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康第一中学(321300) 沈海燕
让学生也成为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以湘教版必修二 “地域文化与人口”为例
浙江省永康第一中学(321300) 沈海燕
【问题缘起】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课程和教学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在地理新课程实施以前,地理教材(主要是指教科书)被认为是最重要甚至是惟一的地理课程资源。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力图整合课程与教学,教学不再是忠实、有效地传递内容的过程,而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author)课程事件或“创生”(enact)课程的过程。
现代教育观认为:凡是具有地理教育意义,有利于实施地理课程或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或条件都可以作为地理课程资源。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界定: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基于教学研究源于课堂、又服务于课堂的指导思想,本人以高中地理必修二模块中的“地域文化和人口”一课为例,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适当地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也成为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教学现场】
1. 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向同学们传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并和同学一起对课标进行解读,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运用资料,对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等不同文化背景的对比分析,来理解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关系。
(2)分组:分为三个小组(学生自由组合搭配、组长负责制,组长负责好组内交流)。各小组开会分工并分头行动。
(3)要求各组在一周时间内,对资料进行筛选、讨论、交流、分析,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
2. 教学过程
师:大家先来看看两则有关人口的趣闻。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推算,到2050年印度将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而德国人口将比现在减少9%。
师:同学们想想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两个国家在人口出生率上有如此大的差异?
生1:两个国家的自然增长率不同。
生2:两个国家的生育观念有区别。
生3:他们的文化和风俗有很大不同。
师:是啊,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从而对人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班的同学对这节内容很感兴趣,课前有计划地进行了调查。下面有请第一小组同学发布他们的研究成果。
翁婧同学:我和我的组员就外国文化对人口影响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学习,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宗教和婚俗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翁婧同学:我们在查阅资料中发现,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他们谴责堕胎,主张增殖人口,鼓励生育。正如菲律宾,85%以上的居民信仰天主教,他们反对节育和堕胎,所以政府一直没能采取有力的人口控制政策。这种宗教约束下的婚育观对他们的人口数量以及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个国家不同的婚俗对人口的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请一起来看看我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师:谢谢翁婧同学的发言!谢谢第一小组组员的辛勤劳动。刚才翁婧同学主要从婚俗和宗教等两个方面的地域文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刚才我们第一小组是以几个国家为特例,研究了外国文化与人口的关系,虽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是能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但并不是决定人口增长率的决定性因素。
表1 第一小组学习成果记载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下面有请第二小组同学发布他们的研究成果。
胡诗梦同学:我们第二小组的同学在图书馆查阅到相关资料。请大家看我们小组的学习成果记载表。
表2 第二小组学习成果记载
师:是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法定婚龄在不断提高。当然这也是对妇女的尊重啊!能不能问一下诗梦同学一个私人问题,你估算一下你的婚育年龄大概是多少岁?
胡诗梦同学:(有点害羞,但还是很快给出了答案)上完大学本科,我还要考研究生,结婚嘛,一定是28岁以后的事情了。
师:现在,我们也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小小的计算题,计算一下你自己的婚育年龄大概是几岁左右。
师:虽然大家的答案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基本相同,大家基本上将这个年龄定在24岁以后,有很多人还将这个年龄划到了28岁以后。从婚育年龄上看,你们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学生又笑)。我相信,永康的计生委领导看到这个答案的话,我估计他们不会再为计划生育担心了(学生又爆笑)。不过,我更想知道的是,你们为什么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呢?
师:提问部分学生。
生1(男):我估计我到28岁都不会结婚生育,因为28岁时我自己还没长大呢,我可不想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浪费在奶瓶和尿布上的。(生又爆笑)
生2(男):我想,大学毕业后我还想出国留学,回国后,会以事业为重吧,结婚的事情肯定会拖一拖的,保守估计30岁以后吧。我在网上看过,男人30岁以后才会逐渐成熟,过早结婚对下一代的素质不好。
生3(女):我的理想是当像三毛一样的作家,我想周游世界,写遍世界,所以,有可能就不结婚了。
师:在这里,我已经欣喜地看到21世纪年轻人的婚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传统婚育文化也正在悄然的经历一场变革,这也正印证了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不过,太早、太晚生育或者是不育,会影响一个地区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从大国和小家的角度考虑,同学们还是要慎重啊!
