将有利于我国图书馆业在新技术领域的平稳发展。(王 岗)
AELISC 2194-32-10(10) 国际图联:推动图书馆国际化的进程/(澳)詹妮弗·尼科尔森(国际图联) 著;易鑫磊(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部) 编译//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2):3-6,54.
在过去几年,国际图联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构建会员的技能和经验,提供支持性资源,从而巩固其受拥护的地位。国际图联已经巩固了同其他主要支持者的关系,现在致力于同其他图书馆代理机构协同完成工作,并寻求同图书馆领域外有合作关系的代理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国际图联一直致力于制定能够反映各国图书馆发展情况、本国和国际上都行之有效的、其他国际组织支持的工作规范和原则,一如既往地倡导版权平和制度,这是推动图书馆国际化进程所必不可少的。作者从版权保护、图书馆例外和限制性规定、国际图联在版权问题上的参与与合作、国际图联对谷歌协议的担忧等方面阐述了有关图书馆国际化的一些问题。(张京生)
AELISC 2195-32-10(10) 汉代私家藏书探微 /王朝阳(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商丘师范学院经济学与管理学系)//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91-94,105.
汉代上承先秦,下启魏晋,文化事业较为发达,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汉代文化发展表现在许多方面,当时突飞猛进的私家藏书活动便是其具体表现之一。汉代私家藏书在先秦的基础上有较大发展,迎来了私家藏书的第一个黄金期,藏书规模扩大,藏书家群体结构的多样化,是汉代私家藏书的基本特征。汉代由于实行了征辟、察举的选官制度,官吏士大夫便成了私家藏书的最为重要的群体。在汉代,随着国家重视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书籍,成了人们重要的收藏对象。藏书家中除了官吏士大夫外,包括宗室、武将、平民、隐士等,可以说汉代藏书家的身份较之先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两汉四百余年的历史上,私家藏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西汉初年至汉武初期,是两汉私家藏书的恢复发展时期。第二阶段是从汉武年间至东汉初期,为汉代私家藏书的繁荣阶段。第三阶段是东汉中后期,为私家藏书的稳定期。(张京生)
AELISC 2196-32-10(10) 理发师能为自己理发吗——《图书馆这一行》浅评/罗昊(武警上海政治学院图书馆)//图书馆杂志,2010(4):10-11,5.
《图书馆这一行》是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资深图书馆员劳拉·凯恩撰写的图书馆职业信息指南,2007年由我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尽管国情有别,行业发展阶段也不同,以致该书所描绘的美国图书馆的职场与中国图书馆这一现状差异较大,但近年来,在社会文化事业日益受重视的历史大背景下,国内图书馆界作为一个整体而言,职业意识和职业归属感亦愈加觉悟,因此,这本书值得图书馆界同仁和关心图书馆事业发展者一读。本文评价了该书研究与写作特色,并归纳了三点阅读价值。(肖 群)
AELISC 2197-32-10(10) 论图书馆的文化自觉/章春野(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1-5.
“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中国图书馆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同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批判,虽然可以从影响到图书馆的外部力量中找到许多例证来为图书馆辩护,但不可否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图书馆的文化自觉性沦丧了。依据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图书馆文化自觉就在于对图书馆文化是否具有“自知之明”,觉悟到文化的作用,这种觉悟决定了图书馆文化的转型、取舍、选择和改造的自主能力,是否能形成自主、积极地变革心理和行为习惯,以实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图书馆文化的自觉,首先表现在是否有真正对决定着图书馆发展方向及图书馆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图书馆文化的自我认识。只有有了这种认识,才能强化图书馆的主体意识,才能保证在不丧失自我的前提下,从容面对外部条件纷繁的变化,以我为主进行图书馆的变革和创新。(张京生)
AELISC 2198-32-10(10) 美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张美萍(北京大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11-14.
