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引路 学海导航——河南大学图书馆冯卫平二十年导读服务述略

2010-03-22 08:43王会丽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10期
关键词:报刊讲座资料

●王会丽(河南大学 文献信息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

图书馆,是一座书山;图书馆,是一片学海。在这巍巍书山中,有图书馆员引路,读者能够更轻松快速到达顶峰;在这茫茫学海里,有图书馆员导航,读者才不至于迷失正确的方向。在河南大学图书馆,就有这样一位馆员,导读服务20年,为无数读者引路导航。他,就是期刊部的冯卫平老师。

1 导读服务20年

导读服务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借阅服务的延伸与深化,是密切图书馆与读者联系的桥梁,在指导和促进读者正确、快速获取、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导读服务的内容随时代而有所变化,主要有阅读辅导、文献检索、参考咨询、网络导航、新生入馆教育等。1984年,冯老师到期刊阅览室后开始接触导读工作,1989年正式从事导读服务,无论是工作之中还是工作之余,导读成为他职业生涯的核心价值追求,他的导读服务也成为河南大学图书馆的一大特色。20年来,他的人生因导读服务而平添了不凡的意义,众多读者也由他的导读而受益终生。

1.1 导读生涯的开始

“你为读者推荐了多少资料,为他们解决了多少问题?”当年吴勋泽馆长常问的这句话至今还在冯老师耳边响起。冯老师到期刊阅览室工作后,就从“推荐资料、解决问题”开始,设立咨询台回答学生们的各种问题;利用小黑板指导学生们利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学生所需资料较集中时,就把相关的期刊加上纸条,单放一桌,学生们利用很方便。慢慢地,积累了一些导读经验。

与此同时,冯老师在导读理论和方法上也有了长足进步。1988年,由北京大学图书馆齐宝惠老师开启的高校图书馆导读热风行全国。吴馆长通过河南省高校图工委将齐宝惠请到郑州大学作报告,讲如何开展导读工作。冯老师找到齐宝惠老师发表的相关论文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导读室编的《大学生导读手册:必读书目》认真研究,还趁着到郑州大学图书馆学系学习的机会,找到崔慕岳老师详细地了解齐宝惠老师开展导读工作的具体方法,即设一个导读室,陈列导读书目,定期举办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有伟人与图书馆、创造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导读书目介绍与检索工具等。冯老师如获至宝,这些信息为他从事导读服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89年秋,为了帮助当时的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充分利用图书馆,冯老师的导读讲座《书山引路 学海导航——大学生·图书馆·成才》应时而生。讲座很成功,首先在地理系学生中“一炮打响”。此后,从1989年10月到1995年10月,在各系教室共办了60多次,每次讲座的时间有90分钟。他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与时俱进,经常改写、补充、调整讲座内容,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就这样,导读讲座正式开启了冯老师的导读生涯,一干就是20年。

1.2 导读模式:讲座+咨询

冯老师正式开始导读服务后,就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确定了自己导读服务的模式,即以自己所在的期刊阅览室为阵地,在日常借阅服务中以咨询、宣传、个别辅导等形式开展被动性导读,工作之余利用讲座等形式开展主动性导读。[1]他将这种导读服务模式称为:讲座+咨询。

继《书山引路 学海导航——大学生·图书馆·成才》讲座之后,冯老师又开设了“学术研究与图书馆文献利用”“研究生考试与期刊文献利用”等讲座。[2]这些讲座从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出发,如成才、科研、考研等,结合日常导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以大学生身边的具体的案例说服人、教育人、吸引人。一场场讲座,唤醒了多少梦中人。可以说,利用讲座这种主动出击的方式,冯老师在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调动大学生的文献信息需求,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宣传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期刊阅览室,除了完成日常的借阅服务外,冯老师做了大量的咨询服务工作。每次讲座后,前来期刊室查资料的学生“蜂拥而至”,他熟练运用多种导读方法和检索技术,为读者解决各种问题。虽然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他不厌其烦,反觉教学相长,其乐无穷。他的考研信息咨询服务,尤其值得一提。考研信息咨询服务是冯老师在导读服务过程中发现和开发的特色服务项目。考研热席卷高校,许多大学生在随波逐流中往往不明方向,在选择院校和专业、备考过程中缺乏指导。冯老师就利用阅览室的空间、资料,为考研学生提供有关全国各高校的招生信息、考研资料,还利用自己与学生交流多年积累的经验,在专业的选择,专业知识、学术信息的把握上提供帮助。[3]很多学生在他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的考研梦想。2002年以来,全国一类院校研究生考试复试增加分数,占总分的50%,他先后指导帮助30多名学生考上公费第一名。这些学生成功的光环上,都闪烁着冯老师智慧的结晶。难怪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冯百跃老师在给他的一本赠书中写到:“冯兄,愿再赐智慧与密招!”但愿冯老师通过他的讲座和咨询,能把图书馆中蕴藏的“智慧与密招”更多地挖掘和传播出来,为更多的读者分享。

