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化刍议*

2010-03-21 17:40:24
外语与翻译 2010年2期
关键词:本能人文精神校园文化

成 涛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208)

高职文化刍议*

成 涛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208)

明确高职文化的定义是对高职文化进行研究的基础。从功能的角度入手,详细分析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等确立文化的定义,以此为依据分析高职文化应有的三个特质:主体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并提出形成这些文化特质的条件:高职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采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高职文化;主体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自1989年复旦大学学生提出校园文化的概念以来,校园文化对学校特别是高校的意义逐步被学者们所重视。2004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突出阐明了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将校园文化的研究推向高潮;时至今日,校园文化已成为了教育研究领域中的高频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着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理清文化的定义

浩如烟海的校园文化研究虽为校园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发散性思路和创新型思维,但也陷入了幸福的烦恼。因为这些研究没有系统理论的支持,十分零散,无法形成合力作用于教育活动。校园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类属关系,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是进行校园文化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文化之于人类文化学就如同存在之于哲学一般是内涵最为稀薄,外延最为庞大的概念,伴随着人们持续进行着的“人化”和“化人”的实践活动,文化的外延也在日益宽泛,以内容为视角对文化进行定义的尝试从1871年泰勒出版的《原始文化》开始至今一直没有停止过,但这些研究犹如夸父追日,虽精神可嘉但却无法圆满。笔者不想加入这场纷争,也无力从内容方面提出独到的文化定义,只想换个角度看待复杂的文化。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从始至终都在讲述一个问题,文化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下,即在“人化”和“化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换言之,文化是个动态的过程,是人为生存的需要,又与环境互动。

二、当今文化应拥有的精神内核

由以上文化的定义可知:人类的历史就是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文化这个动态过程永恒的主题。但以上所述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文明永远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或者它的变化永远是前进的。相反,历史告诉我们,文明有时会长期停滞不前,有时还会稍有后退。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生活的环境相对稳定,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化”和“化人”的动态过程随之也稳定下来,这些使得文化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显现出一定的特征。现时的文化主要有三个明显的特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主体精神。

(一)现今文化的特质之一:科学精神

当代,世界科技正在进行新的革命,基因工程、纳米技术、IT技术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乃至推动文明进步的第一要素的结论在今时今日依然成立。面对知识带来的财富、科技赐予的力量,人们早在一百多年前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调整文化内核,增强人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本质是人受环境的刺激在本能的驱使下将人的实践活动“化人”的成果。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指出:“人最基本的本能只有两种:生的本能(爱欲本能)和死的本能(破坏本能)。”生的本能指的是:种族繁衍和个体生存的本能(种族繁衍是指恋爱结婚繁育下一代,个体生存是指求生的欲望),人们追求快乐的欲望(包括性本能)。这些主要可归结为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在科技革命的时代中,对知识的渴望、对规律的探索、对真理的向往让求真主导了我们生的本能,也令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文化中最显著的特质。

(二)现今文化的特质之二:人文精神

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人们抛弃了对神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而逐渐推崇科学,相信自身的智慧,这一趋势在一段时期内体现出了极大的生命力。但欲望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终点,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存在的状况在人文理想被驱逐出科学精神的那一刻开始崩溃。正如赫胥黎在著作《科学与教育》中指出:看到一种为了科学而扼杀或消弱文学与美学的倾向。在这之后,指导人们思想的是超出了“中庸”之度的极端的科学主义,人们利用科学把“神”赶下了神坛,同时赋予了科学至高无上的权利,并借助它开始了对自然失控的开发和掠夺。然则,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依然在继续,人类用牺牲环境和未来换取发展的行为,激起了自然疯狂的反击,人口的激增、资源的匮乏、生态的破坏、天灾的降临终于让人类痛定思痛,为无数先哲所强调的人文精神在被科学主义压制了很长时间后,又一次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词。

同科学精神一致,人文精神亦是根源于人生的本能。但它不是由求真滋生出的,而是发自善和美。善是人实践活动的目的,美是朝向善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人文精神正是在人们向美向善追逐过程中所展现出来观照人、关怀人、激励人、一切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如同真、善、美一般,相互区别而又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萨顿所说:“无论科学可能会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的本质都是人性的。每一次科学的结果都是人性的果实,都是对它的价值的一次证实。”用人文精神关怀人是我们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要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必须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为方法,两者需兼重,不能偏废,若只注重对真的寻找,以求真为实践的终极目标,抛弃美的过程,放弃对善的追求,那么就会迷失在追寻真的道路上,就会将人和环境物化、工具化,生的本能的对立面、死的本能就将任意滋长,这样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毁灭性后果;倘若人类过度偏重人文,只追寻善的价值和美的过程,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因为失去求真这个有效的方法,失去追求善和美的物质支持,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三)现今文化的特质之三:主体精神

