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荣生,何振作(江西省图书馆,南昌 330077)
张世南《游宦纪闻》十卷,最早见录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1]卷十一子部小说家类,曰“鄱阳张士南光叔撰”。作者名“世南”作“士南”,其籍贯作“鄱阳”。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2]卷四四据陈振孙氏著录。而《宋史·艺文志》[3]失载。及明,《文渊阁书目》[4]卷八始录作者为“张世南”,无卷数,仅称“一部一册,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5]录其书于子部杂家类,曰:“宋张世南撰。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字曰光叔,鄱阳人。然其名则作‘士南’,未详孰是。其纪年称嘉定壬戍,又称绍定癸已。盖宁宗、理宗间人。自称尝官闽中,多记永福县事,亦不知永福何官也。世南与刘过、高九万、赵蕃、韩淲诸人游,而述程迥之说尤多,盖其兄为董煟婿,煟为迥之婿,故闻之亲串间也。其书多记杂事旧闻,而无一语及时政。如记秦观元祐刺字,记黄师尹解‘打’字义,记张嵩先借紫,记讳名讳字,记苏、黄用一‘鸱’字,记古书刀,记何致初搨《峋嵝碑》始末,皆足资考证。其驳黄伯思‘八十一首’之说,及推阐王湜‘百六’之义,尤极精核。其他如论犀角、龙涎、端研、古器之类,亦足以资博识。宋末说部之佳本也。”此后书家著录此书者甚夥,目及者有《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6](著录知不足斋本、稗海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皕宋楼藏书志》[7]卷五七(著录宋刊本,又旧钞本,书名中“纪”作“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8]卷十六(录校宋本,书名‘纪’作‘记’)、《抱经楼藏书志》[9]卷四三(录明刊本)、《读书敏求记》[10]卷三(录影宋本旧抄)、《郑堂读书记》[11]卷五六(录知不足斋丛书本)、《荛圃藏书题识》[12](录影宋钞本)、《经籍访古志》[13]卷四 (录宋刊本)、《日藏汉籍善本书录》[14](录宋绍定间刊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15](录稗海本,又明抄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6](录稗海本,又明抄本)、《中国丛书综录》[17](录稗海本、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抱经楼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宛委山堂说郛本、五朝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本、商务印书馆说郛本、旧小说本)、《中国丛书综录续编》[18](录抱经楼丛刊本、历代小说汇编本、稗海本)。地志中录有《游宦纪闻》的得四种:同治《鄱阳县志》[19](无卷数)、同治《饶州府志》[20](无卷数,归德兴;又历修德兴旧志均无书目一门)、光绪《江西通志》[21](引《四库提要》作鄱阳人)、民国《江西通志稿》①吴宗慈,等.江西通志稿[M].江西省博物馆整理复印本.(归鄱阳)。以上各家,大率不出《四库提要》规模,于世南之里籍事履皆不甚了了。即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张茂鹏先生点校本,于此亦无甚发明。本文对世南其名讳、里贯、世系、亲友、交游、履迹诸方面逐为考证,勉力勾勒出其人其书更为清晰的若干片段,以飨读者。
张氏名“世南”,作“士南”者必误。
自《文渊阁书目》以下,各藏书目、知见书目,包括《四库总目》所据两江总督采进本,以及存世各本,均题作“世南”,无一作“士南”者。此其证一。
《游宦纪闻》自序,各本均题署为“世南”。书中自称“世南”者凡二十四处,亦无一作“士南”者。此其证二。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22]卷八六《故知辰州大夫张君墓志铭》,墓主张大训,即世南父。《墓志铭》提及世南三次:“今春……得其子世南书”,“厥十月,世南过予江东寓舍,墨衰绖而言曰”;“子男二人:世美,以玺恩补官,为郁林州南流县簿尉,先九年卒;世南,为都昌县丞”。乾隆《福州府志》[23]卷六山川门,载“宋张世南”《高盖山记》《方广岩记》。乾隆《福建通志·艺文》[24]亦载此二文,有删节,题名亦作“宋张世南”。又《本草纲目》[25]卷一上《引据古今医家书目》,具列“张世南《质龟论》”“张世南《游宦纪闻》”。其书卷四五,又引张世南《质龟论》百馀字。《质龟论》《高盖山记》《方广岩记》三篇,《全宋文》(2006) 俱失载。明清人引录《游宦纪闻》者,如王世贞《弇州四部稿》、朱彝尊《六艺之一录》等,不胜殚举,皆题作“张世南”。此其证三。