1.3 导读有法

冯老师在长期的导读实践中,通过对知识、文献、情报、信息等的深刻认知,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导读方法,有书目导读法、综述导读法、专题文献导读法、新华文摘导读法、知识层次导读法等。

1.3.1 书目导读法

书目导读法是指利用书目、索引、文摘、题录等二次文献进行导读。二次文献是对报刊论文、专著、科研报告、会议论文等一次文献进行搜集、分类、加工、整理后产生的,是揭示、检索一次文献的工具。冯老师认为,充分掌握和利用各种书目、索引是做好导读工作的基础。不同专业的必读书目、名著导读书目等,可以引导大学生丰富和扩展课堂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馆藏目录、报刊论文索引、专题书目、专题索引等,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查找学习、研究资料。正如张之洞所言:“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1.3.2 综述导读法

综述导读法是指利用综述、述评、概述等三次文献进行导读。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学科领域某一时期发表的文献进行系统搜集、整理、分析、综合后编写出来的,具有严格的学科范围、科学的内容评述,引用文献多、使用时效长、信息含量大等特点,具有总结研究成果、指示发展方向、启发研究动机、节省文献调查时间等作用。

冯老师认识到综述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经常关注《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专业核心期刊上的综述性文章,运用在指导大学生选择研究方向、论文写作、研究生考试中成效显著。特别是针对研究生考试中出现的有关学术动态、学术评价的论述题,冯老师提供的综述文章,为许多学生点亮了智慧之光。

1.3.3 专题文献导读法

专题文献是关于某一学科、专题的文献的集合。关于专题文献导读法,冯老师讲的最多的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就是一个社科专题百科,它精选分散发表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3000多种报刊上的优秀论文,再按学科专题分类汇编成册。读者论文涉及多学科,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均能“科科相对”。

1.3.4 《新华文摘》导读法

《新华文摘》是大型的综合性、学术性、资料性文摘月刊。它精选万种报刊,提炼百花芬芳、汇集百家风采,一册在握,大致可掌握天下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文化、科技各领域的状况和轮廓。一期之中,既有全文转载的一次文献,也有论点摘编和报刊文章篇目辑览等二次文献,还收录综述类文章等三次文献。可以说,《新华文摘》同时具备一次、二次、三次文献的情报功能,即一次文献的传播功能,二次文献的检索功能,三次文献的总结与导向功能。利用它,能从多方面满足广大读者的文献情报信息需求。

1.3.5 知识层次导读法

冯老师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将人类科学知识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学说、思想、理论、观点、技术与方法、战略战术等。根据知识层次进行分析,他能准确找出读者学习、研究中的问题所在,并找到相应的文献,解决他们的问题。

冯老师从手工检索、手工导读的时代一路走来,他的这些方法也许看起来有些传统,但这些方法所体现出的强烈的信息意识和熟练运用之后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信息能力,在今天依然弥足珍贵。

1.4 有教无类

用“有教无类”来形容冯老师导读服务对象的繁杂最合适不过了。从最初的大学生,到硕士生、博士生;从学生到普通教师、一校之长;从正规大学生到自考生、校外考研人员;从校内读者到校外读者,他是有求必应。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现略举一二。

