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后 反 思
——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2010-03-21 06:10:29陈吉利
物理通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劲度系数弹性探究

陈吉利

(绍兴县豫才中学 浙江 绍兴 312000)

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对这节课后的感受,肯定会比课前备课的感受更为深刻,更能从中体会该课教学中的“得与失”、“成与败”.因此,教师课后反思自己的备课与课堂教学,记录自己的感受、体会,评价及修订课前的设计,对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谈谈笔者对课后反思的看法与做法.

1 及时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尤其是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的感觉.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闪光点,例如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重、难点创新的突破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渡语,对学生做出合理赞赏的评价语,课堂教学临时应变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反思时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和推陈出新.

在一次“牛顿第三定律”的公开课上,在课题引入的时候笔者运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

师:同学们,今天教室来了不少听课的老师,请大家表示欢迎.(学生鼓掌)

师:不太热烈啊!大家再热烈些.(学生热烈鼓掌)

师:好,停,请同学们来看看你们的双手有什么变化?

生:痛、红.

师:仅仅一只手红吗?

生:两只都红!

师: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板书课题“牛顿第三定律”)

在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时,再请一个学生来说一说上课一开始鼓掌时为什么两手都拍得发红.这样前后就呼应起来,而学生的疑问也自然解决了.最后下课时,我又请学生们以掌声欢送听课的老师,这次他们就自动而热烈地鼓掌了.

在事后的评价中显示,有特色的课题引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探讨兴趣倍增,当然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2 深刻反思教学中的败笔之处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指造成授课不得法或语言点拨欠妥,影响学生的接受,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因而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非常必要.通过及时地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改进教学的新思路,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在第一次上“断电自感”的课时,笔者根据实验时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到断电时小灯泡先闪亮一下再熄灭的结论.课后习题中仔细一研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很严重的知识性错误.小灯泡是否会先闪亮一下再熄灭是由灯泡电阻与线圈的直流电阻大小的比较来决定的.想想自己对书本中的知识点还不熟悉,甚至是理解有误的,势必得花更多的时间研究,钻研教材,这样才能在课堂的45分钟里做到胸有成竹、有备无患,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反之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

为此,对课堂中存在问题的地方,不能轻视,应该课后抓住它大做文章,探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法,转“败”为“胜”,为今后再讲此课时打下良好的基础.把它写进反思,再针对性地补充些自己的看法和改进的措施.只有研究“症结”形成的原因,然后改进,及时找出弥补的方法,才能使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3 瞬间抓住课堂中的精彩之处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案例1】在观察“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的实验中,有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在实验中用铝棒、铜棒作直导线,而不用铁棒?”其他学生也被他的这一问给问懵了.我能够感觉到他们迅速地思考起来.很快,有学生回答说:“如果用铁棒,铁棒会被磁铁吸上去,对本实验有干扰作用.”笔者当场演示一下,我顺手拿来一段铁丝替换掉铝棒,学生欣喜地观察到刚才所猜想到的实验现象.

【案例2】在探究影响塑料刻度尺形变的因素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大多数同学都说出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但有位同学却说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猜想:可能还与塑料刻度尺的弹性(指弹性限度内材料的劲度系数)有关.我捕捉到这一猜想并及时“生成”一个巧妙的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想想,他的猜测对吗?

生甲:对,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相同的情况下,弹性好(材料的劲度系数小)的形变程度大.

生乙:对,当形变程度相同时,弹性好的所用的力小一些.

生丙:不对,他们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探究时针对的是同一把尺,弹性程度(材料的劲度系数)相同.

师:下面就让我们再仔细想一想,谁说得更有道理呢?

接着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生丙说得有理.接下来的实验探究,我们每组将用的就应该是同一把尺.

我对学生的这个猜想并没有回避或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仔细揣摩,用心体会.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和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地总结、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所以每次有效信息的反思记录,既能帮助教师提高,又是有效地防止了这些重要信息的流失,这样当下次再用的时候就有很多现成的方式、方法、策略供使用,也就可以用最统筹的方法获得最实际的收获.

猜你喜欢
劲度系数弹性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军事文摘(2021年18期)2021-12-02 01:28:12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模具制造(2019年4期)2019-06-24 03:36:40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从一道题的错解看橡皮筋劲度系数的变化
物理教师(2017年5期)2017-06-09 11:21:18
橡皮筋串并联劲度系数的变化规律
物理通报(2017年5期)2017-05-18 06: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