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文化侵略,止文化泛滥 潘德东在2010年7月1日发表的题为《防文化侵略,止文化泛滥》的博文中指出,文化侵略,作为名词,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作为动词,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生化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韩剧……有意无意“入侵”中国,导致部分民众精神城池失守、思想领土沦陷。一面是外来文化在入侵,一面是本土文化在流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脐带被人为割断,民族文化的基因被无情抛弃,滋生了一大批“伪文化”——打着文化的旗号,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幌子,干玷污文化、糟蹋文化甚至根本与文化不沾边的勾当。文化侵略的精神鸦片、文化泛滥的思想冰毒,已让“中华文化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用“先进文化”抵制“外来不良文化”、“低俗落后文化”,占领文化高地,焕发传统文化生机,捍卫民族文化尊严,已是刻不容缓。匹夫有责“起来”,文化方能“前进”。
□清除伪文化才能繁荣真正的文化 齐光瑞在2010年7月1日发表题为《清除伪文化才能繁荣真正的文化》的博文中指出,正所谓:文化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打着文化的幌子,干着为自己谋福利、谋声誉的勾当。这些年,我们追求金钱,我们变得浮躁,我们只关心绯闻秘史,斥主旋律为笑话,我们的一切都急功近利,都唯利是图,都追求自我。说是释放个性,说是讲究人性,科学发展,追求和谐,可每个人心里都是饥渴而焦灼的,没有健康的精神信仰,只想金钱、美女和升迁,说得好听,是信仰多元化,其实还不就是主流文化精神的缺失。就这还动不动就戴上文化的桂冠,穿上文化的外衣,打出文化的幌子,搞什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带着功利性很强的政治色彩,说白了,这就是伪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致。
□浅谈儒学 肖维新在2010年7月2日发表的题为《儒学浅谈》的博文中指出,数千年来,儒学作为道德文化,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它包括仁政思想、中庸道德和仁、义、礼、智、信,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这一体系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但是,自汉代董仲舒开始,历代儒家对孔孟原始儒学进行了不断的篡改和修正,儒学原质中的人本思想和理性主义内核被抽离,塞进了以尊卑思想为特征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使儒学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因而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儒学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人们在铲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纷纷起来抨击儒学,说儒学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源,要彻底埋葬封建制度,就必须把儒学一起埋葬,清除根源,消除影响。在这一行动中,人们并没有真正厘清中国封建制度的理论根子,错误地把封建专制统治的恶果归结到孔、孟及其所确立的原始儒学中去;这实属为中国史学界一宗最大的冤案,也使儒学这一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弘扬和提升。
□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李水山在2010年7月3日发表的题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博文中指出,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是在秦皇、汉武的马蹄下,还是唐宗、宋祖的丰碑上?是在成吉思汗的马背上,还是孔子、孟子的书本中?是在巴黎公社、人民公社,还是太平天国、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在汤姆叔叔的小屋里,还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面对沉重的传统文化、璀璨浮躁的时尚文化、感人至深的宗教文化、极富冲击力的海外文化、绚丽多姿的多元文化,如何靠我们的勤劳和智慧,告别墨守陈规和不孤注一掷,去创造与时俱进、永不凋谢的崭新文化?那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感动,不是激化矛盾的发愤、挑拨、暴力、复仇和厮杀,而是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桥梁和媒介,充满人性和爱心的冲动和激情,是构筑天人合一的和谐、文明世界的动力源泉,也是痛斥人类罪恶、狡诈、战争、屠戮的共鸣和对生态文明的真切呼唤。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周兴茂在2010年7月14日发表的题为《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变迁与当代重建》的博文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基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强势文化三者的相互交织。当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主流的和主导的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基本的文化发展方向;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伦理道德体系,也在蓬勃发展和复兴,并日益成为今天中国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西方文化特别是民主、法制、人权、科学等,也包括“突出自我”、“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都以其强势的姿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成为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当代中国的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正在经历一场转型与重建同时并存的浴火重生、凤凰涅的艰难过程。