师:随着经济的发展,那咱们永康人的生育观有没有相应地发生变化呢?我们请第三小组成员代表来说给大家听听。
应琳馨同学:我们小组主要任务是走访永康市计生委和调查最亲近的女性,结果是不容乐观!请大家看幻灯片:
表3 2007年永康市各个街道乡镇性别比的情况
表4 永康2009年1—10月份计划生育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应琳馨同学:大家看,2007年永康的性别比都比较高,尤其是第二胎婴儿的性别比更高的出奇。我们可以想象到,在母亲们怀第二胎的时候,人们通过各种非法的手段人为地鉴别胎儿的性别,又有多少女婴在襁褓中被无辜扼杀。这不仅仅对母亲们的身体造成了伤害,也造成了国家人口性别比的不均衡!这种“男尊女卑”旧的生育观与永康日益发达的经济很不相称,这真有点令人担忧啊!还好,我们的政府在关键时候顶住了压力,在今年9月,省人口计生委章文彪主任在相关座谈会上对永康今年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他说:“永康市委市政府抓人口计生工作的决心很大,做法很好,成效明显。”
我们还组织了班上所有同学对自己的母亲、亲戚以及身边女教师和企业主进行了调查,请看这张调查表。
表5 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第一胎生育年龄调查统计表
应琳馨提出问题:大家看看,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当学生转换为教师的角色时,我还以为课堂要冷场,没想到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是相当的高)
生1(男):母亲们和企业主们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绝大部分是在高中及以下。
生2(女):母亲们的第一胎生育年龄一半以上在20-25岁左右,相对较早。
生3(女):我们高一(1)班的家庭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两个及两个以上小孩,不瞒大家,我家我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他们都到了上学的年龄,其实家里的负担挺重的,可爸爸一直说,女儿终归是人家的人,还是要生个男孩,要不然,咱家根就断了。我真是想不通一向开明的爸爸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还这么封建!!
生4(女):我发现,女教师第一胎的生育年龄都在25岁以上,而且现有子女都是独生。我们小组在调查中发现,女教师一般23岁本科毕业,如果是研究生毕业还要晚,老师们都觉得生一个小孩就够了,毕竟还要以工作为重。我们在调查中还听说,学校要是有老师超生,该学校则不能参加当年甚至连续三年文明单位评比,而且所有老师当年的奖金都停发。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生5:我来总结一下吧,第一胎的生育年龄和生育子女数应该和母亲受教育程度有关。一般来说,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第一胎生育年龄相对较晚,生育子女数也较少。
应琳馨同学:没想到大家有这么多的想法。是啊,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年,尤其是女性,不但要用知识武装头脑,还要向人们宣传科学健康的生育观和人口观。
表6 第三小组学习成果记载
师:谢谢琳馨和各位同学的发言,第三组的单应琛和她的组员们还现场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我们来看一段她采访的录像。(播放永康市民采访录像)
单应琛琛:我们小组拟定了三个问题,大家也可以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市民们都很积极配合。
表7 第三小组学习成果记载
“孩子跟爸爸姓还是跟妈妈姓都没关系”“还可以兼顾爸妈的姓”“如果可以生育第二胎的还是要生的,因为现在独生子女的童年太孤单了,有个兄弟姐妹小时候有伴,长大后也好相互帮衬”“不过,从国家的角度看,计划生育政策还是符合当今中国国情的”。总之:大多数永康市民的婚育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普遍认为,生育一胎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的建议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加大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坚持宣传。主要成果
师:是啊,从古到今,随着生产力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眼界和触角不断扩大,随着永康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演变为“全民皆商”,在咱们永康有句俗话 “府府县县不离康”,如今是“永康五金走向世界,世界五金汇集永康”,经济的发展也引起了人口的流动,人口的流动也促进了文化的融合。陈潇剑同学为此走访了永康市民政局的同志,了解了相关情况。
陈潇剑同学:其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们班就有一个典型的外乡媳妇,就是我们地理老师。1997年时,沈老师就从江苏嫁到我们永康,现育有一子。(在地理课堂上,当教师的生活经历也成了课堂资源的一部分时,学生们学习地理的热情又一次被点燃)其实,像沈老师这样的外乡媳妇和外乡女婿,在永康的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请大家看下表。
表8 2006-2009年永康市跨省市婚姻状况调查
师:确实是这么回事,我是江苏人,1997年嫁到永康,现在小孩已经12岁了。在我们家庭教育中,我们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平原文化和盆地文化相互交融,较利于小孩的后天教育。
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不同的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人口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大国,漫长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地域文化。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摈弃革除在婚育方面形成的陈旧观念、制度和不道德的行为,发扬光大中华传统优良的文化,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和谐的人口观。
【跟进反思】
1. 学生参与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1)在内容的选择上,新教科书的编写更体现生活性。处处强调从生活中的科学入手,通过挖掘学生生活经验,对每一个学习内容的引入都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
