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虚构,却应让人可信

2010-03-21 23:55李梦馨
文学自由谈 2010年2期
关键词:匕首堂哥立春

●文 李梦馨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虽然把“可爱”与“可信”融为一体并不容易,但是,一个有抱负的小说家却必须做到。因为,一部小说要受到读者的欢迎,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两个条件,一是可爱、有趣,一是可信、深刻。所以,好的小说不仅要把故事讲得妙趣横生,要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而且,还应该有充分的真实性和深刻的主题,也就是说,要可信、有思想。但非常可惜,这种又可爱又可信的小说太少了。

刚刚看了一部中篇小说《立春》,写得紧张、曲折,无疑是有趣的、引人入胜的;它叙述人性的复杂与善恶的冲突,包含着的显然也是一个沉重的主题。这篇小说用对比的方式写了一个十二岁少年的纯真和善良,同时,对照性地揭示了成人世界生活的复杂和混乱,甚至悲剧性地彰显了这样一个题旨,即纯真的善常常被可怕的恶所毁灭,——作者以安德烈·舍尼埃“你,美德,如果我死了,你哭吧!”作为题记,多少也表达了自己的这种认知。

《立春》的作者也试图写出人物心灵和性格的复杂性。少年的父亲是一个铁匠,不拘小节、做事磊落,就连那些说不出口的糗事也不遮掩,但是,他又是一个因为欲望和嫉妒而失去理性的人,为了复仇,他猎狼时射杀了自己的情敌,又卑鄙地将杀人之罪转嫁给自己的儿子。小说前后总共塑造了九个形象,几乎每个形象都呈现出普通人固有的“杂色”,也就是说,他们既非纯粹的好人,亦非纯粹的坏人:少年虽然单纯,但又近乎懵懂;父亲自己偷情,却又杀了母亲的情人;母亲悉心照顾家庭,竟也和邻居厮混;邻居叔叔英俊温柔,却和母亲不三不四;堂哥懂了事情,却又没有正经;清秀的小翠和堂哥定了婚,却也背地里不遵妇人之道;巧巧肆意勾引男人,却又不失聪明伶俐;村长身为一村之长,却装腔作势。这些形象既包含着人性的复杂,又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但是,我读完这篇小说,回头想想,又觉得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那么,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出在可信度上,或者具体些说,出在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上。

首先是叙事角度的问题。作者选择的是限知性角度,也就是说,整个小说都是从那个十二岁的少年的角度展开叙述的。这就意味着作者必须将叙事的视野,严格限制在少年的感知范围之内,否则,就会给人一种虚假的不合情理、不可信的感觉。但是,作者常常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想象和推测来代替人物的经验,从而将限知叙事转换成了全知叙事。例如,少年已经随着父亲上山打猎,那么,作者的描写也就必须限定在山上,准确地说,必须限定在少年的所见所闻,然而,作者却写了山下人们的反应:“山下人们纷纷抬头循声四觅,邻家叔叔也显然吃了一惊。”这样的描写,显然超出了少年的感知范围,显得很不真实。再例如,作者这样写道:“巧巧一边用迷乱而幽怨的眼神偷望着父亲,一边用谄媚的姿态和村长搭话。她完全不把自己的男人小金匠放在眼里。少年在她的眼睛里发现了两道蓝幽幽的光,那光中带着一股莫名的爱和恨,使她的脸变得既邪恶又痛苦。她的脸对着村长,眼睛和耳朵却穿过人群和声浪搜寻并倾听着父亲的声息,仿佛一只吐着舌头呼呼喘气的发情的母狗。”把这样的“发现”,放到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眼里,显然也是完全忽略叙事角度限制的结果,从而破坏了小说的真实性。

