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再莲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试论女子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谢再莲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女子高校应将课程体系与女性人才培养及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走特色发展之路,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培养。女子高校应针对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坚持系统性、动态性、个性化原则,从目标、结构、过程三个要素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女子高校;课程体系;原则;构建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核心是高校课程体系的现代化。课程体系是指在特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实施过程中统一指向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教育思想观念付诸实践的桥梁,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蓝本,是高校培养人才的载体,具有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与发展社会、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的多重功能。女子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女性人才的基地,如何构建突出女性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屹立于高等教育之林,成为女子高校提升办学实力与社会声誉的重要措施。
自1836年美国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女子学院——威斯里安学院以来,女子大学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据不完全统计,国外独立设置的女子高校现有300余所,以其他高校为依托的女子学院2000余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女子高校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学校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日益多样化。我国现有专门女子高等教育机构14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女子高校3所、高职高专女子高校3所,依托其他高校设立的女子学院5所,女子专修学院3所。
现代女子高校紧紧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以强化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全面提高现代女性素质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倡导正确的社会性别理念,突出女性特色课程,注重因材施教、因性施教。但综观我国女子高校现有课程设置情况,女子高校课程体系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知识分割过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及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造成不同课程之间缺乏协调;另外专业间界限明显,学科、课程之间难以迁移,不利于学生多维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养成。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前沿课程设置相对较少,许多现有课程内容没有及时更新,相对滞后,不能反映课程的最新进展。缺乏对学生的启发性,使学生习惯于接受书本已有的结论。
第二,课程过于求同,特色课程不够。课程设置强调统一性,讲求整齐划一,忽视了个性的培养,不利于多规格、多层次人才的培养。特色课程门类不多,课程之间渗透、交叉不足,现有课程相对独立性较强,彼此关联不够,渗透课程较少,难以形成完整的科学合理的逻辑结构体系。
第三,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公共课比例较大,对专业、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过多,而选修课较少;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课程;重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等。其结果是造成课程门类多、课时多,学生负担重、自学时间少,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自主性和个人素质及能力发展培养不够。
女子高校要想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站稳脚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有所作为,必须研究构建具有女子高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女子高校课程体系不是对各类课程的简单“拼盘”,需要一定的依据和原则。
(一)构建女子高校课程体系的依据
1.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西方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中出现的一个学说。社会性别理论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指两性在生理方面的差异,是先天的。社会性别是社会对男女特征、角色、活动、责任的期待、要求和规范,以及男女两性在经济、社会文化中所起作用的差异。社会性别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女子高校要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女子在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时间和范围中充当的角色,认识她们的需求和职业期待,对课程体系进行性别反思,帮助女大学生在心理上、观念上和能力上以及其他方面摆脱现实的性别差异和性别不平等给她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她们学会用性别分析的方法对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以达到对女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优化人格的目的,使之成长为具有敏锐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自立能力的新型女性。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包括:一是体力和智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二是全面发展个体的一切能力;三是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女子高校的培养对象是女性学生,她们的发展需求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女子高校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女性学生的发展需求,并遵循女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人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指导,以实现培养基础性、适应性和创造性女性人才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健全人格的养成,使学生形成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思想和自主创新能力。
3.社会的现实需求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是构建课程体系的现实依据,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制定的课程体系才可能真正具有实际效用和现实意义。女子高校必须建立由专业教师、教育专家、行业人士、社会人事等共同参与的需求分析队伍,从社会和就业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开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实施课程的时代背景,如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以及它们可能的发展趋势,构建体现学校办学定位的课程体系,彰显课程体系的特色和优势等。此外,需求分析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定期进行,并根据所调查的信息对课程体系不断地进行调整。
(二)构建女子高校课程体系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女子高校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真正实现课程体系的特色。其一,影响课程体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既受到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制约,又受社会经济、女子教育观念、国家女子教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只有系统考虑校内外因素对课程体系的影响,才可能不致于顾此失彼。其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涉及到某一类课程要素本身,还需要处理好课程间的关系及课程系统与学校内部其他系统和社会大系统的关系。其三,课程体系应立足于学生的整体要求,既要保证学生能扎实学好起长效作用的基础知识,正确处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技能培养的关系,又要注重学校教育的理论性、系统性、长效性,加强课程体系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各门类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及相互间的关联性,提高整体效益。
