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登科
(湖南中医药大学社科部,湖南长沙410208)
邓子恢关于农业重要地位思想初探*
刘登科
(湖南中医药大学社科部,湖南长沙410208)
邓子恢是党内卓越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专家。他非常重视农业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分析研究农业与重工业、轻工业以及人民生活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论述了农业是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工业的基础,是出口商品的重要来源,关系到工农联盟的巩固问题。
邓子恢;重农;思想
邓子恢出生于福建龙岩,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他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党内卓越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专家。邓子恢通过分析研究农业与重工业、轻工业以及人民生活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论述了农业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邓子恢深知人们吃、穿、用的物品主要由农业提供。他说:“农业生产是全国人民的‘衣食之源’,是关系五亿农民生活改善的根本问题”。“人是要有饭吃、有衣穿、有副食品和许多日用品才能生活下去,这些东西绝大部分是从农业生产出来。如果农业歉收,人民吃不饱饭、穿不上衣服,而还谈得上什么社会主义建设呢?”[1]又说:“农业不发展,不仅解决不了吃饭问题,棉花油料以及其他副食品也都解决不了。”[2]他特别指出,对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言,“农业生产发展不仅直接保证了农民自己的食用所需,使自己的食用更加充裕起来,而且把多余农产品出卖,才能换取更多的其他生活资料”[3]。他曾语重心长地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社会主义农业问题,是中国几亿人民的大事,关系到他们的温饱问题,如果办不好,我们这些共产党人,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先烈啊。
邓子恢很早就认识到:“农村生产不能发展,城市生产充其量只能维持现状。城市萧条就是因为乡村生产没搞好。”[4]“农村生产力降低,农民购买力萎缩,农业生产不能维持原有水平。倒过来又造成城市经济萧条,造成城市生产恢复与发展的许多困难。”[5]“工业本身的发展,要具备若干先决条件:一要有市场;二要有原料;三要有资金积累。没有三个条件,谈不到发展工业。”[6]邓子恢在1949年中共武汉市代表大会,在国务院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会议上及“八大”发言时,都特别强调:农业是工业的基础。邓子恢提出农业是工业基础的思想,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考察农业与工业联系得出的科学结论,揭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农业是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我国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农业,比如食品工业所需要的粮食、肉类、水产、果菜、油料、糖料;纺织工业所需的棉麻;卷烟工业所需的烟叶;医药工业所需的药材;造纸工业所需的原料都需要靠农业提供。早在1953年4月23日,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指出:“只有农业生产发展了,才能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因为工业化需要解决好原料问题,否则,“没有经济作物,没有原料,不能生产。”[7]1957年2月,他在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目前轻工业品的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50%,而轻工业原料的90%以上来自农业生产。问题很清楚,如果农业方面不能生产轻工业所需要的足够原料,轻工业的生产就难于大量发展。”[8]
农业是工业市场的主体。邓子恢深知农业生产搞不好,农民收入就会减少,因而会降低对工业品的购买能力,而工业产品销售不出去,工业生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他说:“我国的工业化主要依靠国内市场来发展的,而国内市场又主要依靠农村市场,譬如,轻工业产品的销路70%在农村,重工业产品销路很大部分也是要靠农业发展的,如化学肥料,农具和农业机器等是直接靠农业发展的,其他交通、运输、轻工业机器和制造这些机器的钢铁业、机器制造业、媒电业等,也间接与农业发展有关”,“如果农业发展慢,农民购买力不高,不仅要直接影响轻工业品的销路,而且也间接影响重工业品的销路。”[9]1957年9月,邓子恢在全国第四次农村工作会议上又指出,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密切。不仅轻工业的原料绝大部分来自农业,而且产品的绝大部分销路在农村,尽管“重工业的原料靠矿产,但是产品是轻工业的装备,轻工业不发展,势必造成重工业产品的积压。同时,重工业的一部分产品如化肥、抽水机、水车等又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农业不发展,农业社买不起,也会影响重工业的发展。”[10]
农业是工业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实现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中国人民多年的宿愿。“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11]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缺的恰恰是资金。新中国所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允许进行殖民掠夺,加之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封锁、禁运政策,这就只能靠我们自己的积累,特别是农业的积累,“为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农业方面取得一定的资金积累。”[12]“我们不能实现从农村方面积累必要的资金,工业就很难发展。”[13]他进一步指出,工业资金的积累主要是通过缴纳农业税来进行的。
邓子恢清醒地认识到新中国工业技术落后,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设备,急需外汇。他说:“由于我国过去长期的技术落后,许多现代化的工业设备和各种重型机器或精密的机器,自己还不能完全制造,必须从外国,首先是从兄弟国家进口。为了进口就必须组织出口来换取外汇。”如何通过出口筹集外汇,邓子恢进一步指出,“这些出口,在目前条件下,还只能是主要地依靠农产品和土特产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展农业生产也是重要的。”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如果农产品不能迅速发展,不能适当地扩大对外贸易,也只能推迟国家工业化的速度。这对国家是不利的,对农民来说,也是很不利的。”[14]
邓子恢作为重大社会变革的目击者和参加者,对工农联盟问题认识非常深刻。他说:“旧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落后的农业国家,又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中大部分又是贫农半无产者,具有高度的革命性,并有武装斗争的历史传统。在这种具体情况之下,中国工人阶级和共产党要完成革命任务,就必须以农民为革命的主力。”[15]他指出,正是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认识了中国革命的特点,认识了农民的伟大的革命作用,确定了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农民进行革命的基本路线,正确处理了工农联盟问题,才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还要不要工农联盟呢?“在革命胜利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又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五亿农民仍然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中国革命最根本的特点。因此,正确地认识农民的伟大作用,正确地处理工农联盟问题,不仅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根本保证,而且也是今后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16]“工人与农民是两兄弟,是左右手,应该不分彼此,团结合作,结成巩固联盟,这就是搞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根本条件。”[17]面对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现状,怎样巩固工农联盟?“因为我们国家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要巩固工农联盟,必须帮助农民解决问题。”[18]“只有农业发展了,改善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巩固工农联盟,才能把农民团结在工人阶级的周围。”[19]他还进一步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工业的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乃是工农联盟的新的经济基础。”[20]“保持工农业发展相适应,对于继续巩固工农联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否则,农业不发展,就不能使农民永远摆脱贫困,也就不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巩固工农联盟。他再三强调:“发展农业生产不仅有利于工业化的利益,符合于农民的长远利益,也符合于农民当前的迫切要求。我们要能够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活,才能巩固现有合作社,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够领导农民共同前进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21]
[1][3][8][9][14][17]邓子恢.在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7-02-22.
[2][4][5][6][7][10][12][13][15][16][18][19][20][21]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09-10-27
刘登科(1969-),男,湖南湘阴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