例如:地理系90级学生刘云峰听了冯老师的导读讲座,对交叉学科的提法很感兴趣,说:“冯老师,我发现‘人才地理学’没人研究,人才‘东南飞’的现象历史上就有。”在冯老师支持下,他发表了《关于建立“人才地理学”的思考》(《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第12期),后来又发表过10多篇文章。1994年,他考上北京广播学院“广告策划双学位班”。进校时正逢40周年校庆,他积极参加学术研究活动,一个月内连写了3篇论文,其《马克思的广告观》《电视广告对儿童的影响》双双获奖,并在广院学报上发表。曾在中山大学读博士学位的河南大学青年教师肖杰安,为完成科研项目《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哲学研究》到处查资料,跑了几个大图书馆竟没有“得门而入”。找到冯老师以后,一看他的论文提纲,这个论文跨学科,涉及多种专题,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均有类列。仅3天时间,肖杰安就完成了资料搜集工作。他专门写来了信:“在您的大力协助和帮助下,使我在极短的时间内搜集到了珍贵的资料,赢得了宝贵的研究时间……对你们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2 导读服务靠什么

看到冯老师为各种层次的人办讲座、做咨询,你可能认为他一定是个很有知识的高学历人才;在做好借阅服务之外,20多年坚持做导读,你可能以为他一定得到不少好处。这在今天看来很正常的想法,用在冯老师身上并不适合。事实上,他既没有可以炫耀的高学历,进图书馆之前仅小学文凭,后来靠自学、上夜校、读电大,才拿到了大专文凭;也没有额外的奖励和收入,不论8小时内外,都把导读视为自己工作份内的事。他导读服务20年,靠的就是“书”“人”二字。冯老师认为,导读服务,一头是“书”,一头是“人”,不知“书”,不知“人”,无从谈导读。在他身上,两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为读者读书;关心人的成长。

2.1 为读者读书

做导读工作必须首先熟悉书。到期刊阅览室工作后,为了做好导读工作,他就开始为读者而读书了。

刚开始为大学生做导读,冯老师要全面了解校内各系各专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动态,他就从各个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专业期刊读起。当时学校有十几个系,30多个专业,做起来有一定难度。基本入门以后,他的读书范围就以报刊为主,旁及其他。对于他管理的期刊,他是如数家珍,对《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尤为精通。

即使今天用电脑、网络查资料已经很方便了,但翻阅期刊依然是冯老师常做的工作。边看书边思考这些资料的价值,哪些资料对哪些读者有用,做到心中有数,读者需要时就能随手拿来。况且技术再先进也有它的局限性,知识产权的限制,数据库加工、发布的时差,数据库收录范围的限制等,都会影响到资料的及时、全面获取。比如:期刊上的祝辞、开篇语、编后记、卷首语、广告、通知等,全文数据库里就没有收录。冯老师就多次利用这些信息为考博的青年教师选择了研究方向、课题。河南大学出版社的宋应离老师主编《新中国期刊六十年》,就组织学生大量查抄“创刊号”和“编后记”。冯老师为读者读书用心之勤、之细,由此可见一斑。

可以说,正是凭着对馆藏资源的整体把握和对期刊文献的精通,他搞活导读服务才有了汩汩不息的源泉。

2.2 关心人的成长

冯老师做导读,不仅仅止于一般性地了解读者的需求,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而是怀着满腔的热心和爱心与读者交流,深入了解读者的学习、研究状况,甚至包括生活、思想等情况,真正做到“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

1989年,他的第一场讲座《书山引路 学海导航——大学生·图书馆·成才》,副标题是地理系学生提议加上去的,讲座的内容包括杰出人才与图书馆、创造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大学生成才的规律、图书馆与大学生学习等,通过列举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孙中山、曹禺等杰出人物利用图书馆的事例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利用图书馆的意识,通过对大学生成才的规律分析和图书馆的作用介绍,鼓励大学生早日确立学习目标,充分利用图书馆,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讲座在大学生中受到热烈欢迎,是与对他们的成长问题的关心分不开的。

当这些曾经从他的导读服务中受益的学生从四面八方传来亲切的问候时,冯老师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成长的喜悦,这使他更加坚信,知识就是力量,信息就是机遇,命运经由图书馆可以改变。于是,在他人的成长中,他自己也感受到了成长的力量,更加信心百倍地开始了新的导读服务。

[1]冯卫平,白雅琴.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J].情报资料工作,1994(4):27-28.

[2]李景文.河南大学图书馆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56,373.

[3]梁克可,冯卫平.高校图书馆考研信息咨询服务探析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0):74-75.

猜你喜欢
报刊讲座资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