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绿色文化” 张贻元在2010年4月13日发表的《呼唤“绿色文化”》的博文中指出,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积极建构“绿色文化”,即引导人们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使热爱绿色成为一种美好时尚,成为一种良好习惯,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为此,要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今日中国之大学 张巨成在2010年5月26日发表题为《请看今日中国之大学》的博文中指出,今天中国的大学,有太多的浮躁,却缺乏激情;有过剩的欲望,却缺乏理想;有太多的高楼,却缺乏大师;有太多的学术,却缺乏思想;有太多的技术,却缺乏文化;有太多的论著,却缺乏创新;有太多的教授,却缺乏学者;有太多的主义,却缺乏马克思主义;有太多的学生,却缺乏读书人;有太多的增长,却缺乏发展;有太多的地盘,却缺乏精神家园;有太多的自私,却缺乏公心;有太多的学士、硕士、博士,却缺乏战士;有太多的物质,却缺乏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联系到今天中国大学的现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铸造大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荡涤大学里的污泥浊水,中国的大学才有希望。大学之治与否,关键在于精神之邪正。精神邪,则大学必走向虚妄;精神正,则大学必治。
□美国漏油,地球埋单 潘德东在2010年6月9日发表的博客微论中指出,漏油事件最大的损失,不是损失了多少石油,多少美元,多少英磅,而是海洋受污染,生态遭破坏,环境被恶化。美元无法为此埋单,英磅同样无法埋单。埋单的是地球,是人类。英美等发达国家对石油的疯狂,暴露出追逐利益过程中责任的缺失,制度的漏洞。堵漏难,修复生态更难;堵漏代价惨重,修复生态代价更惨重。比开发新能源更重要的是,出台全球性问责法律、问责公约,让酿成重大事故者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负责到底。届时,“英国石油公司们”不仅赔美国,而且赔每国——因为受害的不只是美国,而是每国。美国漏油需要如此,中国矿难同样如此。
□教育能否“精确化” 周新桥在2010年6月12日发表题为《追求“精确化”的教育将把教育引向何方?》的博文中提出,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教育“精确化”的弊端当然很严重,说轻些,教育成了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死抠字眼、由考试中的“分分计较”到教育中的“字字计较”等现象的代名词;说重些,这种‘精确化”的教育窒息了知识的生命、学习的生命和创造的生命,也窒息了教育、学校和社会的生命。
□为驱赶无耻的艺术叫好! zousu2010在2010年6月12日发表题为《为驱赶无耻的艺术叫好!》的博文中强烈指出,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为何刻意庸俗下流的“写真人体”?要知道,提倡发展健康的高尚人体摄影艺术同黄色下流的伪作是有根本性质的差别。而洽洽是一些所谓的艺术大师以高雅当遮羞布,实则干着下流无耻的恶心勾当。毋容置疑的是,我们有部分人由于信仰匮乏,也由于无法抵御西方垃圾生活带来的“黄色灾难”的冲击,于是无聊的病态艺术应运而生!无视所谓真正的艺术,他们完全无视社会公众感受的地步。河南那片山水本来给人一个清纯的感觉,纯朴的老农为了坚守这一方淳朴的净土,你能说他们过分吗?为驱赶无耻的艺术叫好!但是仅仅靠老农“驱赶”还是不够的,这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如果不慎让“裸体艺术”代替高雅艺术,那真是中华文明的悲哀!
□关于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 周新桥在2010年6月13日发表题为《基础教育不应也不能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博文中指出,既然基础教育不应该也不能以培养人才为己任,那么又该如何避免陷入难以完成“双重任务”的难堪呢?一是求同存异,即从普通劳动者和潜在人才两类对象中寻找教育的共同元素,用教育方针的表述就是都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这里,“双重任务”变成了“一个核心任务”。二是因材施教,即在具有共同的培养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其差异提供有区别或有特色的教育,这是“一个核心任务”下的“两个特色”。用“一个核心、两个特色”取代“双重任务说”,既能体现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打基础的教育价值追求,也能体现基础教育反对教育的“一刀切”以及兼顾社会的不同需求和学生的差异化发展的教育追求。
□哲学与科学的宇宙观王冲在2010年6月18日发表题为《哲学与科学的宇宙观》的博文中认为,哲学与科学,对于宇宙结构与形态的不同理论陈述,是由于双方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思维方式所导致出来的结果。这是人类理论发展及演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无论是哲学理论,还是科学理论,它们虽然是门类不同的理论学科。但是,在其相应的理论思维过程中,其科学因素和哲学因素,往往是相互渗透而交织在一起的。人类理论的演化历史表明,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往往都是具有相当深邃的哲学理论根基。同样,任何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往往亦都是以博学而著称的。哲学与科学,原本同根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理论的不断演化,面对着宇宙这样一个古老而又时尚的课题,当代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又应当怎样去深思熟虑呢?
□教育和美学的一致性 luke98在2010年6月22日发表题为《以人为本:教育和美学在本质上的一致性》的博文中认为,科学理性在思维发展、物质进步、秩序规整等方面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打开了宽阔的通道,而人类快乐的获得、理想的激发、生命的升华则在审美活动里得到了落实和确证。科学理性和审美活动相得益彰、相互生发,共同指向人类的完善和人性的完美。因此,作为人的两大类特性,科学理性和审美活动是人类自我关怀、自我发展的两大基石,由此而生的理性和情感成了科学和美学述说不完的永久话题。因而理性和情感的发展和成长,也作为人类个体成长的两大焦点,成为教育思考的两大逻辑起点。主智主义和主情主义只不过是考虑的侧重不同而已,并没有摆脱不了的困挠环节,因为以“人”为本,以“人”为基点,从人的类特性出发,理性和情感、主智主义和主情主义、美学和教育都可以和谐发展、相互贯通,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审丑运动”的幕后推手 刘力在2010年6月22日发表题为《谁是全民“审丑运动”幕后推手?》的博文中指出指出,如今,在人们陷入审美疲劳后,审丑便如火如荼火了起来。由网络秀变成网络红人,由草根变成明星,一些网络红人大行其道,从芙蓉姐姐蹿红到凤姐现身,再到犀利哥引发“围观”、被消费。网络明星的横空出世,迎合一些人浮躁、无聊、猎奇的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满足了大众的审丑需求,“浮躁”导致了审美泛滥,照出了这个时代的怪诞,热捧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病态。到底是谁制造了这些红人,还是看客推动了他们的炒作?为何大众审丑的兴趣为什么这样浓?有网络推手称,推手大部分时间是在挑起争议,而是否跟进,还要看网民的兴趣。所以,看客才是真正的推手。笔者觉得,今天中国的“审丑”现象,不仅形成了某种畸形的赢利模式,而且也是对浮躁娱乐时代最佳的讽刺,当然,这与幕后推手不无关系,媒体与公众也难辞其咎。可以说,网络红人、幕后推手、公众、媒体,共同打造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审丑运动”,当然,这里面既有赤裸裸的利益诉求,也关乎某些畸形的精神诉求,是多方共谋合演的活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