2.动态性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吸纳新知识,引进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因此必须遵循动态性原则,采取动态化管理。女子高校一直强调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要求又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女子高校不断检验和调整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内涵,根据社会需要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断充实教学内容,组建新的课程;课程内容要紧随技术、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增加科技含量,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课程结构应体现综合化、模块化、阶段化、个性化的特点,注重各课程之间的统整,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断地根据客观需要和新的知识、技术成果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予以调整修正。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具有女性教育特色的课程,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女性人才。
3.个性化原则
女子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女性人才的教育机构,由于其教育对象、培养目标、育人模式等不同,不可能与普通高校按一个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按相同的模式来组合人文、自然及社会课程,而只能从自身的现实、优势与特色出发,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女性发展特点与优势,因时、因地、因校、因人制宜,利用所处的地域及行业关系进行最佳选择,确定不同的培养规格要求,从而构建具有女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女子高校才能在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吸引优秀的师资和生源,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教育资源,才能为学校的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办学空间,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
课程体系是有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以及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一个课程体系的构建实际上在具体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女子高校课程体系是符合女性高等教育本身的规律,有效体现女性特色及女性专业特色,不断提高女性社会竞争力和生活质量,全面反映女子高校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教学规划系统,由特定的目标、内容和过程三大要素构成。
(一)女子高校课程体系的目标
课程体系的目标是课程得以开发、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是课程体系建构的先导、重心,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之中。女子高校课程结构体系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以培养基础性、适应性和创造性女性人才为总体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知识层面的目标。女子高校课程体系在知识层面的目标应该充分考虑女生学习兴趣,以及女生形象思维丰富,加之记忆力好、学习的韧性好等优点。学校课程知识结构应同学生的心理结构辩证地统一起来,并促使知识结构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必须研究女性的学习心理与学习风格。课程内容既要包括宽广的基础科学又要能及时反映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基础与前沿相结合。
第二,能力层面的目标。以强化和提高现代女性职业能力为导向,帮助女性认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发潜能,掌握生存发展技巧,注重专业技能的实践与应用,可将行业职业标准纳入到课程中。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实践中能正确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有自我学习、增进绩效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经住各种困难和挫折。
第三,素质层面的目标。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来塑造健全的女性人格,增强女性主体意识,强化现代女性素质修养,培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她们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能正确地认识、评价和接纳自己,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的行为举止,有独立的思想、较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具有高雅的生活情趣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具有合作和团队精神,有奋斗不息的远大抱负等。
(二)女子高校课程体系的结构
课程体系的结构是指在一定课程价值观指导下,课程体系中的各个组成成分、课程的联系方式、组织形式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课程体系结构要素又可称为内容要素。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和信息化的趋势,女子高校课程体系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课程结构要更加开放、灵活,具有较灵活的调适机制,要增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科之间的衔接性与各学科知识、技能、过程的渗透性,形成个性化的体系。此外,在课程设置时不能局限于专业本身,应该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其他技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发展特长,进而形成多学科、多专业兼容并蓄的课程体系。
从实现培养高素质女性人才目标出发,构建女子高校课程结构体系主要由课程设置来实现。女性特色要渗入到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国内女子高校在女生教育问题上的尝试与探索可谓是硕果累累、百花齐放,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女校特色的课程设置模式,强化课程的综合性与时代性,既重知识逻辑结构又重知识发展的历史过程,既重知识纵向更新又重知识之间的融合和应用,既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使学生形成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思想和自主创新能力。如湖南女子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了“文化课十专业课十实践课十女性特色课十自我发展课”五位一体课程模块综合的模式。
(三)女子高校课程体系的实施途径
课程体系的实施途径是课程体系的动态要素,女子高等教育要健康发展,在课程体系实施中,注重将女性主体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因性施教的原则相结合,注重“以人为本”,把课程内容的实施看作一个人自我反思、自我体验、自我生长的过程,尊重并提升人的个体差异性,把学生看成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不是知识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使课程成为学生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
女子高校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课程实施模式的创新,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入女性主义的教学方法,广泛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自我教学法、师生互动法、社会调查法等,提倡多元、多维的思考,倡导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参与”和“分享”,创设批判性思考的空间和“学习化社会”的氛围,师生互动,共同成长。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使教学与社会、职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模块课程的开展以促进“实施场”的形成。“实施场”是一种具有探究“驱力”的物质场所或精神氛围,是一种与课程休系的组成要素发生相互作用但又并不属于课程系统的事物,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中所必须的教学环境与课程的评价等。“实施场”的营建,对于女子高校课程体系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1]安树芬.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罗婷.女子高校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胡弼成.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4]马飙.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刍议[J].高校教育管理,2007,(5).
[5]罗婷,谢再莲.女子高校特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
2010-05-11
谢再莲(1973-),女,湖南宁乡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