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杰,陈 琼,王海燕,李 娟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信阳 464000)
高职高专天然药物化学实用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杨俊杰,陈 琼,王海燕,李 娟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信阳 464000)
为建设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天然药物化学实用技术课程体系,我校以能力本位和岗位群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以基础—技术—技能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以专业为导向调整教学大纲,优化理论教学,突出实践能力,改革考核方法,突出素质教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放实验室,通过以上多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高专;天然药物化学实用技术;课程改革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讲授天然药物化学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提取、精制、分离方法及操作技术。该课程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学习的药剂学、制剂分析、药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又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药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对于高职高专层次的药学类专业来说,是以应用型为导向,以岗位为目标的。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突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构建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课程体系,我校在传统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基础上,整合新的适用于生产实际的技术,构建天然药物化学实用技术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2个方面的能力。教材的建设应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满足岗位的需求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宗旨。岗位需求的变化往往与知识的系统性或所谓完整性产生矛盾。在教材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本门课程所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和关键能力,紧紧围绕着关键能力的培养去组织教材内容。其次,要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需、够用”为度。再次,紧紧围绕岗位群的需要构建教材的结构体系,引入前沿的操作技术。我校相关专业教师参与编写的《天然药物化学实用技术》基本按照上述原则来编写,以使学生掌握天然药物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为基础,以使学生掌握提取、分离技术为重点,适时引入以技能操作为主的实例和融汇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习题和思考题,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打破了原有的理论—实验体系,我们将课程分为上、中、下3篇。上篇为基础篇,包括绪论、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技术、精制分离技术、色谱分离技术。中篇为技术篇,包括各类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以及提取、分离、检识方法。下篇为技能篇,包括天然药物化学基本操作技能、代表性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实训和天然药物化学成分预实验。在内容安排上,考虑到大部分高职高专学生来自职高或技校,基础知识薄弱,因此突破传统的内容分配比例,加大了基础篇的篇幅,因此在内容设置上突出高职高专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特点。压缩技术篇理论知识的篇幅,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为了突出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原则,我们加大了技能篇的篇幅,突破过去常规的单个实验叠加的实验课程教学,而是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蓝本,设计综合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
课程的讲授以教学大纲为基准。为了达到上述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我校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大纲。我校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横跨农学和医学两大门类,只有72学时,课时紧张。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以GAP基地和中药材加工、提取车间为主。故在内容设置上,以各类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理化性质、提取及分离为主。而中药专业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广泛地分布在医药行业的各个领域中,故在内容设置上突出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实训课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主。
天然药物化学实用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的纽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将学生的操作技能转化为岗位技能的主要环节。在编写本课程教学大纲时,为突出高职高专教育以能力本位和以岗位群为原则的特点,我校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之比基本达到1:1。
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较多,知识面广,既有基础学科属性,又有应用学科属性。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讲授的原则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在内容取舍上,根据前后课程内容的特点,删减重复的内容,合并相近内容,压缩研究性内容。例如: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由于课时限制没有开设仪器分析课程,而其他药学类专业均开设有此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对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学生适当讲授色谱分析技术,而对其他药学类专业学生则略讲此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黄酮类、蒽醌类、香豆素类、鞣质类等天然药物化学成分都属于植物酚,理化性质相近,在内容安排上合并讲授,比较其异同。对于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研究等研究性内容,不属于高职高专层次掌握范畴,作为自学处理,供有兴趣的学生探讨。
实践教学在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校非常注重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突破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中实践附属于理论教学的模式,按照新的课程体系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建立实验—实训—实岗的实践教学模式。
3.3.1 实验教学立足于基本操作 实验教学在整个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经典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如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鉴定,槐米中芦丁的提取,粉防己中生物碱的提取等实验项目,对强化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多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验中融入基本操作技术,从而巩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如在蒽醌类成分的提取过程中使学生重点掌握薄层色谱操作技术和pH梯度萃取技术,在黄酮类提取中使学生重点掌握聚酰胺薄层技术和酸碱提取法,在生物碱的提取中使学生重点掌握柱层析技术。通过上述的实验教学,将前期仪器分析中的实践技能串通起来,为学生以后学习制剂分析技术打好基础。
3.3.2 课程实训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 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着分散性、片面性的缺陷,各个实验独立进行,缺乏整体联系。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大多是被动地接受实践操作训练。在传统实验教学中,由于条件限制,实验器材、操作过程往往都是由教师设计好,然后学生照着做,导致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地锻炼,缺乏实验整体观,不利于培养学生整体的科学思维能力,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协调发展[2]。为解决此问题,我校在学期理论实验教学结束后设立课程实训。课程实训的特点之一是综合性,模拟实际生产,以一种药材或一个处方为出发点,设计提取、分离方法,直至最后产品检识、质量评价。我校为了保证实训效果,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突出了设计性和开放性。实训由教师根据实际条件罗列出实训项目,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实训团队,随机挑选题目,然后查阅资料,自行设计项目实施方案,由教师批准以后,领取原料和器材开始操作。实训过程和结果由教师评判、验收、打分,分数作为实践考核的依据之一。
3.3.3 立足于操作工种,进行实岗教学 学校的实践教学由于场地和条件的局限性,实践训练往往停留于理论和表面,和真正的岗位操作有一定的差距,与实际岗位操作技能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为了缩短学校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差距,使学生将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我校根据课程对应的操作工种,针对性地进行实岗教学。与天然药物化学实用技术对应密切的相关操作工种有药物提取工和生化药品制造工。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对上述工种有着详细的考核标准。我校在学生实岗实习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岗位技能培训,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除拿到毕业证之外,还可拿到相应的技能证书,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为了增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的适应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我校在河南羚锐制药集团和河南辅仁药业信阳分公司等制药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在课程实训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实训内容到上述实训基地的提取车间实习,并聘请车间的技术人员现场教学,实现“零距离”上岗。
考核是体现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体现教学成果的重要方法。我校逐步改变过去那种“一考定终生”的考核手段,采用多种考核方法,综合评定学生素质。考核方案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实践考核采用实验—实训—实岗各环节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并且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增加实践操作考核比重,在部分课程的卷面考试中,逐步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考核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题目。整个考核体现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第二课堂活动在加强素质教育,优化课内,强化课外,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诸多方面有着积极意义[3]。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学生成立实验小组。实验小组参与到实验前期准备、预实验等环节,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操作的主体,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简单的实验项目进行操作。同时也可以参与到本专业教师的科研实践中,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综上所述,经过天然药物化学实用技术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更加突出了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和素质教育的特点,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朱玲,王彩,芳汤宁,等.天然药物化学实践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07,23(4):43~45.
[2]王定勇,程力慧,廖华卫,等.天然药物化学开放性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20(4):450~451.
[3]杨俊杰,尹健,梁利香.高职高专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J].药学教育,2006,20(6):1~2.
G40-03
A
1671-1246(2010)24-0127-02
本文系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研究项目(2009-041)