事实上,作者之所以没有严格地按照既定的叙事角度展开叙事,之所以缺乏应该有的真实性,究其原因,就在于他选择了一种主观化的叙事方式。换句话说,作者总是喜欢用外在的判断性的语言来叙述,喜欢站在作者自己的角度来评价人物,例如:“村长又威严地干咳两声,踢踏着短腿跟父亲拉开了距离。这种刻意显露的仇恨和妒忌使父亲好像意识到了什么,黑红的脸庞泛出一层受辱的神色。他的嘴角开始不由自主地抽搐,鼻子也有点歪斜,脸上腾起一股汹汹的杀气。人群中的空气变得僵硬和尴尬,男人们停止了谈话,任凭立春那惹人心醉的微风像个女人的手一样抚过自己粗糙的脸庞。女人们则满脸暧昧,互相挤眉弄眼,交换着彼此的意见和信息。一个公开的秘密就这样在人群中弥漫开来,就像一串肥皂泡,一触就破。”这里的描写显得空泛而虚假,缺乏小说应该有的形象感和客观性,缺乏切实的心理内容和个性特点。

这种主观性还造成了一些严重违反事理的逻辑错误,兹举一例:在小说的最后部分,少年在立春这短短的一天,发现了一个并不美好的世界,他梦见了乳房和血淋淋的景象,梦见了那只被堂哥亲手掐断脖子的狼崽,最终在梦中惊醒,竟然拎着枪跑去狼洞救狼崽,——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不合常情,都是难以置信的,因为,让一个少年因为同情而克服对狼的恐惧,这无疑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事情。结果呢,说起来真是残忍,少年终于被狼吃掉了,满地狼藉的,是少年的“骨头”,不仅如此,“几坨干燥的狼屎混在骨头中间,里面夹杂着一些细碎的骨渣和黑色的毛发。少年的头颅滚在一旁,上面有一双大睁着的眼睛。那双眼睛纯净、安详,正静静地注视着无边的天空”。作者的主观化已经到了完全随意和任性的程度,读者不禁要问:此时此刻,他的眼睛怎么还可能“纯净、安详”?怎么只一夜时间,少年的“细碎的骨渣和黑色的毛发”,就“夹杂”到了“干燥的狼屎”中间,这是不是也太快了一些?

从语言上来看,作者的文体意识,也很成问题。好的文学语言的首要品质,是清纯、自然,是在朴素基础上追求美丽的诗意效果。然而,《立春》的语言却犯了一个大忌,那就是,为了追求华丽而一味地雕琢:它的语言充满了浓涂艳抹的夸张和比喻,而不是应有的新鲜和准确。例如:“少年的心里不由怦然一动。她穿一件淡粉色的小毛衫,正在发育的乳房就像两把尖利的匕首,直朝少年的心房戳来。”作者这样描写狼:“它的眼睛很大,眼神里混杂着深渊般的绝望和小溪般的希冀,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它的冷酷、贪婪、凶残,以及隐藏在这一切背后那饥饿的焦灼与极度的忍耐,全部演变成一股令它无法抗拒的力量,使它烦躁,使它发狂。”他这样写少年的感受和想象:“但就在这时,他清晰地听见了一声惨烈的狼嗥,这声音从草原的深处飘来,像一把匕首直戳他的心脏。他赶紧钻进被窝,蜷起身子,用双手死死地捂住耳朵——他害怕这种诅咒般的叫声,觉得自己受它的折磨已经有一辈子了。”

在这里,几乎每一个比喻都是言过其实的,一点儿也不真,一点儿也不美。作者喜欢用“匕首”,但是,这样的“匕首”却不能刺痛读者的神经,而他对狼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则不仅不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反而让人觉得别扭和滑稽。作者着意追求语言的文学性和美感效果,但是,却渲染得失去了分寸,把文学性变成了“文艺腔”。所谓的“文艺腔”,就是为了把话说得新鲜别致,为了能给人留下不同凡响的印象,而故意把简单的话说得很复杂,把直接的话说得很缠绕,把自然的话说得很别扭。

我这篇文章拿《立春》说事,其实它只是一个标本。目力所及,技巧和形式粗糙,语言和描写做作、虚假,这样的小说还少吗?

猜你喜欢
匕首堂哥立春
农事 立春
农事 立春
立春摆饰
吃喜酒
吃喜酒
立春
表堂哥
投之以“匕首”,报之以一笑
玲珑人生
玲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