(2)在体例结构设计上,新教科书的编写更遵循认知规律,体现“以学生为本”,栏目丰富多彩,除了“阅读”外,还设有“读图思考”“案例”“活动”等。既为学生提供相应素材,又避免了传统活动设计流于形式的弊端。
(3)在活动设计上,新教科书更突出问题探究,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的学生探究、交流,使得地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不再是教师讲授下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主体的解放、思维激活过程,是倡导学生乐于探究的过程。
2. 学生是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的变量,是课程的主体又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还是联结家长与教师的纽带。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学生的生活范围有多大,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通过学生的力量,使家长成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中坚力量,家长的工作背景、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果都是地理课程资源的有效补充和重要来源。
在本课例中,学生家长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其中很多的一手资料都是来自家长。
3. 教师是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核心要素
(1)教师要善于唤醒、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的感性经验成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高中人文地理所涉及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人文地理要素,在任何一个区域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学生最熟悉的是本地的一些人文现象,学生对本地的人文现象最有感性经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过从学生熟知的感性经验入手,通过恰当的呈现方式,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揭示人文地理的理论,无疑比用学生不熟悉的教材上的素材更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也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建构。
(2)教师要把自己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对生活的感悟有机地融入课堂。
教师本人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专业进修,通过阅读专业书籍,通过旅游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广泛的接触社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间就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经常把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观察、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及时地记录和整理,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有些自己亲身的经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比教材提供的素材更鲜活,更有说服力。
(3)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作为重要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何发挥教材最大的效益,取决于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对教材作必要的扩充、取舍、调整,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途径,也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结合。
(4)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等校外课程资源,使他们成为教学资源的必要补充。
网络资源具有直观、快捷、丰富、生动等特点,易于收集和整理,是地理教学的巨大资源库。同时,公共图书馆、野外实习基地、地理教育基地、天文馆、博物馆、家庭社区、广袤的自然与人为社会环境等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
4. 教师的角色转换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1)协助建组与角色分配
每小组成员以4-6人为宜,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差别,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协助学生事先分工,确定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拟定角色,基本做到让组员明确分工,发挥特长。
(2)处理合作中生成的问题
分组后,组员间、师生间交流探讨不限于课堂狭小的空间,往往会产生很多生成的问题。此时,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到小组中去,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活动状况,及时指导、适时干预、全程遥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3)评估各小组学业成绩
良好的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活动中,定量定性相结合,自评他评相结合。但是,遗憾的是,在本课例中,评价仅仅限于定性,而且是模糊的定性,没有起到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