瑞士教育家胡森曾说:“或许过去10年来,人本主义所反对的极端理智主义的钟摆,现在正在回到更适当的位置上,人们正在认识到情感与认知之间的一种更重要的平衡。”当代文化拥有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要素之后,它们之间如何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寻求一种积极的平衡,以达到和谐共存,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它们在追逐善的道路上都是以“人化”这种外显的手段,都是人对外在事物的求索,这样的实践越深入,越容易忽略善的本质,忽略人的发展和需求。如此发展必然导致在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不但没有解放人、发展人,反而使人被自身的欲望和社会的需要所奴役。如何解决这样的难题,先哲笛卡尔的名言给了我们启示:“我思故我在。”只有能够自主运用自身理性进行思考的人,即拥有主体精神的人,才能不断运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人化”的活动中,同时也进行“化人”的实践活动,达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平衡,才能真正满足自身的理性需求,实现善的目标。

三、当今高职文化应有的特性

高职文化是文化的子集,它应该体现出文化的共同特征,拥有与文化相同的精神内核,但因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它的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故作为为实现高职教育目标而创建的高职校园、组织在一起的高职教师与学生,他们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高职文化就需要以其自身的方式体现文化的特质。

(一)高职学校文化更注重主体精神的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需要老师的适当指导,更需要学习者主动的反思。学习是人主动的建构。这个规律同样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较之中学阶段的学习,高职中的每位老师需要同时照顾更多的同学,每名学生也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因此在高职阶段,主体精神对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拥有主体性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同一名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故高职教师的工作应由主体精神引导。

(二)高职学校文化中以主体精神为指导的科学精神不可或缺

高职学校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它与普通高校的最大区别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视。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放弃对精深科学知识的要求。技术熟练运用的前提是技术员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全面了解,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进行。且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技术更新更迅速,只有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在主体精神的指导下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技术人员才能迅速适应新知识新技术,真正实现与时俱进。故,作为未来技术人员的高职学生,科学精神不可或缺。

与学生一样,在知识飞速增长,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优良知识素养、熟练专业技能的学生,高职老师不仅需要认真对待日常的教学,更需要有执著求真的科学精神,不停更新知识储备,乐于在科技前沿进行探索,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教授给学生。

(三)高职学校文化中以主体精神为指导的人文精神不可或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对于大学生来说,“礼仪”的内化更胜于“文”的学习。高职学院的学生正处在心理迅速成熟的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虽以基本形成,但并不完善,独立生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大学校园中,领悟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做到真诚关心他人,与人和谐相处,即学会做人,将人文精神“化人”、建立科学精神,比掌握科学知识看得更为重要。学校中的老师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要以人文精神为指导,观照学生,关怀学生,激励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还要帮助学生自觉的树立“善”的目标,通过“美”的过程追求之,养成人文精神。

四、优化人与环境,追求高职理想文化

相对拥有百年历史的高校而言,高职的历史太过短暂,高职环境的积淀远不能称深厚,它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发展和变化的影响。这赋予了高职文化别样的活力,也同时决定了高职文化的相对不稳定性。为了高职文化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从文化作用的双方人和环境分别保证。

(一)对职业的热爱是高职教师必备的品质

高职文化应有的特质中,主体精神居于首要位置,它作为支点统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身为高职教师就必须以主体精神为指导。但主体精神并不是作为主体的人生而知之的,它也不能体现在每个人的各个方面。如何让高职教师在长年累月的教育生活中用主体精神指导其教育实践呢?我认为唯有高职教师拥有崇高的师德,拥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拥有对学生的爱,才能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断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若无此热爱之精神,又能博施于“民”而济“众”,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凡人亦不达也!

(二)采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高职学生

在高职文化的进程中,学生的主体精神同样至关重要,主体精神形成的最佳导师是主体人的兴趣和爱好,但有教无类的原则提醒我们:不能以是否具有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爱好为挑选学生的标准。而且事实也告诉我们,当代的高职学生大都涉世未深,对生存的压力、岗位的竞争缺乏切身的体会,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大学的时光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更是无从谈起。面对当下局面,采用工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是最佳的解决方案。让高职学生进入真正的职场,直面竞争,体味原本的生活,用现实的竞争和压力,打破他们的迷茫,让他们具有危机感。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短暂的不适应过后,迎来的便会是学生自觉地反思和对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重视,因为只有不断追求“真”学生才能赢得未来的竞争,不断寻找“善”和体验“美”,学生才能化解未来的压力,更好的生活。

[1][英]泰勒.连树声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英]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单中惠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4]时成玉.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J].沈阳:辽宁高职学报,2002.

2010-04-24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资助课题(08YBA123);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GYKYJ2008006)

成涛(1977-),女,湖南冷水江人,高级政工师。

猜你喜欢
本能人文精神校园文化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少儿美术(2021年2期)2021-04-26 14:10:14
逆本能
文苑(2020年9期)2020-09-22 02:33:24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吉米问答秀
天天爱科学(2019年8期)2019-09-10 07:22:44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