世南兄世美,已见鹤山先生所撰张大训墓志。又程泌《洺水集》[26]卷十四,有《董知县(煟) 墓志铭》,称煟“一女,归张文州(大训尝知文州)长子世美”。又赵蕃《章泉稿》[27]卷三,有《与世美奉诏分督决狱,甲戍判袂之武阳,壬午还宿中兴寺,而得世美自延平所寄诗,因次韵》诗。由其兄名推之,其名为“世南”当无疑问。此其证四。
《宋史·地理志》江南东路“饶州鄱阳郡,县六:鄱阳、餘干、浮梁、乐平、德兴、安仁;监一:永平。”考诸沿革,鄱阳历来为饶州治所地;而德兴自南唐永元二年置县,即隶属饶,以迄于清。
《游宦纪闻》卷二曰“于世居德兴,有毛山环三州界,广袤数百里”云云。质之魏了翁所撰张大训《墓志铭》,世南为德兴人,当无疑问:“君讳大训系出唐宰相文瓘,致刺史岕家于杭,后辟黄巢之乱迁歙,由歙迁饶州之德兴。”世南《自序》中署作“鄱阳”,盖举其郡望。《四库提要》等皆据《自序》著录,而未之详辩。
依据多种史料,我们可以略知世南其世系源流及其亲友履迹。兹胪叙知次,不一一标明其来源。
高祖禹锡。
曾祖後,以子杞贵赠奉直大夫。
祖杞,字南卿(一作南轩)。登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授登州牟平县尉。靖康之变,从二帝陷海外七年。泛海归,调婺州司理参军,改知邵武县。绍兴十八年(1148年),任秘书少监,迁大常少卿,官至尚书吏部侍郎,知潼川府,封永宁郡开国男。
父大训,字学古。以荫补初品官,调利州绵谷县尉,司理洋洲,任成都路计帐。嘉定元年(1208年),知江陵府松滋县,通判夔州,升知文州,改辰州,自请奉祠主管华州云台观。约卒于嘉熙元年(1237年)。筑室名悠然堂,藏书数万卷。大训博物强识,自经子百氏以及天文、星历、山经、地乘、伎巧、医卜之事靡不究悉,间以星历推人吉凶,能前知国家休戚。同治《德兴县志》选举志补遗,称大训“宋元祐进士”。误。
伯父大猷,乾道六年(1170年)除知静江府,绍熙三年(1192年)知昌州。
伯父大正,字汝弼,第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知彝陵县。
兄世美,以玺恩补官,为郁林州南流县簿尉。娶董氏,德兴董煟女。绍定元年(1228年)卒。又《游宦纪闻》卷六“嘉定庚辰,先兄岳翁赵宪伯凤,自曲江携一道人归三衢”云云。似世美又尝娶赵氏。赵伯凤事履不详,待考。
世美岳父董煟,字季兴,号南隐。德兴人。绍熙四年进士,历知应城、瑞安、辰溪县。著有《救荒活民书》《寿国脉书》《抱膝稿》《春秋资讲》等。又董煟岳父程迥,字可久,号沙随。应天宁陵人,徙居馀姚。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历宰德兴、进贤、上饶等县。著有《古易章句》《南斋小集》等。事迹具《宋史·儒林传》。
世南有姐妹六人:长适江陵县丞董甄,次适营道知县洪仔,次适湖北路安抚司干办公事朱宗伊,次适澧州通判汪熙,次适宝庆府司法洪億,次适新监常州无锡县酒库赵必。《游宦纪闻》卷八“绍定家癸巳七夕后一日,予甥董若金忽语予”。此甥当即董甄之子。
《游宦纪闻》卷九又记“世南尝从亲戚马建家,见洪文敏公内简一幅”云。此马建事迹不详,亦不知为世南何亲。
《四库提要》称“世南与刘过(字改之)、高九万(名翥,号菊涧)、赵蕃(号章泉)、韩淲诸人游”,不知何所依据。《游宦纪闻》中涉及此四人者仅二处:卷三,豫章东湖苏云卿遗址,“章泉先生为名之曰灌园庵”;卷八,“予于菊涧高九万处,见苏绍叟忆刘改之《摸鱼儿》一阕……又赋《雨中花》一阕”。其中止见世南与高翥有过从。又遍检高、赵、刘、韩诸集诗文凡千百首,语及世南者未尝一见。仅于《章泉稿》得和世美诗一首,且直呼世美名讳,可知赵蕃视世美为晚辈。
世南书中称为友人的三人:章深之(卷二)、胡子震(卷三)、吴锜(卷四)。前二人事迹无考。吴锜(乾隆《福州府志》卷六载张世南《方广岩记》作“琦”),字信可,永福人,“诚敬而疏通,博学而和粹,月旦之评,最所推重。世南方以得友为喜,纳交不百日,而遂隔今古”。似以诸生终,故《永福县志》不见记载。
李发先跋《游宦纪闻》,曰“余与光叔交”。发先邵武人,李纲(谥忠定) 五世孙,嘉熙二年(1238年) 特奏名进士。《游宦纪闻》卷十“世南仕闽中,于忠定李丞相家,见坡公一贴”,盖即指发先。
《游宦纪闻》属笔于绍定元年(1228年),《自序》称:“绍定改元,适有令原之戚,闭门谢客,因追思,提笔纪录,不觉盈轴,以《游宦纪闻》题之,所以记事实备遗忘也”。大约至绍定五年(1232年)李发先作《跋》时,其书初成。李《跋》云:“鄱阳张光叔,文献故家也。讲学家庭,藏书日富。蚤从云台史君游宦入蜀,见闻已不凡矣。及涉江湖,达浙、闽,视昔所获夥甚。惧遗忘而随笔之。……余与光叔交,每见其搜访异书,如获至宝,极力传写,初不知异闻之有录也。一日出示余,洞心骇目,多闻所未闻者。以半生经历睹记之富,而余得大嚼焉。”其后又有增续,卷八中记有绍定六年(1233年)事。
