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方剑,张兴唐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大学生就业是高校的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大学生教育、培养和服务的全过程,需要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努力;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参与、各尽其职、共同关心和支持,真正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就业工作“全员化”是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就业的导向作用,紧紧围绕大学生实现就业目标展开工作,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目的明确、内涵丰富的就业工作模式。
(1)竞争的外部环境在客观上要求实施就业工作“全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实质是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高质量的办学需要通过良好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综合体现。受经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教学质量与就业质量成为影响高校办学声誉的两大重要因素。高校教育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一方面是一切工作要以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出发点;另一方面则是一切工作要以大学生实现就业目标为根本落脚点。高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做到教育与办学这两项“本质”工作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充分地发挥和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2)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需要实现就业工作“全员化”。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互配置的过程。对高校而言,大学生就业就是要做到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的相互对接和有效衔接。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市场的适应力,包括专业、课程设置等因素;二是就业竞争实力,包括毕业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等因素;三是有效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包括职业生涯设计与指导、信息服务等等。这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毕业生就业不是临渴掘井或依靠某个部门来完成的,而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
(3)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内在要求需要实施就业工作“全员化”。新形势下就业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构建了高校就业工作的新格局,这“四化”是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而其中实现就业工作“全员化”是关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大学生就业工作全员化是构建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基础。当前就业工作“全员化”是高校的薄弱环节,急需加强和改进。实施就业工作“全员化”有利于高校服务于就业主体,着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于高校面向社会需求,抢占就业市场;有利于高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
高校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人员大多为党政干部,且多为从事学生工作兼做就业工作,与就业工作“全员化”内在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教师应是“全员化”中主体,因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决定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有的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不能适应大众化教育条件下培养多样性人才的需要。大众化教育阶段和精英教育阶段的本质区别不是培养“精英”的问题,而是培养精英的多样化问题。这里的精英教育是指面向规模庞大的高等学校正规教育的全体,通过多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以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式提供各类“优质”教育,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或岗位精英”[1]。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师的教案为本位”的严重弊端[2]。另一方面是有的教师质量意识不强,自主参与意识不够,有的甚至是责任缺失。“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校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由学校的办学质量来决定[3],而就业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的综合检验。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师应尽的责任,也是提高毕业生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从机制的运行状况来看,高校就业工作“全员化”还存在措施不力,力量整合不够不能形成合力等问题。如:有的是“只打雷不下雨”,有的是“上热下冷”,有的是“一阵风”等等。高校就业工作“全员化”应具有其特点:
(1)广泛性。从参与的范围来看,“全员化”包括组织领导和个人参与二个层面,这是“全员化”的组织保障和群众基础。组织领导包括上至学校党委和行政,下至学校各单位和各部门的基层组织。个人参与包括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每位教职员工。尽管各级各类单位和个人与就业工作的相关程度不一,但都要立足本职工作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条件。
(2)全面性。从调控机制上来看,要跳出为就业抓就业的工作模式,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前移到学校的招生计划编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力争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培养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形成“招生就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调控机制[4]。“全员化”要围绕这一调控机制来组织开展工作,要建立专业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硬性挂钩的制度,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培养计划,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业指导、综合素质训练、就业指导和服务,着力提高大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3)连续性。从就业指导工作转型的角度来看,高校要实现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转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尽可能地规划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历程,充分考虑个人的性向、价值、能力及事业发展的阻力和助力,做好妥善的安排,最终实现既定的理想和抱负[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对大学生的指导是一个连续、渐进和不断调整的过程。因此,相关教师要帮助大学生结合个人情况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的和奋斗方向,为大学生实现规划目标提供能力支持和服务保证。
