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奎
(营口市老边区图书馆,辽宁 营口 11500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在现有的国情条件下,如何办好县级图书馆,发挥其社会教育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职能作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为农业服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研讨县级图书馆现状与发展前景尤其重要。笔者在县级图书馆工作已30多年了,作为一个县区图书馆的馆长,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实事求是地谈谈图书馆事业在困境中如何求得发展。
图书馆法是协调国家与图书馆、图书馆与各级领导组织、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关系的法律手段。美国早在1890年已有29个州相继颁布了州图书馆法,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图书馆事业法》。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先后颁布了250余部图书馆法。1953年国际图联研讨议题就是图书馆立法,并指出:“只有立法才能按国家授权当局提供图书馆服务,并能够按国家标准保证足够的经济资助及有效的管理。只有立法才能明确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并创造条件完成这些功能,保证其发展。”
我国在1980年5月26日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通过了《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这些条例、方案、意见、规程、批示对图书馆的性质、任务、业务工作、工作人员、经费、领导体制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成为图书馆工作的基本依据,对推动图书馆工作系统开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这仅仅是草案征求意见稿,不具备法律的权威性。执行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往往因人而异,因为经费、人员等情况各不相同。1984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会期间,出席会议的90多位馆长上书国务院总理,为了国家图书馆事业,各级图书馆馆长一直呼吁到今天,图书馆事业需要法的保障。
人才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先决条件,图书馆应明确规定从业人员的权力和义务。一个图书馆的最佳结构就是:专业结构整体化(指根据不同事业,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一个合理结构);知识结构立体化(指各种知识水平的人);领导结构合理化(指领导班子应由政工、业务、后勤人员组成)。对于图书馆培养专业人才,这样的结构仅是参考,近年来我国现有的图书馆专业队伍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业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作为县区这一层与省、市馆相比差距还相当大。
①近年来由于有些地区地方经济不好,财政紧缩,没有能力向图书馆投资,大部分县区(尤其边远山区)图书馆处境相对清贫,不少年富力强的图书馆馆长相继“跳槽”。加上评职称、涨工资、分配住房等方面低于左邻右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但为了图书馆事业,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新要求,提高图书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必须采取措施选拔配备热爱图书馆事业、具备图书馆知识的管理者。
②大部分县区馆(局部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均处于维持状态,购书经费、业务活动越来越少,但人员编制却越来越增加,有的馆长常处于“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人事状态,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多年来图书馆馆长与主管局、上级领导之间的关系。人员超编、人才匮乏、人吃书,维持能“开门”就大吉了。
①留下的馆长、“站得住”的馆长,“顶不住”,继续执行原有的“原则”。什么是合理的图书馆管理人才结构?继续着“有利于自己生存,却不利于集体发展”的状态,去举步维艰地开展自己的事业,去为老、病、退人员争取医药费,这就是现今的部分县区图书馆。
②人员在“原则”的情况下逐年就位,相应的问题就是怎么“活着”,如何保证图书经费?如何使用经费?如何争取经费?这些问题在多年来的全省县区图书馆馆长会上一直是讨论的热点,很多馆长交流了经验,无非是利用“公关式”的社会活动,“谋取”图书馆能维持“活下去”的必要经费。能保证年订200~300种报刊,年购2000~3000册新书,能适应形势开展业务活动,能按月不欠工资,解决医药费、办公费等等,就算一个能“站得住”的馆长了。
这就是现今一个县区馆长的忧虑,现实是现实、忧虑是忧虑,但作为具有开拓意识、忠实于、献身于图书馆事业的馆长,必须要在逆境中求发展。
图书馆改革是一项综合工程,是一项全面、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以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强化信息观念、市场观念及图书馆管理的社会化和现代化观念。
2.1.1 人事制度改革是图书馆改革的目标和突破口。认真执行现行的图书馆法规,不应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应公开招聘社会上的各种人才,根据本馆的规模、性质、任务、职能合理确定各种专业性人员的结构比例,即学历的多样性,专职技术的层次性,尽力“顶得住”不适用的人,稳定人才,注重人的能力。
2.1.2 人才结构的优化,能使图书馆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增强活力。应以“企业管理式的用人标准”作为优化条件,加强在职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缺啥补啥,学用结合,因事择人,量才适用,倡导合理竞争,注重群体人才的最佳组合,优势互补,发挥群体的效应。
2.2.1 近年来,新书出版数量急剧上升,书价也节节攀高,而购书经费的增加远远跟不上前两者的增加速度,可谓“水涨”而“船不高”。馆藏报刊很难保证连续性及馆藏特色,个别县区馆几年不购书的有,年订报刊不超过百种的有,如何还能谈到出版物载体的多样化、电子化和传播手段的自动化?图书馆从原则上应向用户提供免费服务,但必须解决当前各图书馆经费极度紧缺的问题,否则,加快图书馆建设步伐,提高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加强各地交流合作就会流于空谈。
2.2.2 不同的地理条件和地方经济,也就会有不同的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但其中也还存在着人的因素。首先馆长应抛弃“旧式管家”的领导管理方式,学一点“公关学”。“美国公共图书馆57.5%的馆长每年履行对外的作用与职责的时间累计31天。”专家们认为,馆长应该加强对外联系,参加社会上必要的活动,争取额外的经费及得到社会各界的援助,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的工作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强化信息服务职能,把图书馆建成信息中心,收集各具特色的和用户需要的信息资源,千方百计为读者用户开发、传递信息,县区馆的服务对象应扩展到乡镇企业和农村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个体户。在提供一次文献的同时更应加强二三次文献服务,并要做好特殊文献(声像)服务。服务的发展趋势应是:外借服务向联网发展;阅览室服务向专科、专门发展。增强馆员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使命感,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使农业和农村商品生产走向市场,达到“富民强县”。
图书馆跨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应是年龄在30~40之间,在德、识、才、学、体等方面都符合21世纪图书馆事业要求的“四有”人才。基本素质应是:一专多能,具有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人才”。现今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不断涌现,以及现代科学的整体发展趋势,要求跨世纪图书馆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迅速转变。21世纪需要具有多元知识的人才,应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不循规蹈矩,敢想、敢干,不向困难低头。上海图书馆王世伟说过:“30岁的博士比30年的副研究员能力强。”馆员应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负责的意识,承担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急。敢于给自己提出较高的奋斗目标,使事业不断创新发展。
跨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馆长首先应是跨世纪的干部,要有献身于图书馆事业的决心,制定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大力扶持青年干部,使他们能够进入重要领导岗位。尽量减少“半路出家”的馆长比例。加强普通高校教育和各类成人教育,以及在职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自觉学习,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和较高的公共关系能力,才能跟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步伐。
上述是笔者多年来在既清贫又具有“宝贵财富”的县级图书馆工作的一点体会。事业有了“法”(图书馆法),有法可依,使各级政府重视县级图书馆的人才、经费等问题,加大对县级图书馆事业管理与投入力度,这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做一切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过去,不断努力改变现状,创造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实践中取得好的社会效益,充分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最终使县级图书馆走出困境,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