《直斋书录解题》虽误录“世南”为“士南”,然可据知宋时已有刊本行世。日人澁江全善等《经籍访古志》卷四录“宋椠本,昌平学藏,每半板十行,行十八字,左右双边”。《日藏汉籍善本书录》所录即此本,现藏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定为“宋绍定间刊本”。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六载明陈汝元刻校宋本,称所据宋本“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似宋时有半叶十行及半叶九行两种刊本传世。明以后此书的单刻本、丛书本甚多,前文已略记之,不复赘举。
世南以其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结撰成书,在在皆似信手拈来,然可资考证者多矣,《四库提要》评为“说部中佳本”,殆非虚语。卢文弨校本《跋》、瞿氏《目录》及中华书局本《点校说明》,指出书中疏于考证者若干处。以当今的知识权衡之,尚不止此。但其书的历史价值,当不以瑕掩瑜。
[1](宋)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3](元) 脱脱,等.宋史[M].中华书局标点本.
[4](明) 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K].北京:中华书局,2006.
[5](清)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Z].北京:中华书局,1965.
[6](清) 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7](清) 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清)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K].北京:中华书局,2006.
[9](清) 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清) 钱曾.读书敏求记[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11](清)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
[12](清) 黄丞烈.荛圃藏书题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3](日) 澁江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K].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K].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16]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7]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8]施廷镛.中国丛书综录续编[K].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9](清) 王廷鉴,等.鄱阳县志[M].清同治十年(1871年) 刻本.
[20](清) 石景芬.饶州府志[M].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刻本.
[21](清) 刘绎,等.江西通志[M].清光绪七年(1881年) 刻本.
[22](宋)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M].《四部丛刊初编》本.
[23](清)鲁曾煜,等.福州府志[M].成文书局,1967.
[24](清)谢道承,等.福建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宋)程珌.洺水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宋)赵蕃.章泉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