美国图书馆在理论研究、管理理念、实践操作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美国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首先,美国学术图书馆的研究趋向于图书情报学的未来,注重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人的关系变化;其次,美国的图书馆理念既强调合作意识,又注重多样性包容,同样也很重视投资回报;第三,从馆藏发展、用户服务、学科图书馆及学科馆员以及数字图书馆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美国的图书馆实践。指出,美国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紧紧围绕着“以用户为中心”展开的,它是美国图书馆最重要的理念,它也才能使图书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杨 蕾)
AELISC 2199-32-10(10) 实施图书馆国际化发展战略,促进知识的全球共享/詹福瑞(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2):15-20.
当今图书馆事业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浪潮的影响之中。作为信息与知识的重要集散地,图书馆也将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国际化战略,从而在信息与知识的跨国界共享、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图书馆国际化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百年来,中国国家图书馆从传统图书馆走向国际化现代图书馆作了长期的积极努力,今后将在国家图书馆国际化指标体系研究、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文献交换与补缺计划、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访问学者项目等方面科学规划国际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国际化进程。(张京生)
AELISC 2200-32-10(10) 图书馆管理中社会网络关系的问题解决模式——以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次级团体为例/顾立平(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13-17.
在人力与经费精简化(或日趋严格)、用户与服务多元化、工作品质要求剧增而服务件数暴增等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固定人手开展多方位服务,成为图书馆管理的新课题。在有限资源和无限需求的工作环境中,个人工作量的增加和组织团结力的减弱所造成的潜在冲突危机,成为日益迫切需要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在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图书馆,具有更加复杂化的特质,一方面它们与内地城市一样,必须面对上述信息环境变化和工作压力增加的情况,另一方面,多语言(正式文件用英文、报告讨论用普通话、私下交流用闽粤方言) 和多身份馆员(本地人、外地人、外国人)等历史因素,造就了既定体制下管理方式的复杂性。作者采用文献分析法、观察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描绘了图书馆内部员工的人际网络关系图:威胁组织的次级团体、硬性的组织关系、软性的社团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非正式社团对正式组织的影响,建议未来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的方法来进行“软硬兼施”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提升图书馆团队的团结士气、和谐文化和工作效率。(张京生)
AELISC 2201-32-10(10) 图书馆权利的界定/程焕文(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38-45.
“图书馆权利”一词源自英文“Library Bill of Rights”的翻译,因此,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图书馆权利的意义,就必须回归到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权利法案》的文本上来分析。目前中国大陆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权利”的定义主要有民众权利论、图书馆权利论、公民与图书馆权利论三种观点。文章根据对《图书馆权利法案》的内容、美国图书馆协会智识自由办公室的使命、美国图书馆协会有关智识自由的定义等方面的分析,将图书馆权利界定为:图书馆权利是指民众利用图书馆的自由、平等权利。(肖 群)
AELISC 2202-32-10(10) 图书馆信息能力研究引论/刘瑞华等(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2010(5):39-42,130.
信息能力的提出是社会形态发展到信息社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随着社会信息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拓展,并对信息社会中的各个成员都具有重要意义。信息能力的主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个人、组织(机构)和国家(社会)三种。相对于图书馆信息能力而言,当前涉及到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微观角度和中观角度进行探讨,文章在此基础上,从组织的整体理念出发,以资源观和流程观两个视角,具体分析了图书馆信息能力,认为资源观方面图书馆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技术与设备、信息资源和图书馆员;流程观方面包括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存储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陈永平)
AELISC 2203-32-10(10) 图书馆学“人文”与“技术”性的“道”“器”辩证/范兴坤(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图书馆,2010(2):1-5.
“人文”与“技术”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图书馆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图书馆理论界产生较多分歧的理论点。关于图书馆学的“人文性”和“技术性”、关于是技术还是人文将引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界产生了许多的争执,在网络上展开的争论更是充满了以犀利的语言表达的鲜明观点。这些关于“人文”和“技术”的争论往往表现为先后轻重的排序,但每一种排序的尝试最后往往只会使争辩更加激烈。“人文”与“技术”是图书馆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一对哲学层次的基本概念,我们同样可以用哲学的方法来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说明。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这样一对概念-“道”和“器”-与“人文”“技术”具有较强的对应性和共通性,从概念间关系与可对应对象上,我们可以用“道”和“器”的辩证来类比“人文”与“技术”的辩证。本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器”的概念辩证来类比“人文”和“技术”的关系,认为应该从人文技术的互相彰显、互相促进出发,科学认识人文对技术发展的引导作用,正确评价技术队人文的实证和表现作用。(张京生)
AELISC 2204-32-10(10) 图书馆学与阅读研究/范并思(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图书与情报,2010(2):1-4.