□教育就是要高举起理想的大旗 周新桥在2010年7月15日发表的题为《教育就是要高举起理想的大旗》的博文中指出,现实与理想相对应,温家宝总理就此认为既要脚踏实地更要仰望星空,并以此勉励中国青年学子。对教育来说,其实同样需俯仰天地。教育要脚踏实地,意味着要关注现实,要为现实服务;教育要仰望星空,就意味着教育要有美好的理想,要有崇高的追求。但曾几何时,教育不再仰望星空,理想之星从天空中瞬间陨落,教育由脚踏实地迅速地演变成脚陷“湿”地而不能自拔:当今的教育不仅主动迎合世俗而充满实用或功利气,而且为世俗推波助澜,其目光之短浅,眼中只剩下分数、奥赛、升学、就业、出国、高薪、仕途、名利等,而人文精神、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或人的精神家园等却早已离教育而远去。于是,教育不再仰望星空了,不再培养有远大或崇高理想的人了,甚至羞于说理想了;于是,教育不再挺起胸、昂起头,不再担当起引领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责任,而是跟着现实的后面,脚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由此可见,在现实的教育中,人们时刻面临着“教育就要高举起理想的大旗”这一不得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人的状元情结 刘晓林在2010年7月23日发表题为《中国人的状元情结》的博文中指出,有人说状元是中国独有的产物,貌似正确。我认为各个国家都有,无非名称不同而已。评“优劣”定“高低”实在是人类追求精确的无奈之举,有效也混沌。人这种奇怪、自以为是的高等动物大多需要外界的肯定,无可厚非。于是,社会中的各个机构、各种褒奖应运而生;无数的人们在追逐外界肯定的同时却遗忘了自己真实的内心,于是产生了令你我和整个中国都需要深思、自责的堪忧状况:历史上摘取状元桂冠的多难传千秋,除柳公权、文天祥等人外其他大都被时光淹没;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也无一人是状元。为什么?人生中有许多有价值的“风景”值得探索,状元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抹被人们赋予了高度主观色彩的“绚烂”而已。寸朱点碧两参差,寸朱般的“状元”再旖旎也是用来点缀人生的无穷之碧的!国家、社会如果将状元与人生的轻重颠倒,其后果必将是只新颖不伟大的平庸!名家泛滥,痴望大师。
□打造绿色信息环境与社会长远和谐 徐祖哲在2010年7月26日发表的题为《打造绿色信息环境与社会长远和谐》的博文中指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手段应当从社会总体需要和长远利益出发,特别是围绕保护环境建设的战略目标出发。要制定“绿色低碳”的一体化的战略规划,从产业政策和税收上,限制不必要的森林消耗,鼓励“减少林木”消耗的信息服务,并以此来强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的配套。当然,问题并不仅仅在城市,也不仅仅在于报社和读者;这种政策调控应当延伸到仅存的森林地区和经济发展结合,要给予回报。要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国家的支持,通过产业工作、信息服务、旅游开拓,快捷地发展保护了森林的地方经济,使整个生态链和产业链活跃起来,形成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才是有效的“信息化大建设”。
□没有必要进一步媚俗 卢德素在2010年8月1日发表的题为《没有必要进一步媚俗》的博文中指出,文学史上有续写经典名著的热闹现象,不管续写家怎样的出新出奇,最终都得到读者一个评语——狗尾续貂。当代中国影视界,无比热衷的是反反复复改编上演四大古典名著故事,得到了大批票房,成就了大群明星,疯狂了大量观众,同时,也闹出了荒唐笑话。近几年来,冒出电视连续剧“新三国”、“新水浒”、“新西游”和“新红楼”。新在哪里呢?新在进一步媚俗,把一批当红小生发紫小旦请进剧组,委以主角,吸引年轻观众眼球,并且肆意改编故事情节,耸动中老年观众视听。
□谁来培养劳动者? 桥下行舟在2010年8月1日发表题为《都去培养人才,谁来培养劳动者呢?》的博文中指出。中国的教育都去培养人才了,都用的是择优的方式、淘汰的方式或层层筛选的方式,将一部分人送上了人力资源金字塔的上层,这部分人被称之为人才。而绝大多数被人才教育所淘汰的弱者或失败者被动地进入了普通劳动者的队伍。他们虽然取得了基础教育的文凭,但因其没有接受成为普通劳动者的教育,故其文凭的“劳动”含量极低,他们在劳动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素质明显地先天不足。而正是以这些几亿计的普通劳动者为主体组成了我国的劳动大军,也正是他们,支撑着我国的工业而使之成为“世界工厂”和“中国制造”,支撑着我国的农业而使之成为“农业大国”。中国要成为世界农业强国和工业强国,没有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就不行。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既要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也必须要有培养高素质普通劳动者的教育。但令人忧虑的是,教育都去培养人才了,谁来培养普通劳动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