(4)针对性。从参与工作的角度来看,“全员化”要在各单位各部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加以体现。高校各级各类单位的教职工要立足于本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情况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和提供服务,要在“全员育人”基础上实施就业工作“全员化”。
(5)实效性。从工作的效果来看,就业工作“全员化”不是“形象工程”或“面子工程”,一方面是相关的教育活动能够吸引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并让他们有所收获;另一方面是对推进毕业生就业的整体情况要有明显改善。同时,高校和相关单位要出台相关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就业工作“全员化”加以强化和引导,保证就业工作“全员化”进入良性循环。
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的基础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和教师要有强烈的“产品意识”和“市场意识”,要以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已任,不遗余力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和搭建平台。因此,高校在构建就业工作“全员化”模式的过程中,要以落实学校“一把手工程”为龙头,以学院自主开展就业工作为关键,以发挥教师的作用为基础,构建学校、学院和教师“三位一体、全员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
高校要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就业工作文件和精神,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构建高校就业工作的运行机制。机制是基础,领导是关键,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有力地保障就业工作的“全员化”。高校就业的政策和措施是依靠人力因素来制定的,也需要依靠人力的因素来加以运行和推动。在人力因素方面,人本身存在一种去苦趋乐的思想,就高校而言,还存在着教职工思想境界、敬业精神、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高校要落实就业工作“全员化”,首当其冲的是要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工程”由学校和学院“一把手”分别担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吸纳学校有关部门的“一把手”参加,在组织形式上加强领导、协调和配合。在工作内容上,“一把手”亲自参与和亲自主抓,发挥率先垂范和身先士卒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还要采取有效措施从学校层面保障就业工作的“全员化”。
(1)签订就业工作责任状。明确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各自的责任、目标和任务,一级抓一级,并将履行就业工作责任状的情况列入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2)实施教学评估。高校对校内各教学单位每年进行一次教学评估,排定名次并与年终分配挂钩。在评估体系中,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这一观测点要加大权重系数,将观测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促进学院教职工和学院“一把手”重视就业工作。
(3)通报就业情况。在毕业生求职期间,定期汇总和通报就业情况,校院二级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4)出台激励政策和措施。利用政策鼓励和引导各单位和教师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
(5)组织就业工作研讨会。每年组织一次就业工作研讨会,通过总结工作和探讨问题,达到上下联动、重视和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的。
学院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承载者和组织者。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既是两项重要工作也是两个关键环节,它要依靠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来独立完成,这两项工作的质量情况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状况。为此,学院要充分地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要充分地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要充分地利用教师的资源优势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学院也要相应地采取措施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
(1)实施专业评估。学院在学校教学评估的基础上对本院的专业每年进行一次评估,促进专业教研室和专业教师重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关心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
(2)强化教师参与力度。结合教师的年终考核和师德考核,学院设定有关就业工作的具体考核内容和指标,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围绕就业开展工作。
(3)鼓励教师推荐毕业生就业。学院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利用学缘、业缘关系以及对外交流合作的机会收集用人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班主任和辅导员结合学生个人情况帮助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毕业生求职阶段要对毕业生进行“一对一”谈话,特别是要关心贫困生、女生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一方面是如果没有教师全面参与就不能成其为就业工作“全员化”,另一方面是如果没有为教师参与工作提供有效的途径,就业工作“全员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为此,学校和学院要围绕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二项工作内容为教师提供各种参与就业工作的机会。
(1)试行就业导师制。学校和学院可以采取选聘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担任毕业生就业导师的方式,吸纳更多的教师参与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2)推行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全程化指导,发挥专业教师在专业教育和推荐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3)建立实习、就业和创业“一体化”基地。以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为基础,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融入其中,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就业竞争实力融为一体,切实发挥教师的作用为大学生就业服务。
(4)聘请专业教师作为就业工作联络员。专业教师在专业方面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同时,专业教师还是学校联系校友的重要渠道,专业教师在推荐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也在传承一届届校友的感情联络,为后续一届届毕业生就业开辟门路。
参考文献:
[1]马陆亭.新时期多样性的精英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21-25.
[2]娄星,黄艳.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中观因素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8):31-37.
[3]余文森.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与弊端[J].教育研究,2001(5):50-52.
[4]吴成国,姜尔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6-7.
[5]林林.解读有关就业概念 探析就业工作转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0):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