2005年年初,中国图书馆学会召开了首次“新年峰会”。新年峰会以“讨论重大问题,推动事业发展”为宗旨,以若干议题进行讨论。这届峰会所设立的五个议题之一,就是“图书馆与社会阅读”。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图书馆学家深入研究现代图书馆理念,推动图书馆服务全方位走向公开、公平、免费服务,尽最大努力消除公众走进图书馆的门槛。但是,即使图书馆没有门槛,一个现实问题仍然在困扰图书馆管理者,那就是仍然有相当多的公众无法走进图书馆。这是因为相当多的人存在着阅读障碍,进一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者从:(1) 阅读在图书馆学中的位置;(2) 阅读与图书馆核心价值;(3) 阅读与图书馆人文关怀;(4) 信息技术与新阅读等方面深入阐述了图书馆与阅读的关系。(张京生)
AELISC 2205-32-10(10) 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冲突背景下图书馆的目标价值取向——阿尔伯特·卡恩的“地球史料馆”给予我们的启示/龚文静(安顺学院图书馆);孙兆霞(贵州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部)//图书馆建设(4):33-35.
由于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目标总会发生冲突,因此,文章提出即使在有冲突的前提下,图书馆的目标价值取向也应该是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并尽可能地为地方文化保护与经济建设服务,这也是图书馆的主要社会职能的体现。阿尔伯特·卡恩的“地球史料馆”拍摄和保存了记录人类活动的民情风貌及各年代代表性事件的影像资料,使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得以跨越时空而保存下来。笔者建议借鉴阿尔伯特·卡恩“地球史料馆”的做法,建立图书馆影像资料库,作为永久保存动态及静态资源和辅助传统文化保护的权宜之计。(杨 蕾)
AELISC 2206-32-10(10) 新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与展望/赵益民,柯平(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4):4-9.
近年来,对《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极大关注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其发展战略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高潮。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分别集中于具体业务,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总结综述,从事业发展历程到存在问题分析,再到未来趋势预测均有论及。二是发展环境,既涉及到少儿图书馆,也关注到乡镇图书馆,既有信息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又有战略分析的眼光。三是发展条件,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动因被归纳为社会需求、政府态度和馆员的付出,事业发展的三个决定因素包括机制创新、馆员现代化和信息技术,而当前“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瓶颈”则是制度的创新。四是发展趋势,有效地利用开放存取(OA)信息资源,在开放存取环境下探索未来发展路径成为近年学者关注的热点,知识信息产业的自由市场力量作用下的图书馆将成为信息产业和文化、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我国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从面向外部环境的相关机构比较到面向事业内部的自身要素剖析等多个角度,在定量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回顾与梳理,试图从不同层面剖析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脉络,并深入探讨由此呈现出的若干问题与相应的策略构想。(张京生)
AELISC 2207-32-10(10) 行政法视野中公立高校图书馆罚款制度的法律困境与立法变革的思考/秦柯(新乡学院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4):70-75.
对有借阅书刊逾期不还,或者有损毁、丢失、盗窃书刊等行为的读者进行罚款是高等学校图书馆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重要管理措施。调查表明,罚款制度通过对个别违规读者财产权的剥夺,保障了更广泛读者对公共资源的占有和享用,因而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同。但合法与否是近年来高等学校图书馆罚款制度受到广泛争议的核心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图书馆并不直接享有法律赋予的罚款权,但是相关行政诉讼案件对高等学校“授权行政主体”法律地位的认定,却使其所属图书馆的罚款制度有了合法依据的可能性。然而,对于高等学校属于“授权行政主体”范畴的认识存有诸多不足,应该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把高等学校视为公务法人,以能够行使原本只有行政机关才享有的罚款权,并使代表高等学校行使管理职能的图书馆的罚款制度有稳固的法律基础,进而受到法律的规制。(张京生)
AELISC 2208-32-10(10)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巨大影响/吴稌年(江南大学图书馆)//图书馆,2010(2):41-45.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在1917年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是年,沈祖荣先生留美“学成归国即联合全国基督教青年会,携带各种仪器,到处宣传”,自此,中国新图书馆运动拉开帷幕。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理论创建出现了诸如“体用说”、“要素说”、“动静说”等学术观点。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理论是在社会文化思潮背景下发展的,因此,即使在当时,图书馆界人士也都是十分关注当时社会文化思潮的进展,并主动将图书馆的发展纳入其中。今天我们对历史的阐述,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找准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认清社会文化的发展,如何结合图书馆的实际,真正主动地将图书馆纳入社会文化大背景下考察,从而创新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图书馆学理论,则是同人任重而道远之事。(张京生)
AELISC 2209-32-10(10) 转变中的国家图书馆的角色和职能/(美) 迪安娜·马库姆(美国国会图书馆) 著;陈月婷(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部) 编译//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2):7-11.
在我们这个时代,国际图书馆发展领域最显著的成就就是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魔力来分享全球知识。我们开始意识到,图书馆能力的最大效益已经超越图书馆的围墙向资源共享发展,面向每个人、任何地点,只要他有一台可以联网的计算机。现在,学者可以连续地从事研究活动而无须去图书馆。教师可以将各种丰富的数字资源用于他的课堂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电子方式探索世界及其多样的文化。我们对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认识也变得不再狭隘。确实,我们图书馆员正在通过合作性的数字图书馆让资源共享变得更加容易。在众多的图书馆当中,国家图书馆正在做出巨大的努力,数字化馆藏资源,使它们可以在线获取,利用这些资源开发教育性项目。国家图书馆之间应该建设合作型网站,为用户提供多个国家图书馆的资源,使在线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更加容易。(张京生)
AELISC 2210-32-10(10) 转型时期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战略需求、目标与路径/陈传夫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24-30.
从全球业态看,图书馆正经历着历史上最深刻的转型。这种转型的特征是: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本地服务与远程服务融合,图书馆服务与图书馆资源融合,图书馆与社区融合,图书馆权威服务与联盟建设,等等。知识产权管理是实现图书馆转型的关键问题之一。作者在对国内49所图书馆的200多名专业工作者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转型时期图书馆知识产权战略需求、战略重点、战略路径等进行探讨,提出了运用知识产权推进我国图书馆战略转型的理论观点。(肖 群)
AELISC 2211-32-10(10) 持久偏爱的Web用户访问路径信息挖掘方法/朱志国(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东北财经大学);邓贵仕(东北财经大学)//情报学报,2010,29(2):208-214.
现有的Web用户访问路径信息发现方法大都着眼于从静态的Web日志快照中进行挖掘。文章力图从Web访问数据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持久偏爱的Web用户访问路径PP-WAP。PP-WAP实际上是历史访问序列WAS中大部分时间支持度值波动很小且保持较高的访问路径信息。首先介绍了相关背景和PP-WAP的应用领域。随后,利用无序树结构来表示历史WAS集合,同时给出了PP-WAP的定义和挖掘算法描述。最后,分别针对模拟和实际数据集对算法的可扩展性以及PP-WAP的应用价值作了实验分析。(王 岗)
AELISC 2212-32-10(10) 创建与使用在 Web2.0搜索信息的型人——从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追踪观察的心理与社会分析推导创新服务/顾立平(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图书情报知识,2010(2):10-23.
在C.C.Kuhlthau的信息搜索模型基础上,增加Web2.0概念中的共享、共创与共建和Personas概念中的嵌入、驱动与交互,来创建与使用型人2.0去开发差异化用户行为模型,透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追踪观察等方法,认为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都会对信息搜索产生影响,并根据四类心理因素与四类社会因素,可把用户分为16种典型的类型,然而通过追踪观察,初步可以归纳为四种典型用户。该研究或许延伸了C.C.Kuhlthau模型的研究与应用领域,并可用来探讨如何提升信息服务系统,然而此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改进与完善。(陈永平)
AELISC 2213-32-10(10) 2005-2009年国内外数字图书馆评价研究实践回顾与展望/吴建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何汶(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3/4):45-61.
通过对国内外2005-2009年数字图书馆评价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回顾,首先从机构活动与标准规范、评价研究、评价实践等方面论述了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的现状,总结了国内数字图书馆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认为我国要尽快有组织地开展数字图书馆评价研究,建立起评价组织体系,把研究和试验评价的指标体系上升为行业或国家标准,并建立统计数据规范和正式数据采集渠道。总结了国内外数字图书馆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呈现出的几大趋势:第一,以用户为中心的评价和用户参与的评价;第二,标准化和自动化评价;第三,日志与调查相结合实现全面评价;第四,数字图书馆与用户高度融合挑战现有评价手段。(杨 蕾)
AELISC 2214-32-10(10) 从数字图书馆管理体系建设看未来发展/郭晶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3/4):15-26.
近年来,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已从概念和理论的梳理争鸣,转为对具体实践的探索和总结。本文旨在对数字图书馆管理体系建设代表性观点加以梳理,分析了近五年来的调研和实践情况,认为我国数字图书馆管理已日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在功能定位、管理模式、宏观管理、技术标准、系统平台、管理方法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文章介绍了有代表性的管理观点,例举了基于方法的管理、基于内容的管理和基于功能的管理等数字图书馆管理的三大典型构成部分,指出数字图书馆管理体系受制于环境、理念、用户、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因素,提出了一个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多体系复合式数字图书馆管理体系模型。(杨 蕾)
AELISC 2215-32-10(10) 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用户用法细分——数字图书馆用户使用方法的关联规则挖掘/滕广青,毕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3):8-12.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随后以概念格理论为基础,用形式概念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用户使用方法的关联规则挖掘,建立灵活的规则挖掘机制,其基本思路是:先建格,后提取,在建格过程中只考虑对象与属性间的偏序关系,不考虑阈值因素,并依据提取的关联规则对数字图书馆用户进行用法细分,对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更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尝试。最后指出,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使用方法的关联规则挖掘研究有助于发现用户使用方法之间的联系,找出用户利用数字图书馆获取信息、知识的行为模式,可以用来指导数字图书馆科学地安排知识组织、知识导航、知识检索等工作。(王 岗)
AELISC 2216-32-10(10) 国外机构仓储建设危机及对策研究/姜颍等(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图书馆建设,2010(4):18-22.
机构仓储是数字世界中学术研究的基础设施,它已经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中增长最快的元素。本文以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明确机构仓储的概念是:大学为了方便管理与促进交流,将本单位教员或其他单位教员所创建的学术成果以数字形式存储,并提供给教员获取的一系列服务组合。文章描绘了机构仓储工作流程架构图,明确了机构仓储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揭示了存储内容是目前机构仓储库面临的最大障碍,在分析机构仓储建设存在缺失的根本原因的同时,提出了具体的补救措施:其一是要真正明确机构仓储的含义;其二是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参与度;其三是要加强资金投入,扩大资金来源。(杨 蕾)
AELISC 2217-32-10(10) 石刻拓片书目控制中的释文规范化研究(上)——以金石目录对于石刻文献内容的考释为借鉴/张靖(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图书馆论坛,2010(4):1-3.
石刻或石刻拓片承载着文献信息,要建立具备信息检索、知识导航、资源索引和研究拓展四种用户服务功能的高品质的石刻拓片数据库,必须通过石刻拓片书目控制与石刻文献内容信息做深层次的揭示。释读石刻文献,进而形成准确的释文,是深入分析其内容、提取相关信息的前提。传统金石目录通过题跋和录文两种体例,点面结合地对石刻文献进行考释,其中的录文体例,更是揭示石刻文献内容信息的基础。从金石目录对石刻文献内容的考释中寻求借鉴,文章就释文的方位、行款和阙疑等石刻拓片书目控制中释文的规范化问题进行了探讨。(杨 蕾)
AELISC 2218-32-10(10) 试论目录学的动力因素和发展方向/曾伟忠(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研究,2010(5):2-6,28.
当前目录学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动力不足,究其原因,是目录学的动力因素和发展方向的不明确影响了它的发展。动力因素的明确能起到一种推进作用,而发展方向的明确能起到一种牵引作用。目录学的动力因素包括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两个方面。目录学发展的内部动力来源主要是目录学的理论发展和目录工作的实践创新,同时目录学的专业教育也是其重要的内在推进力量。目录学发展的外部动力因素是指对目录学发展产生作用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包括信息技术、社会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相关学科和相近学科对目录学的推进等,外部动力因素通过对目录学内部因素的作用推动目录学的发展。最后论述了目录学的发展方向应侧重于数字目录学和专科目录学的发展。(王 岗)AELISC 2219-32-10(10) 索引研究的现状与走向——记2009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索引学会国际研讨会/叶继元(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情报工作,2010(8):5-9.
2009年10月15日-17日,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索引学会主办的主题为“The Practice of Indexing”的国际讨论会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根椐会议主题和代表发言内容,概括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现状,分别是:出版环境对索引的影响、网络信息的标引、人名等标引技术、索引的市场需求和索引者的社会网络。同时归纳出了索引事业的两大走向--编制电子图书索引和用户自编索引。文章最后提出,索引仍是组织文献及信息的利器,迫切需要首先为图书及各种形式的信息编制索引。(陈永平)
AELISC 2220-32-10(10) 关于建立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语料库的思考/张东,王惠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图书情报工作,2010(6):102-106.
文章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多语言信息服务环境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研究工作,论述了当前语料库建设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及建立我国大规模、国家级科学技术语料库对应用于科技信息领域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知识技术等智能信息技术研究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探讨了国家科技语料库的建设目标、设计原则、加工功能、组成结构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目的是推动我国科技语料库的建设,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与支持。(陈永平)
AELISC 2221-32-10(10) 基于本体的CSSCI学术资源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王昊,苏新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学报,2010,29 (2):331-341.
具有语义描述能力的知识组织方式本体机制的提出和发展,为改善CSSCI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在分析CSSCI数据和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构建CSSCI学术资源网络模型的解决方案,即通过本体的面向对象的知识结构来组织CSSCI中的学术资源,以达到提高CSSCI信息服务质量的目的。在完整地阐述CSSCI本体概念模型的建立和基于概念模型的CSSCI数据语义标注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专门用于CSSCI_Onto的评价模型,认为可以从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三个方面分阶段实现本体评价。最后通过具体的实践应用(包括建立基于CSSCI_Onto的知识检索服务平台和实现基于本体的引文分析)验证了该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王 岗)
AELISC 2222-32-10(10) 基于带语义差别的模糊Taxonomy的交易数据库关联规则聚类/沈斌等(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情报学报,2010,29(2):246-253.
关联规则聚类是大量关联规则的一种有效组织方式,文章针对基于商品分类信息的规则聚类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同时考虑了不同层次间的项目语义差别,以及具有不同隶属度的项目细致语义差别,将商品分类树改进为模糊Taxonomy的有向无环图结构,该结构可以处理一个项目同时属于多个父结点的情况。笔者充分考虑了有向无环图的性质,提出了带细致语义差别的模糊Taxonomy结构构建方法和相应的规则距离计算方法,其中,规则距离计算过程中的项集距离计算方法无需计算最佳匹配,因此,具有较小的时间开销。规则距离计算和聚类可视化试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扩展性和有效性,在规则的聚类计算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王 岗)
AELISC 2223-32-10(10) 基于论文标题的学科结构研究/陈立新等(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情报学报,2010,29(2):305-313.
文章从期刊的论文标题入手,探索期刊之间在研究内容上的关系并由此揭示学科结构。以66种力学期刊中68 075篇学术论文的标题为样本,利用词频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力学期刊之间在研究主题上的相似度与区分度进行分析,将66种力学期刊复杂的内部关系转换为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对66种力学期刊进行分类,用图谱直观地展现出力学各分支学科在研究主题上的关联状况,深入分析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理性力学(含力学中的数学方法)、声音与振动力学、计算力学等力学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而从力学期刊的论文标题这一新颖角度揭示了力学的学科结构。(王 岗)
AELISC 2224-32-10(10) 基于文献计量的卓越科研机构描绘方法研究——以国内教育学科为例/汤建民(浙江树人大学科学计量学研究中心)//情报杂志,2010(4):5-9,35
以2003年-2007年CSSCI中收录的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所发表的教育学论文为研究数据源,描绘这2个机构高产作者、高产作者合作网、研究主题结构图、发表的期刊、引用最多的参考文献,以分别反映这2个机构的重要学者、科研合作模式、主要研究方向、发表论文的渠道和主要知识来源等情况。将词频统计、共现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引入到对卓越科研机构的分析中来,建立了一种基于文献计量的卓越科研机构描绘方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同时以国内教育学科的卓越机构描绘为例说明了此种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邵晋蓉)
AELISC 2225-32-10(10) 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观点挖掘发展研究——情报学未来潜在研究领域解析/任红娟(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张志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图书情报知识,2010(2):55-63.
文章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近几年新兴的研究领域——观点挖掘——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观点挖掘作为一个新兴的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正在快速的发展,但是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而言还比较离散,学者之间的交流相对比较少。研究内容目前比较偏重于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比较成熟的方法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劣、相对完整的方法研究体系还比较薄弱,而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报源,情报学自身对其研究还非常少,如何把领域的研究和情报工作很好的契合仍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极具挑战的研究课题,但与此同时该领域又为情报学获取主观情报和挖掘潜在情报带来了新的机遇。(陈永平)
AELISC 2226-32-10(10) 基于主题聚类的学科研究热点及其趋势监测方法/章成志(南京理工大学信息管理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梁勇(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学报,2010,29(2):342-349.
常规的学科热点及趋势监测方法存在监测成本高、监测信息相对滞后等问题。因此需要寻求较低成本、较快速的方法进行学科热点和趋势的监测,以保证监测系统提供信息的时效性。文章以图书情报档案学科为例,依据学科学术论文全文,从主题角度对学术论文集合进行全面分析,即:采用主题聚类方法,对包括时间信息的学科学术全文进行主题分析与主题聚类,归纳出某一特定学科的研究热点和这些热点的发展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主题聚类的学科热点及其趋势监测方法,其监测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于常规方法的监测结果,但基于主题聚类的监测方法,在监测成本和监测信息时效方面得到改善。(王 岗)
AELISC 2227-32-10(10)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我国企业专利产出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行业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张传杰等(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情报杂志,2010(3):1-5
运用行业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专利产出的影响效应。结论:第一,跨国公司的进入对我国企业存在着显著的技术扩散,打破了行业垄断,加剧竞争,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二,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对其专利的模仿和学习,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第三,由于跨国公司占据了行业内的许多核心技术领域,对我国企业专利质量的提高更多的是一种抑制作用;第四,跨国公司提高了本土化技术人员的雇佣成本,导致我国企业研发人才的流失,对当地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连贯性和专利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深刻的负面影响。(邵晋蓉)
AELISC 2228-32-10(10) 我国海外专利技术的规模颁布与结构特征分析/蔡虹等(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情报杂志,2010(4):1-4,30
依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专利数据库的数据,对我国海外专利授权的数量和化学、计算机与通信、医药等六大类的技术分布及时间序列分布予以分析,结果显示:第一,1985年-1996年间我国专利主要集中在化学、机械和电气电子三大类技术领域,从1997年开始其他产业领域的海外授权专利数目快速增加,逐渐缩小与三大类之间的差距。第二,从专利的一般性指数所反映的我国专利的被引用数看,其被引用率还很低,对后续技术的影响也不显著。第三,我国海外授权专利在国际专利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我国应提高全社会创新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邵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